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课内外一体化,提升小说阅读教学效率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小说阅读理解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高中语文教材中选入的小说篇幅有限,应构筑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促使学生在课内阅读文本的基础上自主展开课外阅读,引导学生通过表演课本剧、对照影视作品等方法开展课内外活动,鼓励学生围绕留白处和矛盾处展开读写活动。这样就能打通课堂内外,使学生拓展阅读量,丰富阅读活动,提升学生小说品读的能力。
  关键词:课内外一体化;小说阅读;高中语文
  高中语文课本中的小说选文大多是短篇小说或长篇小说的节选,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学生无法全面了解整部小说作品,更无法深入地展开小说品读活动。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若能沟通课堂内外,引导学生在课堂阅读的基础上利用各种形式积极展开课外自主阅读,有利于学生拓展阅读视野和学习空间。教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要积极构筑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促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一、基于教材内容的课外阅读
  (一)开展自主阅读,培养思辨能力
  教师在课内外一体化小说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基于教材内容进行拓展阅读是教学的关键,也是进一步展开教学活动的基础。教师拓展阅读篇目要避免泛化,否则学生无法抓住阅读的重点会降低阅读的效果。选择阅读篇目可以关注与课堂所学小说同主题的作品、同作者的作品,或者从节选文本拓展到阅读全文。在阅读时还要鼓励学生积极展开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进而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
  例如,在学习《祝福》一文后,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尝试阅读鲁迅的其他作品,结合课堂教学中总结出来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在课堂阅读总结时学生认为:“《祝福》这篇小说展现的是作者对封建伦理制度的批判。鲁迅是一个很有社会责任感的人,他希望能用自己的笔唤醒沉睡的民众。”此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只是阅读了鲁迅的一篇作品,如果此时就下结论说其是一位怎样的作家未免过于武断。大家可以在课余时间自主阅读鲁迅先生的其他作品,看看鲁迅的其他作品是否也呈现出这样的特点。”这样就能促使课堂内外形成一体,使学生在自主阅读中思考鲁迅的创作思路。学生会发现:“鲁迅的作品主要塑造了兩种人,一种是宗法制度下的农民,另一种是在新旧交替时的中国知识分子。”学生通过拓展阅读证实了自己的想法,体会到了鲁迅作品中的社会责任感。
  靳建在研究阅读教学后提出“独立和自由的阅读是学生主体在阅读过程中得以发展的灵魂”,教师在引导学生展开自主阅读的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展开思考,尝试参考赏析和评论类作品对所读文本进行由表及里地分析,从而对作品形成更深刻的感悟。
  (二)生生合作探究,培养鉴赏能力
  在学生自主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展开合作探究,并以此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长篇小说作品往往有着丰富的文化寓意和精神内涵,学生若只是独立阅读很难深入挖掘出文本所蕴含的深意。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使学生尝试在分享沟通的过程中深入理解作品。
  在学习了《边城》(节选)一文后,教师可鼓励学生阅读《边城》全文,对于有能力的学生教师还可以推荐其阅读沈从文的其他作品。学生完成自主阅读后,可开展交流互动,在互动交流中说说自己的审美感受。由于学生的阅读能力有限,很可能在设定探究主题的时候陷入手足无措的状态,所以在课堂教学阶段教师首先应帮助学生结合课内容设定一些合作探究的主题。如“沈从文的作品为何会展现出浓浓的乡土气息?”有的学生通过阅读沈从文的作品,结合相关介绍乡土小说的资料,在对照了王鲁彦、彭家煌等其他乡土小说作家的创作风格后,总结出:“沈从文赞美了处于弱势的乡村文化,批判了现代城市文明。”这是大部分学生没有注意到的。学生就此问题展开更深层地交流,对沈从文笔下原始而充满生命力的湘西世界有了更深刻地理解。
  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不仅交流了阅读过程中的心得体会,也交流了各自的阅读方法。通过这样的互动交流,学生之间拉近了距离,培养了感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鉴赏能力。
  二、开展主题活动,展示阅读成果
  (一)表演课本剧,诠释角色
  在构筑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时,教师还要探讨能够让学生通过各种主题活动展示阅读成果,分享阅读经验的有效方法。笔者认为课本剧的表演可作为其中的方法之一。在改编剧本的过程中,学生能进入到小说特定的情境之中,在塑造人物的过程中其对作品会有更深入地理解。而在表演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将自己的个性化想法融入到对角色的诠释过程中,体现其创造性。
