幼儿美术教育中进行“感受与欣赏美”的原因和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幼儿在美术作品中想更好地表达自己的创意,让自己的艺术作品更富有特点,关键还是要从生活和自然中有所发现。
关键词:幼儿美术;感受和欣赏;发现
根据学前孩子的年龄特点和社会经验,他们观察世界有自己独特的视角。但在很多幼儿美术创作活动中,我们却经常发现幼儿出现无从下手的现象,或者是作品要么千篇一律,没有创意;要么形式单一,表现力不足;要么缺乏童真童趣的视角,毫无生命力。
一、“不会画”的重要原因
透过这些作品,并对活动过程和生活中对孩子美的引导工作进行反思——以幼儿绘画为例:绘画基本上就是各种线条、图形和色彩组成:彩色或单色的直线、波浪线、折线、螺旋线、点、圆形、方形等等。活动中他们会模仿甚至“抄袭”别人的作品,可见孩子们并不是缺少绘画的能力,他们其实掌握这些线条和图形的画法,可是提到自己创作,他们却经常回答“老师,我不懂/会画。”那么,孩子们说的“不会”,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例:大班美术活动《美丽的夜晚》
教师在明亮的活动室中开展活动,首先花了3分钟请幼儿欣赏4幅夜景图片(烟花绚丽的、树影和人影清晰的、城市弥红灯明显的、星空明亮的),再用3分钟请幼儿找出几幅图片中的共同点。接下来老师就让孩子们进行创作自己心中的夜晚。虽然老师一再强调要有自己的想法进行创作,可是更多的孩子还是去看了同伴的作品才开始进行“创作”——模仿。创作过程花了20多分钟,可是孩子的作品最终还是内容单一、雷同较多。
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发现教师活动里缺少了给孩子感受夜景的环节,在欣赏环节用时和引导也不足,孩子们心中的美丽的夜景还没有形成,何谈创作。他们仅从教师给的4幅图片去欣赏、观察夜景,视觉感官没有得到满足,其他感官更加没有得到满足,比如身心的感受。虽然大班幼儿出现了抽象逻辑思维的初步萌芽,思维水平比小中班的幼儿相对提高,但他们的思维还是以具体形象的思维为主,让孩子们在明亮的活动室中去想象夜景,很难有所感触。
二、美从何处来
法国著名雕塑家奥古斯特?罗丹说过“生活中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所以美可以这样来:
1.让孩子多接触自然,感受和欣赏美丽的景色,并且鼓励幼儿用自己的话大胆地表述其中的美。
(1)在幼儿观察常见动植物以及其他物体时,多引导幼儿用自己的语言、动作等方式来描述它们的颜色、形状、形态等方面的美。
(2)在带幼儿参观园林,名胜古迹等人文景观,跟幼儿讲讲有关的历史故事、传说,与幼儿一起讨论和交流对美的感受。
2.尊重幼儿的对美的认识,保持幼儿对美的探索和应用。
支持幼儿收集自己喜欢的物品,还可以和他一起欣赏。在环境布置中,可以让幼儿参与用图画、手工制品等装饰和美化环境,布置过程中,可以和幼儿讨论交流用什么样的作品布置,作品又如何制作。在布置结束后,和幼儿一起评价环境布置效果。
3.利用多媒体辅助,让美更完美。
多媒体里的视频和图片资源广,各种制作软件可以将素材做到色彩鲜明、生动有趣,表现力极强,更能满足了幼儿视觉、听觉等感官的需求。
例:另一个大班美术活动《美丽的夜晚》
活动开始的时候,随着教师的一句“孩子们,夜晚悄悄来临了。”活动室的窗帘慢慢被拉上,活动室渐渐变得很暗,老师继续问“孩子们,在黑黑的夜晚,你们想到了什么?”孩子们轻声说“我想到了月亮,因为天黑了,月亮就会出来。”“我想到了萤火虫,闪闪发光。”但也有些调皮胆大的男孩说“我想到了妖怪,哇啊~~~~”……这样的感受活动花了差不多10分钟,孩子们用语言充分地表达出自己对黑夜的感受。
接下来,教师先请幼儿观看了一段视频:校园一角的变化。教师利用视频制作软件加快校园一角白天到晚上的时间,孩子们发现校园一角中的景物从白天到了晚上的变化——“所有的都变成黑影了,开灯的地方才是亮的。”之后,教师出示几幅图片——闪闪萤火虫的、树影和人影清晰的、城市弥红灯的、星空明亮的、孩子玩儿童烟花的、人们熟睡的夜景图。孩子们感叹“黑夜的风景好好看”。教师顺势点题“既然夜景这么美,我们就尝试把它请到我们的画纸上吧!”孩子们自由地选择了自己喜欢的材料,各自去“请”自己想“请”的夜景。
本次活动内容,教师花了更多的时间去给孩子感受和欣赏黑夜,孩子们通过自己的经验积累和从本次活动中获得的视觉收获、身心感受,在独立创作过程中显得更自如,作品内容丰富,而且表现不一,富有个性。可以看出孩子们在本次活动中身心愉悦,收获颇丰。
三、总结
想让孩子们在美术天地中,用独特的视觉、独特的方式,自由地表达他们的情感和他们眼中的世界,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一同努力,赋予孩子更多时间和机会去感受和欣赏美,让他们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帮助他们打实创造美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教育部《3—6岁儿童发展指南》艺术领域。
[2]曹雯.论幼儿园美术欣赏活动与幼儿想象力的发展[J].小作家選刊.2017.(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5775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