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思维导图的小学语文创新教学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张响定
摘 要:小学语文教学是以课文阅读为主的,并且小学处在一个特殊阶段,即学习的知识由原来的图画、音像转为枯燥的书本文字。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并不强,所以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时教师需要改变调整其教学思路,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语文知识。本文就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做出了一些探究。
关键词:思维导图;小学语文;创新教学
一、 引言
现代社会是在不断超前发展的,知识教育也在不断地进行自我更新。传统的教学方式都是以老师教、学生听为主,但这种方式已经满足不了当今时代对教育行业提出的标准,所以必须要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方式的创新。思维导图是近年提出的热词,本文就对这一名词进行详细分析,并说明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二、 思维导图的概述
(一)基本含义
思维导图是近几年来的一个热词,它的别名是脑图,但是这一名词存在的时间并不短暂,因为在二十世纪中后期这一新理念就被提出来了。思维导图是一种放射性思维的具体表达,它可以作为一种组织知识的思维工具。思维导图的形式有很多种,但是通常情况下都是以核心内容作为中心,向着枝节知识进行连接,从形势上来看,就像人的神经元结构。它的提出使得对知识的整理又有了一种新思路,所以说思维导图的里程碑意义是非常重大的。
(二)基本画法
在了解到思维导图的重要性之后,最关键的一步就是学会如何进行思维导图的制作。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自己的核心知识,为什么以这个核心为中心点向外进行延伸,因为需要使之呈现一种自然的分支状结构。进行绘制时,可以采用手工绘制或者借助电脑绘制两种方式,本文更侧重于讲述如何通过自己的手工能力来进行思维导图的绘制。
三、 思维导图的优势
首先,思维导图的绘制是一个简单的过程,这对于小学生而言是一项比较容易完成的工作,接受的程度也比较大。并且在小学阶段,与枯燥单调的文字相比小学生更喜欢用图画的方式来理解知识,并且在手绘过程中,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能力,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了思维导图的优越性。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小学生的动手能力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教师不要对小学生的要求过高,学生通过这个图解能够很好地理解知识。在小学阶段以前,学生都是通过一种形象思维的逻辑方式进行知识的了解,例如通过图片、音乐等。但是进入小学阶段之后,这种思考问题的方式已经不适应当前阶段的课本知识,所以要转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认知阶段。但是这个过渡过程的转变是具有一定难度的,教师如果想要帮助学生顺利地完成这个过渡,那么就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思维导图,理清他们的文章结构脉络。小学语文的教学通常是以大量的文字为主的,小学生的精力有限,在枯燥单调的文字下极易走神,注意力不集中,但是如果能够将文本内容浓缩为一个思维导图,让学生去自主探寻文章大意,自主制作思维导图,那么就会让整个学习过程变得生动有趣。并且在整个过程中,学生的大脑会被充分调动起来,对于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的增强都有一定的促进意义。
四、 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当中的重要性
(一)塑造学生抽象性思维
由于当前小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缺少实际性的生活经验,所以将生活与知识进行结合,很难提升结合的融洽度,所以教師要利用思维导图的教学模式,方便学生的知识理解和探索,能够提高学生的思维导图应用能力,提高学生在思维导图应用探索当中的活动积极性。教师也可以在思维导图实践活动当中,利用线条和符号图形的形式来进行教育的组合,将复杂的知识体系进行系统化的结合,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投入意识。教师也可以通过思维导图清晰地寻找出文章的重点性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对于文章内容进行灵活性的记忆,有效地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丰富学生的布局和结构,完善学生对知识的理性认知和探究积极性。
(二)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教师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利用思维导图的教育形式与语文知识进行有效的结合,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认知能力。通过逐步引导学生学会自我约束和自我探索,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和综合探究能力。教师也可以树立科学的教学目标,及时调节教学策略,使教学内容和抽象化的教学思维能够符合学生的认知需求。教师也可以在教学拓展当中完善思维,拓宽学生学习思路。尤其是在复习或预习阶段,教师采用思维导图的教学形式,能够将知识与思维导图进行结合,从多角度全方位的展示知识,利用系统性的知识来提高学生对于知识内容的探究能力。教师也可以在思维教学当中提升教育的科学性,使所有组员能够集思广益,来进行创作和探索,共同建设思维导图,将自己所理解的知识运用到思维导图当中,大大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欲望,方便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三)提高学生的创新认识
