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析高校教务管理工作对本科毕业率的影响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是学校生源、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满足社会需求等综合质量的反映,毕业率是教学质量的衡量标准之一。以985高校本科生毕业率来看,年均保持在90%以上,仍有近10%的本科生未能如愿毕业。笔者以某985高校学院本科生学籍数据为依据,从教学模式、培养方案、教师团队、学生自身等四个方面对未毕业原因进行剖析,从心理健康、学业管理、教学改革、管理创新等四个方面高校教务管理问题分析对本科生毕业率的影响,提出提高本科毕业率的措施和建议,为提升行业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参考。
  [关键词] 本科毕业率;教务管理;教学质量;人才培养
   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是学校生源、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满足社会需求等综合质量的反映,是高校建设水平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在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上,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水平高,畢业率就高,反之,毕业率就低。纵观我国高校本科毕业率现状,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水平高校本科毕业率均在90%以上,但各高校对本科毕业率问题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将视角对准985高校本科生毕业率,深层次剖析10%的学生未能如期毕业的原因,对所反映出的高校教务管理问题进行思考,旨在促进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得到有效提升。
  以某高校某学院为例,该学院共设有三个二级学科专业,其中两个工学专业、一个理学专业,为后文描述方便,代号为工科专业1、工科专业2、理科专业1。根据教育部批准的办学专业目录,三个专业学制均为四年,最长学习年限不得超过六年。其中对两个工学专业本科毕业生授予工学学士学位,理学专业本科毕业生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一、某985高校学院本科生毕业率数据分析
  (一)数据样本及研究方法
  研究对象:某985高校某学院本科生。
  数据来源:对2019届、2018届、2017届、2016届本科生(即15、14、13、12级本科生),三个专业的学生数据。
  分析角度:时间、专业、类别三个角度进行分析。同时,以某高校学院相关平台公布的成绩信息数据为辅助,对本科生毕业率进行综合数据分析。
  相关说明:毕业率=毕业人数/学籍人数。学籍人数包含在读、转专业、休学、退学、已毕业等学生。学籍按期毕业率是指到达最短学籍期限时的毕业率,到期毕业率是指最短学籍期限到学籍到期时的累计毕业率。本文采用origin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及相关计算。
  (二)本科生毕业率基本数据
  截至2019年9月,2016届至2019届应届本科毕业生共有701名,其中,毕业629名,毕业率90.8%;未毕业72名,结业23名,肄业2名。因存在编级、休学等情况,故上述毕业率系累计毕业率。
  (三)本科生毕业率因素特征分析
  1.时间因素分析。基于时间变化,即2016—2019届毕业生毕业率规律曲线(如图1)可知,四届本科生毕业率总体差异不大,平均毕业率为90.8%。其中2016届毕业生毕业率最高,为94.5%,2018届毕业生毕业率相对最低,为88.2%。可知,绝大部分本科生均如期毕业,但仍有10%左右的学生无法正常毕业。对比招生人数,该学院学生2019届毕业率明显下降,且结业肄业人数明显升高(9名),说明随着时间推移,结业肄业学生呈逐年递增趋势。
  2.专业因素分析。该学院所开设的三个专业间毕业率情况曲线(如图2、图3)所示,工科专业1本科毕业率相对较高,毕业率平均达96.3%,工科专业2、理学专业1平均毕业率分别为88.8%、84.6%。2016—2018届工科专业2毕业率呈逐年下降趋势,2019届毕业率有所回升,但仍未达到90%平均水平;工科专业1毕业率年均达到95%以上,2017届毕业生毕业率稍低,也达到91.6%,高于90%平均水平;理学专业1毕业率呈现较大波动,2017、2018两年维持在80%左右,2016、2019两年维持在90%左右。究其原因,理学专业招生分数较低,学生学习能力与其他两个专业存在略微差异。
