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类招生培养模式下高校教务管理工作优化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张永莉
摘 要:实行大类招生培养是高校主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国家培养高质量综合型人才的有益尝试,已成为高校本科教育改革的趋势。实行大类招生培养后,将会对原有的教务管理工作体系带来多方面的冲击和影响,这需要高校进行认真研究和分析,在结合自身实际的前提下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以推动大类招生培养在本校的顺利开展,实现既定的人才培养目标。
关键词:高校;大类招生培养;教务管理;优化
大类招生培养已成为高校本科教育改革的趋势
大类招生培养是指高校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按照学科门类相近或者学科交叉的原则,将若干专业进行合并,统一成专业大类对外招生。学生进校后,先按照大类培养的原则统一进行1学年至2学年的通识教育类和学科基础类课程的学习,再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专业分流,分流后学生才开始具体的专业类课程学习,以此来达到夯实学科基础知识,拓宽知识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实施大类招生培养,是高校主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国家培养高质量综合型人才的有益尝试。大类招生培养能帮助高校更大程度地提升校内各种教学资源的综合使用效率,提高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让高校在激烈的高等教育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尤其对于数量众多的地方应用型高校而言,实行大类招生培养,还能够有效减轻按专业招生模式下形成的过于偏重职业技能性教育,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培育不够的弊端,既有利于地方应用型高校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还能进一步提高其学生的就业率及用人单位的满意度。基于此,全国范围内很多类型高校都进行了大类招生培養模式的改革和实践,大类招生培养已成为高校本科教育改革的趋势。
大类招生培养对高校教务管理工作体系的影响
大类招生培养模式是对传统的按专业招生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必然会对原有的各项教务管理工作带来影响,具体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增加了培养方案修订和课程体系建设的难度。人才培养的目标最终要通过具体课程的讲授和学习来实现。大类招生培养的目标能否实现,关键在于能否制定出符合大类招生培养要义和精髓的人才培养方案,并且搭建起能实现这一培养目标的合理的课程体系,这一全新的课程体系绝不能是将过去若干专业既有课程简单地进行拼凑或整合,一定是在明确了培养的人才应具备的各种具体能力和素质,并将这些能力素质的培养一一对应到具体的理论及实践课程当中,形成的一个前后相连、互为支撑的课程学习体系。因此,大类招生的培养方案制定及课程体系建设意义非常重大,必须要在细致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审慎处理,也必然会给相关的教务管理工作带来不小的挑战。
第二, 增加了日常教学运行管理的难度和复杂度。实行大类招生培养模式,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大学第一学年、第二学年的学习阶段,增加大量的通识教育类和学科基础类课程,这其中又以增开大量的选修类课程为主。在为学生提供更充分、全面学习内容的同时,课程数量尤其是选修类课程数量的大幅增加无疑会给日常选课和排课的相关教务管理工作带来新的问题和挑战,使得排课、选课管理的难度和复杂度大大增加,给旧有的教学运行管理体系带来冲击。
第三,增加了学生学籍管理的难度和挑战。在按专业进行人才培养的模式下,学生按照所学专业的不同划分成不同的自然班,中途不会再有大的变化,教务管理人员可以按照专业自然班的分类对学生在校四年的注册、日常学籍变动以及毕业资格审查等诸项学籍事宜进行方便有效的管理。而在大类招生培养的模式下,这种班级的长期性和统一性被加以改变,学生在大学阶段,不再长期隶属于某一个具体的班级,中途多次的班级调整给教务管理人员日常的学籍管理工作带来极大挑战,要求他们必须时时关注和跟进每一位学生不同阶段的学籍状态变化,以防止学籍管理中的误差和错漏情况的产生。这对于原本就身负繁杂事务的教务管理人员而言,更增加了工作的难度和复杂度。
第四, 专业选择“扎堆”,专业分流不平衡给日常的教学管理工作造成不便。根据已经实施大类招生培养高校的经验,在进入专业分流时,学生的专业选择常常会出现“扎堆”的现象,即大量的学生会选择那些就业前景好、师资力量强的所谓热门专业,冷门专业则选择人数较少,这种“扎堆”选择专业现象,不仅容易造成教学资源的闲置和浪费,而且还会对高校日常的教学管理工作造成隐患:个别没有选到理想专业的学生会对专业分流的结果产生消极情绪,甚至会提出质疑和申诉。
第五, 增加了课堂教学质量监控工作的难度。相较于传统模式,大类培养模式下学生所学的课程种类及范围都有了很大扩充,这些不同种类及学科的课程往往由不同学院的不同教师开设,由此导致学生上课时间和地点的变动频率大大增加。由于不同类型课程所教授的内容各不相同,不同教师的授课方式、方法也不尽相同,导致传统模式下较为单一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方式难以适应这种变化的新情况,要求高校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课堂教学质量监控工作方式的变革。
应对大类招生培养改革,高校教务管理工作的优化策略
