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市域内教师流动的“双向馈赠”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很庆幸能来到肇庆一中跟岗学习,在这里,我的师傅是八年级的备课组长,一对一的指导让我很快熟悉了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学校的集体教研则让我一次又一次体验到头脑风暴。”蔡淑英是怀集县甘洒初级中学的语文教师,在肇庆一中(初中部)跟岗学习,每天除了要完成高强度的教学工作,还要独自照顾6岁的孩子,个中的辛劳不言而喻,但在她心中,成长的渴望却异常坚定。
  蔡淑英能够到端州跟岗学习,得益于肇庆市市域内教师“城乡互动,双向提升”的交流培养政策。一学期过去了,政策的成效初显,无论是来到端州学习的怀集青年教师,还是到怀集挂职的端州骨干教师,都有了各自的收获,而肇庆市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也随之向前迈进。
  跟岗学习:突破专业成长的瓶颈
  怀集选派到端州跟岗学习的教师,大多是当地学校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青年教师。通过深度交流,不难发现,他们的专业素养足以应对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但在职业理想,教育的视野、思维以及教研能力等方面,仍有较大的成长空间。端州的跟岗学习机会,恰恰有助于他们突破专业成长上的瓶颈。
  “在科组长和学校骨干教师的引领下,我在教学上少走了很多弯路,还激活了不同的教育思维,拓展了教育的视野。”郭丽香在怀集一所乡村小学任教了17年,外出学习交流的机会极少,此次在肇庆市第十六小学跟岗,她体验到此前从未有过的成长的愉悦,她坚信,3年后的自己一定能实现破茧成蝶的蜕变。
  和郭丽香一样在肇庆市第十六小学跟岗的英语教师李党连,从学校每周的集体教研中获益良多:“我所在的学校是一所乡镇中心小学,高层次教师人才很少,教师的教研意识也比较淡薄,这导致学校在教学改革上停滞不前。而端州区绝大多数学校每周都会空出半天时间,用于各学科的集体教研,这不仅能促进教学理念与方法的分享,更有助于教师从教书匠成长为研究型教师。”她说,在这一学期的跟岗中,自己在教学方法、教研能力和团队管理等方面,都有了明显的进步,因而很希望尽快把学习所得回馈给自己的学校:“期中回到自己的学校做报告时,我极力向学校领导和一线的同事推荐端州区的集体教研模式,接下来我将继续与学校领导沟通,以期在学校建立常态化的教研机制。”
  李敏仪是怀集县桥头镇初级中学物理教师,作为端州本地人,她在肇庆一中(初中部)跟岗学习完全没有身处他乡之感,这也让她有更多时间专注于备课、教研、教学方法等专业素养上的提升:“以往我都是独自备课,现在才意识到备课也是一门很深的学问,不仅要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还要重视集体备课,在思维碰撞和集思广益中,打开自己的教学思路。”
  由于端州、怀集两地学生的不同,跟岗学习的收获要应用于自己的学校,必须经过审慎的取舍。对此,李敏仪已有初步的思考:“肇庆一中的物理课堂特别注重探究性实验的开展,学生科学素养和基础很扎实,大多能自主设计实验;而在我原来的学校,学生只能对老师演示的实验亦步亦趋。所以3年后回到怀集,从这里学到的教学方法必须经过调整才能适应不同的学情。”这种意识,正是专业成长迈向更成熟阶段的体现。
  挂职支教:为山区县教育注入活力
  端州区选派到怀集县学校的30名教师,均为义务教育学校的优秀骨干,其中大部分“下沉”到乡镇学校支教。他们的到来,不仅给当地学校带来了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教研方法和学校管理经验,带动山区教师专业成长,而且通过丰富第二课堂,让山区县孩子体验到多姿多彩的学校生活。