  3.类别因素分析。三个专业分工学、理学两个门类,以实际情况看,两个工学学科较受学生欢迎,原因在于就业前景更为广阔,就业难度小,其毕业率对比曲线如图3所示。
  由图2可知,尽管工学学科课程设计难度更大,但因招生分数较高,导致工学学科四年平均毕业率92.6%,高于理学学科的84.6%。不同学科类别的毕业率差异明显,这既跟学科与专业特点相关,又与学校教学管理水平、学工管理水平相关。理论上讲,专业对学生和学校的要求越高,毕业率就越低,反之则越高。但本数据来源学院毕业率情况呈现相反情况,工科学科不仅对专业课程之间的逻辑性与关联性要求较高,对学生专业要求也较高,且对基础学科(例如高等数学、普通物理、线性代数、四大化学等)具有较高要求,学生需具备较扎实的基础知识储备。在高招中招生分数较高,所招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学习能力较强,就业前景也更为广阔。理学学科则更侧重于理论知识、理论研究与框架构建,对学生独立设计思考能力要求相对较低,就业方向也更偏重于学科的理论研究,因此学生招生分数不及另两门专业,且多为专业调剂学生,导致学生对本专业学习兴趣不及自主选择专业,学生学习能力相对较弱,毕业率相较其他同学院专业偏低。
  二、影响高校本科毕业率的主要原因
  目前985高校多数为学分制,即学生按照本年级培养方案,根据每学期推荐课表及自身喜好自主选择所学课程,在学制内修满本专业规定学分,由学院教务审核决定学生是否具备毕业资格。本文毕业率是指在本年级在籍学生中完成学业如期毕业的学生数,侧面反映本学院本行业的教学质量。
  (一)教学模式因素分析
  高校学院各专业培养方案,随着形势发展而调整,各年级不同专业间、同专业不同年级间学分都不尽相同。学生结合自身爱好和学业实际选择研修课程,有效调动了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每学期开端,学院会对本科生挂科情况进行审核,对首次挂科25学分以上的作编级处理,对再次挂科25学分以上的作试读处理,对挂科25学分以下的,实行学工办、班主任、家长三方监督,共同促进学生修够学分。如在毕业审核时仍未修满学分,将对学生做出结业处理,并在规定的最长学习年限6年内完成学分的,即可结业换毕业。所以,4年内未完成相应学分的,将会造成无法按期毕业的后果。
  (二)培养方案因素分析
  高校学院各专业培养方案由学校学院专业教师共同制定,由于专业和就业方向不同,培养方案制订均体现了个性化特点。学生可进行四轮选课,四轮选课后仍存在课程问题的(如未选上课、试听后退课、所选课程无名额等),均可求助学院教务处帮忙解决。尽管如此,仍存在学生核对培养方案不细和盲选、漏选、错选课程的情况,导致学生无法修满学分而影响按时毕业的情况。
  (三)教师团队因素分析
  教师岗位不同职责也不同,教学老师负责授课解惑,管理岗位负责构建学校、教师、学生间的桥梁工作。管理岗位中,教务老师负责课程、成绩、考试、注册、答辩、毕业以及传达通报学校通知要求等工作;辅导员负责学生心理、生活、评奖评优等工作。因此,在遇到具体难题,教师和学生之间易产生沟通交流不畅、信息传递不准或理解有误等问题,影响学分,可能导致无法按期毕业。
  (四)学生自身因素分析
  从985高校本科生90%以上毕业率可知,仍有10%未能毕业。据了解,因学生自身原因影响毕业的问题占主流,原因如下:
  1.部分学生受家庭、社会、环境等多重因素影响,出现不适应大学生活、自制力差、沉迷于游戏、热衷于谈恋爱、不关心学业等不良现象,致使学习精力不集中,课程挂科多。
  2.由情感、家庭等问题带来厌学,甚至厌世等心理问题,在未能按期毕业的学生中,所占比例有所上升,学校及家长应重视学生的心理教育与疏导。
  3.转专业学生逐年攀升,特别是招牌理工科专业每年接收增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薄弱、补修课程较多,影响到按期毕业。
  4.民族生、扶贫定向生受高考政策优待,其基础知识、专业知识比较而言较为薄弱,学习能力无法适应深层次课程的要求。
  5.因身体、家庭、心理原因休学,或出国交流等影响,也会无法按期毕业。
  6.高校违纪问题也是影响学生按期毕业的一个原因。
  7.在求学期间参加多语种外语强化班,或参加国际交流项目,或参军入伍等原因,导致延期毕业,这类比重呈上升趋势。
  三、提升高校本科生毕业率措施对策
  (一)强化心理健康监管
  受政策和社会因素影响,近年来,本科生独生子女居多,他们在聪颖、自信、果敢、上进、彰显个性的同时,应对问题、心理承受、外界认知等能力却比较薄弱,加之有些学生缺乏管理教育和思想引导,在因情感异常、家庭变故等一些棘手问题来临时,缺乏判断力、控制力,有些甚至出现抑郁现象,严重影响学业,导致出现挂科、编级、试读、退学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学工办和辅导员,要高度关注本科生心理健康问题,在开展经常性的思想教育和谈心交流的同时,对发现的异常问题要及时联系班主任和家长,开展三方疏导,从思想层面解决学习的心理问题。
