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方法指导 提升学科能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赵志红
历史教学不仅要给学生传授历史知识,还要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以激发其学习兴趣,提高其理解和应用能力。结合历史教学实践,我总结了以下三点做法。
一是注重多措并举,强化记忆能力
记忆历史基础知识是历史课堂教学的目的之一。直观教学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记忆。在讲授《甲骨文》一课时,我先让学生观赏一套甲骨文仿制品,加深了学生对“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的认识。三国时马钧发明翻车,唐朝时发明新式灌溉工具筒车,教材在其插图的说明中未提及“筒车功效比翻车大”的原因。我带领学生到科技馆参观,让学生实地观察这些灌溉工具是怎样把低处的水引到高处农田的。在筒车、翻车的比较中,学生对这两种灌溉工具有了更多了解,强化了知识记忆。
在课堂教学中,历史教师还要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把教材组织得先后有序,使讲课既能一环紧扣一环,结合巩固旧知识,又可启发学生学习新知识,做到温故而知新。
二是引导纵横比较,培养理解能力
比较法是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重要方法。初中生通过比较历史事件中的异同,可以更精确、更全面地掌握历史知识。如讲明末李自成起义提出“均田免粮”的口号时,我引导学生回忆之前所学的王小波、李顺和钟相、杨幺起义提出的口号并进行分析比较,从而得出“我国农民起义的斗争水平在不断提高”的结论,加强了历史知识的连贯性。又如讲东晋、南宋统治的相似点,可引导学生从两朝的建立过程、统治范围、社会经济等方面考虑,即都是在前朝(西晋、北宋)被少数民族政权灭亡后,由旧王朝内部的皇族即位建立;两朝都只统治中国东南半壁江山;东晋、南宋时,南方经济都得到发展;等等。
三是善于相机设疑,提高思维能力
“思源于疑”,思维活动通常是由疑问而产生的,当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疑问时,才能闪现出思维的火花。我在讲授《王安石变法》时,向学生提问:变法的目的、措施、成效中都有“强兵”内容,而变法背景中除社会矛盾尖锐(引发农民起义)需要“强兵”(统治人民)外,还有没有其他原因需要“强兵”呢?我把《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一课中的宋辽、宋夏关系略作介绍,启发学生思考,得出结论:北宋当时还存在边患危机。为对外增强防御能力需要强兵,改变“积弱”局面。由此,帮助学生全面了解王安石变法的背景。
在讲述宋元三大发明时,学生提出火药、火药武器的发明与传播有什么意义。我先让学生讨论,而后联系欧洲早期资产阶级革命作补充小结:火药、火药武器的使用是兵器史上划时代进步,使整个作战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改变了以往单纯靠大刀、长矛、弓箭作战的局面;火药、火药武器传入欧洲,对幫助资产阶级战胜封建贵族起到了积极作用。
(责 编 行 之)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786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