  在学习《祝福》后,教师可鼓励学生尝试进行课本剧创作与表演,用自己的方式诠释作品中的人物。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诠释人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作品中的人物,试着将第三人称的作品改写成第一人称,思考一下作者想要塑造的是怎样的一个祥林嫂。此后再鼓励学生展开课外活动,学生就能有的放矢,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课本剧表演可以在课堂上进行,也可以在课后沙龙中进行。在改编、表演的过程中,学生互相交流,用自己的言行表达其对文本的理解,展现其对文本人物形象的感悟。
  (二)对比影视剧,辩证认知
  很多学生在课余时间都会观看一些由小说改编的影视剧作品,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组织学生将小说原著和影视剧作品进行对比,通过辩证分析的方式表达自己对于影视剧改编的认识。在辩证分析中,学生对小说作品的理解会更加深入。
  在学习《林黛玉进贾府》时,很多学生都难以想象贾府的奢华之处,同时也很难想象林黛玉、王熙凤等主要人物的穿着打扮。在教学时教师可展示《红楼梦》影视剧片段,帮助学生快速进入到特定情境中。此外,运用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课后自主阅读《红楼梦》整部小说,并观看根据其改编成的影视剧作品,尝试进行对比分析,说说改编后的影视剧作品是否能很好地再现原著的内容。有的学生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我觉得改编的影视剧的确能让我们很清楚地看到贾府是什么样子的,很有代入感。但是在人物设定上,我觉得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我阅读原著的时候觉得林黛玉是一个敢于追求爱情的女子,很勇敢,但是在观看改编成的影视剧时,我看到的却是一个病病歪歪、矫揉造作的小姐。这似乎与原著的意思不太吻合。”   由于小说作品展现的时代可能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较远的距离,所以学生单纯通过文字有时很难进入到作品描述的情境之中。而影视剧作品则很好地再现了当时的场景,学生能更好地融入到作品展现的场景中去,其对作品的理解也会更深刻。
  三、鼓励以写促读,升华阅读意识
  (一)留白处,放飞想象
  小说叙写人物命运时在情节中常常留有很多空白之处,教师此时要鼓励学生围绕留白处积极展开想象,尝试填补其中的空白。此时若能指导学生读写结合,则能促使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升华阅读意识,更好地整理思绪,学生对作品的感悟也会更加深刻。
  学习《边城》(节选)一文后,教师可鼓励学生尝试阅读全文,并结合文章中的留白处展开写作。“在文章的最后,天保死去,而傩送决定将其尸体找回来,翠翠则等待着傩送回来。你觉得此时傩送和翠翠的心情分别是怎样的呢?你能尝试补充这个留白处吗?”这样的活动促使学生展开想象,揣摩事情的发展。教师引导学生在补写前回顾课堂所学的内容:“在课堂中,我们读到的翠翠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她的身上展现出了人性之美。那么,在事情的后续发展中,你要怎样展现出这种人性之美呢?”有了课堂学习的线索,学生在课后补写时就能有的放矢。有的学生不仅写出了翠翠对于爱情的忠诚,而且也写出了她内心倔强、独立的特点。在后续的补写中,翠翠拒绝了来自城里富人的求婚,继续等待傩送,体现出了学生对于人物的深入思考。
  在组织学生填补留白处的时候,教师要提醒学生关注原著的语言风格,这样才能展现出学生的语言掌控能力。为了体现出课内外一体化,教师可以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尝试补白练笔,掌握补白方法,课后再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自主展开补白写作。
  (二)矛盾处,深度阐释
  有些小说作品中会有一些矛盾之处,这些矛盾可能是作者没有考虑周到而留下的,也可能是作者故意留下引发读者思考的。在引导学生阅读时教师可鼓励学生围绕文章的矛盾处展开讨论,深度阐释。
  在学习《林黛玉进贾府》时,有学生提出了问题:“林黛玉眼中的贾宝玉似乎与其他人眼中的贾寶玉形象不太一致,那么这样的矛盾是因何形成的呢?真正的贾宝玉应该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要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可通过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课后自主阅读《红楼梦》原著,找到描写贾宝玉的片段,引导学生自主分析,深度阐释贾宝玉的人物特征。有的学生在阅读了原著后提出:“众人对贾宝玉的看法和林黛玉不一样,是因为众人都是受封建礼教影响很深的人。而林黛玉和贾宝玉却是同一种人,林黛玉看出了贾宝玉身上有着一种叛逆的气质,正是这种气质吸引了林黛玉。”学生借助阅读原著很好地理解了贾宝玉这个人物形象。
  由于学生的思维能力有限,所以有时很难快速找出文章中的矛盾处。教师要利用课堂教学的机会,激发学生的思维,帮助其找出文章中的矛盾处。
  在指导学生展开小说阅读的时候,教师要积极打通课堂内外,引导学生在课内阅读的基础上展开课外拓展阅读。在课堂阅读中,要将课文作为“例子”,掌握自主阅读和分析的方法,找到有助于解读作品的切入点,而在课外阅读中则要积极践行,更好地掌握阅读方法,这样才能有效构筑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让学生品出小说的精髓。
  
  参考文献:
  [1]栗庆珍.新课标要求和高中语文的小说教学[J].文教资料,2019(11).
  [2]施周玲.高中语文小说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课程教育研究,2019(7).
  [3]陈希凡.高中语文小说文本研读方法指导[J].语文教学通讯:学术,2019(1).
  [4]彭赣清.高中语文小说整本书阅读教学初探——以高老头阅读教学为例[J].新一代,2019(6).
  作者简介:方芬(1973—),女,江苏省淮安市淮海中学高级教师,主研方向为课堂教学和高考解题技巧。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24869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