  “刚来的时候,这里的孩子作业比较马虎,一个班只有少数几个能得‘A’,如今一学期过去了,他们已经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一个班绝大多数人都能得‘A’。”肇庆市第一小学副校长邓辉玲说,她刚到怀集县冷坑镇中心小学支教没几天,就发现这里的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山区学校有很多留守兒童,由于家长长期不在身边,很多孩子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了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邓辉玲带领学校教师通过班级QQ群、微信群,建立教师与家长、家长与孩子的日常沟通机制,并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一一改正,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来自肇庆市第二中学的音乐教师梁素兰到怀集一中(初中部)支教以来,把更多的精力用在开拓第二课堂上,不仅设计了一系列的结合戏曲(京剧、粤剧、黄梅戏)、情景剧、演唱、舞蹈等表演艺术于一体的特色音乐课堂,还组织成立了怀集一中初中部舞蹈队、合唱团和红星剧社等社团,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展现才华的平台。她编排的舞蹈《红星闪闪》参加怀集县少先队礼仪风采活动获得中学组第一名,舞台剧《红星照耀中国》代表学校参加怀集县名著片段课本剧比赛获得第一名。“梁素兰老师到来之后,学生的第二课堂更加丰富,学校艺术氛围更为浓厚,原来我们学校的社团只有20多个,现在增加到了64个。”谈起梁素兰给学校带来的改变,怀集一中校长欧阳资仁连连点赞。
  在怀集县冷坑镇中心小学支教的覃碧霞,是肇庆市百花园小学德育主任,学校的创文骨干、艺术教育骨干。由于结构性缺编,冷坑镇中心小学没有专职音乐教师,学生的音乐素养较为薄弱。覃碧霞几乎是从零开始,致力于实施最简单、最接地气的美育。学校音乐器材不足,她就和学生组建计算器乐器班,利用计算器按键音弹奏出音乐旋律。一学期以来,学生已经能够跟着她敲击按键,弹奏《茉莉花》等知名乐曲。为进一步深化学校美育,覃碧霞还带领学校教师开发汉服文化课与徒手美术拓印课程,以丰富的第二课堂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
  流水不腐:收获不一样的人生
  “在这里,每天都有很多老师不计酬劳、自愿加班到晚上七八点,这种职业激情令我震撼。学校也尽量减少非必要的会议、考核,为教师创造良好的从教环境。”跟岗学习一个学期,从一开始的难以适应,到如今的游刃有余,李党连感受到了自身精神状态的变化。在她看来,良好的教育环境和快节奏的工作更有助于保持积极的生活状态:“无论你遇到什么样的人和事,可以确定的是,这3年你会见识到不一样的风景,收获不一样的人生。”
  “我和学生一起录制了《梦想长新芽》这首歌,希望他们在成长中一直有音乐陪伴。虽然我只在这里支教一年,但我会培养当地老师,将美育延续下去。”谈起学生的成长,覃碧霞欣慰地说道。覃碧霞给山区孩子带去优质的音乐课堂和多姿多彩的课余生活,学生则回报以热情和信任。
  在怀集县实验小学支教的体育教师彭南军信奉“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的生活道理,大学期间他曾到部队服役两年,毕业之后又曾去非洲支教。看到肇庆市“城乡互动,双向提升”的政策,他第一时间报了名。他说:“我对支教毫无功利的考虑,对评职称也没有什么概念,就是想来体验不一样的生活。来到这里,学生的淳朴和热情让我非常感动。”
  已有32年教龄的邓辉玲,也是自愿来到怀集的乡镇学校体验支教生活的。在她看来,山区县不乏优秀教师,和他们交流同样收获匪浅,很多山区县教师每周执教的课数在15节以上,却毫无怨言,这样的职业操守更是让她印象深刻。山区县的孩子多数是留守儿童,基础薄弱,家中有网络的不到一半,学校的网络设备也不能与城区学校相比,这让以往依赖多媒体技术的邓辉玲不得不根据学情的差异,努力探索适合山区孩子的教学方法。而这,又唤起她对教科研的探索激情,提升了教研教学能力。这种双向的馈赠和成长,正是“城乡互动,双向提升”政策的目的所在。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21823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