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深度学习的小学“自智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探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课堂教学中教学评价环节十分薄弱,存在基本忽略和过度强调的两极分化现象,那么在教学中该如何开展评价活动呢?经过长期的课堂实践,宁德师院附小“自智数学”课堂教学活动逐步构建成了课前明确学习起点、课中把握知识本质、课后拓展完善认知的“自智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基本体系,极好地促进了教与学的融合发展。
关键词:自智数学;评价体系;测试;多元;监测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为更好地促进其数学素养全面发展,宁德师范学院附属小学2010年提出了“自智数学”教学主张,以“智慧课堂”理念为引领,构建自助、互助、师助和谐共生的“学习共同体”,引领学生自主获得知识,形成数学核心素养。作为深度学习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自智数学”有效促进了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但是在长期的课堂实践中也发现教学评价环节十分薄弱,存在基本忽略和过度强调的两极分化现象,那么在教学中该如何开展评价活动,兼顾“学”与“教”的共生共长,让课堂教学都能得到持久和谐的发展呢?
《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1]为更好地落实课程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提升课堂教学效益,让深度学习活动真正发生,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深刻,有效促进学生智慧的生长,宁德师院附小开展了“自智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实践研究活动,针对“自智数学”基本模式中的“创境导学”“自主探学”“检测评学”等三个环节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评价,尝试把多元化、多样化的教学评价融入课堂教学活动。经过长期的课堂实践,逐步构建成了课前测试评价明确学习起点、课中多元评价把握知识本质、课后监测评价拓展完善认知的“自智数学”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流程如下图:
在整个的“自智数学”教学评价体系中,十分重视学习结果和过程携手共进,关注学生学习水平和情感态度共同发展,从而在深度学习活动中极好地促进了教与学的融合发展[2]。
一、课前测试评价,明确学习起点
课堂教学活动开展之前,针对教学內容和学生特点设计新旧知识衔接的测试问题,在组织学生测试后对结果进行评价,以暴露学生认知不足和局限性,从而激活学生学习内驱力,帮助教师把握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为教师开展有效教学活动指明具体方向。
如笔者在苏教版五下《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一课的教学前,就设计了针对性的前测问题:1.计算图形的周长: ;2,比较图形面积的大小: 。通过测试快速明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从而有针对性地预设教学活动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促进了课堂教学活动积极主动和谐地开展。
二、课中多元评价,把握知识本质
课堂是实施教学活动的主阵地,因此课堂评价也是评价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智数学”倡导在课堂教学中开展自评、互评、师评等多元化评价,通过生生、师生交流活动有效帮助学生认识自身的优点和明确不足,并在相互评价中发现提出问题,在交流互动中分析解决问题,从而促进学生和老师的学科素养发展。
如笔者在《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中引导学生探究转化策略时,就积极创设条件引导学生开展评价活动:课堂上学生列举出多种具体的转化方法比较 面积大小时,笔者先让学生自我评价每个方法的可行性和简洁性;接着生生互评,在集思广益的合作研学中优化出最简单的转化方法;在此基础上,教师再针对学生的交流评价结果进行总结性评价,形成最优转化方法:把两个图形中的半圆上下,形成大小相同的长方形,可快速判断出它们的大小相同。从而实时深化和促进学生的合作学习。
三、课后监测评价,拓展完善认知
课堂教学结束并不意味着学生的学习活动停止,知识的学习是一个逐步拓展延伸不断完善的过程,教师在教学活动结束之后,结合学生的理解程度,在综合考虑整个教学内容体系的基础上,围绕学习结果确定一个或者几个检测点,选择恰当的检测内容,设置提升性的梯度测试,既对课后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和后续学习的持续力进行测评,又为进一步安排学习及方法调控提供依据的教学环节。
如《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一课教学结束后,笔者设置拓展性测试:1,计算图形的周长: ;2.求涂色部分的面积: 。学生独立完成,师批改并分析错例原因,全面了解学生对转化策略的掌握情况,为激励学生学习与改进教师教学提供实践依据,在此基础上针对学生存在的不足,设置巩固练习帮助学生补缺补漏,最大程度实现深度学习的目标,有效促进了学生数学素养的发展。
《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应建立目标多元、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总体而言,“自智数学”课堂教学评价契合课标要求,它以深度学习为目标,既关注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自主的程度,合作的效度和探究的深度;也重视提升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数量和质量,挖掘其潜质。它从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综合成果等方面展开评价,有利于形成积极主动、和谐活泼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合作性和探究性得到充分展示,从而促进了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等数学素养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史宁中.《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杨焕霞.浅议数学课堂教学评价[J].甘肃教育,2019(15):9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20013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