第一,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大类招生培养的人才培养方案,通常由通识教育类、学科基础类、专业类三种类型课程组成,这三类课程构成了前后联系、互为支撑的课程整体,高校在设置这三类课程时,务必要仔细斟酌各类不同课程间的逻辑关系,通盘考虑课程之间先修与后修的时间顺序,合理安排这三类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比例和数量。具体看:一是通识教育类课程涵盖范围最广,时间跨度最大,包含古今中外、政治经济、人文历史、科技教育、艺术体育等不同专题的课程,对通识教育类课程的有效取舍往往是大类招生培养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重点和难点。对于工科类院系而言,建议适当增加人文社科类通识课程的数量;反之,文科院系可多安排些自然科学类的通识教育课程,以扬长避短。二是学科基础类课程在大类招生培养中具有通用性和基础性的作用,对这类课程的选择要非常慎重,既不能像通识教育类课程般宽泛,又不能像专业类课程般有明显的分科界限,这类课程的选择要着重体现其承上启下的联结性作用。三是专业类课程的构建是学生能否培育出良好专业素养的关键,在大类招生培养课程体系中具有核心作用,设置此类课程时务必要注意剔除“水课”,杜绝“因人设课”,以确保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四是不同类型高校在制定本校大类招生培养方案时,还应注意添加能够体现本校优势和特色的校本类课程,以突显学校人才培养的优势和特色,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第二,采取多种手段,提高教务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水平。一是要切实加强现代化管理技术及手段在教务管理各方面工作中的应用,要构建专业的教务管理信息化工作平台,确保在大类招生培养的背景下,急剧增加的学生选课、教师排课、学生学籍异动、教学运行以及教学质量监控等各类教务信息都能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操作和管理,尽可能减少人工操作的数量和频次,避免手工误差,从技术上保障教务管理各种信息处理的效率及精准度。同时,还要安排专人负责对教务管理工作平台进行管理和维护,定期升级平台的相关软件和硬件系统,确保其平稳有序运行。二是高校应制定并出台完备的教务管理工作制度及规章,并面向不同层级教务管理人员进行宣讲和培训,使他们知晓不同岗位教务管理工作的职责和任务,避免因职责不清或互相推诿而产生教学管理责任事故。三是高校要充分认识到大类招生培养背景下基层教务管理工作内容会大幅增加的事实,及时补充基层教务管理人员的数量,并出台相应的激励和保障措施,确保一线教务管理工作的顺畅推进。四是合理利用微信等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将其作为加强对学生及其班级进行日常教學管理的途径和方法,以此提高教务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水平。
第三,加强对学生的专业教育,引导学生合理分流。一是可以为学生开设相关的专业介绍类课程,请不同专业的资深教师深入介绍本专业研究现状、前景、现有师资力量及优势等,帮助学生更准确认知专业。二是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实验室或其他实践平台,帮助学生更深入、直观地了解专业,增加对专业的兴趣。三是在进行专业分流前,安排一对一辅导,帮助学生在充分认知自身的兴趣、特长及具体情况的基础上,做出客观、理性的专业选择。
第四,制定科学合理的专业分流工作方案,并做到信息充分公开。进行专业分流前,高校应首先对学生的填报意愿做一个摸底调查,并根据这一调查结果设计相应的分流工作方案,尤其要对可能出现的问题提早拿出预案。具体来说,高校可以按照志愿+成绩的专业分流模式,在充分考虑学生分流意愿的基础上,主要根据学生学习成绩的排名来确定分流的先后顺序。在此过程中必须注意的是,一定要提前向学生公布专业分流的具体方案,包括各专业的招生人数、招生条件、成绩要求,专业分流的具体流程、步骤、学生意见反馈及申诉的渠道等,力求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在此基础上,如果依旧出现专业申报过于不均衡的现象,还可以考虑组织二次分流,采取诸如面试等的方式全面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及专业学习潜力,可以对那些在低年级阶段发表过相关研究论文,或是在相关学科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予以优先录取,并做出详细的解释和说明,避免给其他学生造成暗箱操作或不公平的感觉。
第五,采取多种手段加强课堂教学质量监控。针对大类招生模式下课堂教学发生的新变化,可在原有例行教学检查的基础上增加不定期抽查、临时性检查的次数,安排各层级的领导、督导专家深入课堂听课,安排不同专业教师之间互相听课,并将这些信息集中反馈至学校质量监控管理部门以及教师所在教学单位,力求在掌握最真实课堂讲授情况基础上进行多方联动,切实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水平;此外,还可在学生群体中建立学生信息员制度,定期将学生们对课堂学习的真实感受反馈至教学质量监控部门,帮助广大教师更好地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总之,大类招生培养作为一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举措,正被越来越多的高校所采纳和实践,新模式的推行必然会对原有的教务管理工作模式造成冲击和影响,需要高校进行认真研究和分析,在结合自身实际的前提下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以推动大类招生培养模式在本校的顺利开展,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的既定目标。
参考文献:
[1]钱保俐.高校实行大类招生模式的优化策略[J].教育评论,2015(4):43-45.
[2]禹奇才,蔡忠兵,苗琰.推进高校大类招生改革若干问题的探讨[J].高教探索,2014(1):136-139.
[3]万俊毅,尹然平.大类培养学生专业分流存在的问题与改进建议[J].高等农业教育,2014(10):47-50.
[4]王克臣,冷超.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按大类招生培养方案的改革探索—以哈尔滨学院为例[J].教育探索,2016(12):80-82.
(作者单位:北京印刷学院信息工程学院)
[责任编辑:苑聪雯]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21370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