  (二)强化学习过程监管
  每个期末,教务员将对本科生挂科情况进行了解分析,及时将挂科门类、学分向院领导、班主任、辅导员、家长通报,分析原因,制订措施,明确责任,抓好落实。有针对性地查找学生挂科原因,多方联手解决,让每位学生真正了解挂科25学分后的编级、试读措施,制订学习计划,家长、辅导员、班主任监督,通过及时通知,学校由被动变为主动,家长由完全不了解到了解并有效支持,学生由被动式学习到主动式学习,形成良性监管体系,使学生挂科学科“全消灭”,有效提高高校本科毕业率。
  (三)强化教学质量监管
  目前高校为培养大学生独立自主能力,给本科生充分的自主选择权,培养方案中许多课程可自主选择,同一门课程亦开设多个班级,由多位任课老师同时授课。学校每学期会在系统中进行教师评学、学生评教工作,使授课教师可以及时获得学生反馈,查漏补缺;学院也可及时获知学生上课情况,对突发事件、凸显出的问题进行及时解决。因此,授课教师不应拘泥于原有的授课方式,可根据学生提出的建议与意见,借鉴校内外优秀授课案例,勇于创新,通过增强课堂趣味性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效提高学生知识接受度,提高本科毕业率。
  (四)强化转专业路径监管
  加强转专业监管重在两方面内容:其一,理工科专业是招牌学科,每年报名转专业人数较多,由于学科差异,理工科类专业要求基础学科知识储备过硬,如高等数学、普通物理、线性代数、四大化学等。转专业学生不乏面临补课的现象,因此,转专业面试时应对学生是否能适合理工科专业高强度学习进行考察,对于基础较为薄弱的已转专业学生,教务、辅导员、班主任应重点关注,提前预判、及时解决难题,保证此类学生学业正常;对于判断出的无法适应专业学习的转专业学生,建议其报考其他专业,学院不予录取;其二,目前转专业政策已逐渐放开,学生可不必完全根据绩点选择,自行联系有兴趣的学院,对方学院愿意接收即可。因此,对于已招录的挂科严重、不适合理工科专业的学生,应及时与其沟通,建议其根据自身情况,转至能够胜任学习的专业,以此来提升毕业率。
  四、推进高校教务工作改革创新设想
  高校应严格贯彻教育部通知,狠抓本科教学质量,努力提高本科毕业率质量;教务处应深化教育改革,切实做好各项本职工作,落实好教学计划,完善选课制度,严格考试纪律,加强成绩管理,做好教学评价,严把学生毕业关;各学院教务老师应当做好学校、学院、教师和学生间的沟通工作,确保信息传达高效准确,以便教务处掌握当前学生的学习动态以及考察教师的教学能力。
  (一)推进教务管理信息化服务
  信息化服务是顺应时代衍生出的技术创新,根据所需构建相应的信息化系统来解决实际问题已是大势所趋。教务工作琐碎而又繁杂,推进高校教务管理信息化服务,能有效提高教务管理的效率,大幅提升教务管理的质量,同时使高校的工作开展更加规范。
  利用“互联网+教育”模式,推进高校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一方面较好地搭建了学校—学院教务—教师—学生之间的沟通桥梁,上级下达的指示、通知可有效传达到每位师生手中;另一方面,对于教务等一线岗位工作中遇到的工作难题、学生难题等也可通过信息化平台反馈到学校层面,从而有针对性地制订解决的政策措施。同时,教务工作会产生大量的数据,通过信息化平台构建,可将教务大量数据分门别类,按类别、学期进行有效的归纳与整理,针对数据反映出的不足亦可及时查漏补缺。
  (二)推进教务管理人性化服务
  高校要提高本科毕业率质量,离不开教务管理,良好的管理不仅方便教师的授课,更能优化学生的学习环境。教务管理部门的职责就是服务学校、服务教师、服务学生,做好人性化服务工作的重要性日趋凸显。
  面对学生,教务老师应将学校各项通知及时下达,对学生可能面临的难题进行预判,比如排考工作,应根据课程难度将难度较大的课程考试时间错开,给学生留足复习时间。同时密切关注学生成绩的波动,对于挂科情况及时向各级领导、班主任、辅导员反馈,做好人性化服务学生。
  面对教师,应解决授课教师的后顾之忧,对学校传达的通知进行要点汇总,有重点地通知下达,避免耗费授课教师过多的精力与时间,让他们有充足的时间潜心钻研教学方法、創新教学方式、做好教案。以培养学生为己任,不辜负自己的教师职业,提高自身专业水平,提升课堂趣味性,保证教学稳定地维持在较高水平上。
  面对学校,应做到及时反馈。将工作中遇到的需要决策解决的问题、难题进行归纳汇总,及时反馈以便教务处掌握当前学生的学习动态以及考察教师的教学能力,学校即可针对问题制定政策。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23579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