教师通过运用思维导图与小学生的思维进行教育的结合,能够利用分支的形式引导小学生对于各个知识点进行理解和掌握,从而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联想能力。教师通过思维导图进行知识的开展,在实践教学过程当中渗透教学内容有助于帮助学生有效的处理相应问题,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也可以在思维导图应用过程中,提高学生的重视程度,不断地完善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让学生通过学习和探索过程中树立科学的学习心态。
五、 创新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一)课前准备工作
日常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在即将进入下一课题前,老师要提前布置思维导图任务,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准备。首先,学生要自主地通读全文,将课文的内容大致掌握,了解文章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其次,要进行细致的精读,对于文章中出现不认识的字词和不理解的字词要进行标注查找,并且对于文章中的一些四字词语和成语叠词等要记在读书笔记中积累下来。然后,需要逐段地概括段意,逐段分析每段中的文字所用到的一些文学手法,如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等。以上这两个步骤都是在为接下来的思维导图绘制过程中关键词和相应图标的制造做好了铺垫工作。最后一步就是依靠学生对这篇文章的理解进行导图的绘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不受任何其他外界因素的干扰,可以充分地将自己的思想表达出来。在整个过程中,学生都是处于一种无拘无束的状态,可以自由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理解力。这样在思维导图的帮助下,学生通过自主获得的感受与老师直接给出的感受相比是更为深刻的,那么对这篇文章的理解也更为深刻,这样预习工作的效果往往会比通过简单的朗读更好。 (二)课堂修正工作
第一步,要学会回顾已经学完的课程。例如,教师要在进入到新的课程前,要求学生背诵已经学过的内容。背诵课文这一过程具有一定难度的,但是学生可以借助思维导图的帮助,按照导图提供的信息明确当时自己的理解思路,那么整个背诵过程也就会更加顺利。第二步,对导图进行进一步的探究,这个过程可以利用课堂时间进行。因为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规划出一些课堂时间,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分享自己的思维导图,交流自己的导图创作经验。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同学们能够认识到自己与其他同学的理解偏差之处,那么对于文章的理解结构和各细致处的手法运用也就会更加明确。同学之间进行交流,远远比同学与教师之间进行交流更自在,更能畅所欲言。所以说在整个进行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对学习的探讨兴趣能够完全被激发出来,这种模式与以往的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模式完全不同,这个模式更以学生为主体,更注重学生的探讨过程。在整个讨论过程中,学生为了能够将自己的思维导图表达出来,会尽可能地调动自己的语言系统去组织语言,那么学生的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和概括能力也就会随之增强。
(三)课后完善工作
借助课堂力量完成的思维导图,在课后还要进行复习与完善这一过程。小学语文阶段中的文章都是非常优秀的文章,值得学生进行多次的重复阅读。学生每进行一次重复阅读,就能获得一次新的理解。所以说学生要在课后时间,进行多次的重复阅读,这样就能够发现自己在之前并没有发现的知识或者检查出一些自己理解上的错误。课后复习这一过程有助于学生强化对自己思维导图的掌握,以及对文章的把握程度也提高到了更高的水平层次上。
(四)提升学生学习质量,细化知识内容结构
教师要通过语文核心素养理念在实践教学活动当中描绘出思维导图的形状,根据教学的主题来进行教育的拓展,利用教学过程进行教学的标记,使学生能够履行学習思路。教师也可以让学生根据思维导图来理清所学习的语文知识,能够方便学生对于复杂知识点的记忆和整理。教师在整合教学知识内容时,要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与思维导图进行教育的结合,将知识来进行系统性的归纳和总结,方便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教师通过推动学生自身进行努力地学习和探究,能够加深学生的学习影响,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思维空间,使学生将抽象复杂的语文知识进行直观性的记忆和探索。
例如,教师在讲解《小蝌蚪找妈妈》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热情,通过发现文章并且描写相应的对象来让学生思考小蝌蚪在找妈妈过程当中发生了哪些故事?小蝌蚪分别遇到了谁,并且发生了什么事?教师通过此类教学内容强化学生对于文章内容的分段理解能力,有效地提高学生对于本节课文的知识掌握效率,丰富学生的学习探求热情。
六、 结语
综上所述,读者能够初步了解到什么是思维导图,对于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情况也能够有大致掌握。通过本文的分析,思维导读与小学语文教学之间的紧密关系被全面呈现出来,希望本文能够起到一定的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梁健.基于思维导图的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J].文学教育(下),2016(9):74-76.
[2]张艳霞.基于思维导图的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研究[J].新课程(小学),2017(6).
[3]卜俊羽.思维导图教学方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教育界,2015(14):68.
[4]刘明英.基于思维导图的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探究[J].儿童大世界(下半月),2017(4).
作者简介:
张响定,甘肃省定西市,甘肃省渭源县祁家庙学区。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9716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