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转型背景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目前,地方本科高校转型面临着教学方法不够多样,教学内容更新慢,和地方经济产业链对接不紧密;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跟不上社会需求,不能很好地服务地区行业和区域经济的发展;师资结构单一,实践教学内容跟不上社会需求的步伐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学校主动对接政府、行业、企业,争取多方资源;提高学科专业建设水平,推进专业特色发展;坚持课程改革,提升应用型课程质量、更新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推进“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共同搭建实习实训基地,模拟真实的企业环境,切实提高顶岗实习质量的途径,努力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
[关键词]地方高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C9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0)06-0160-04
我国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高校的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质量、规模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地方高校占全国高校总数的绝大部分,其担负着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使命,是人才培养的主力军。2015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中提出,各地方高校应积极探索实践型发展,努力解决市场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1]。国家支持地方高校向应用型转型,正是对当前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的发展现状以及就业市场对人才需求状况等进行考虑后制定的能够满足市场对人才需求的战略规划。
一、地方高校向应用型转型面临的主要问题
地方高校在全国各地分布广泛,培养的学生众多,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主力军,但地方高校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如教学方法不够多样,教学内容更新较慢,没有结合现代技术、最新发展等内容;专业设置不够科学,和地方经济产业链对接不紧密,无法体现自身的专业优势和特色,对口就业率低,不能很好地为地方企业服务;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跟不上社会需求,教学活动不匹配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和服务,不能很好地服务地区行业和区域经济的发展。地方本科高校更注重教师的学历和科研能力,但教师普遍缺乏实践经验和服务社会的能力。地方高校师资结构单一,高校转型缺乏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实践教学内容跟不上社会需求的步伐,实践教学条件更新换代慢,配置不够完善,这是教学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实验仪器、设备、场所都非常有限,不能满足大众化的高等教育需求,薄弱的实训实验条件限制了学生和教师实践能力的提高[2]。
综上,要培养以能力为本位、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实战型、应用型人才,必须开展校企合作,利用企业具有、学校欠缺的优势资源,通过他们更加准确地了解客户的需求,准确把握市场,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之路,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这样才能培养出受社会和企业欢迎的应用型人才,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积极探索“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努力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
“产教融合”这个术语是职业教育在欧洲兴起以后才出现和频繁使用的,它一方面是指企业为了产业转型或技术升级,通过自身举办培训机构或者与高校联合培养所需要人才;另一方面是指高等职业院校为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主动与行业企业融合,按照行业企业的要求,规划和设计人才培养路径[3]。
2015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颁发《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将“明确类型定位和转型路径”作为首要任务,指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突破口[4]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学校主动对接政府、行业、企业,争取多方资源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可以实行多方互动,学校和企业主导、政府统筹推动、行业指导、学校企业双主体实施的合作机制。地方高校向应用型转型应抓住全国100所应用型本科产教融合发展工程项目建设的机遇,完善应用型大学推进机制,加强与政府及其所属部门的工作对接和合作;政府的相关部门对当地的校企合作工作要统筹协调、规划指导,加大对学校发展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要重视行业协会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所发挥的作用,促进行业协会与学校的联系与交流,邀请行业协会人员参与学校专业课程建设。充分发挥政府相关部门、行业、企业在学校管理、专业设置、培养目标等方面的指导作用,通过多方互动,建立起“平台共建、资源共用、成果共享”的良性循环机制。
(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学科专业建设水平,推进专业特色发展
地方高校向应用型转型要以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以与地方经济发展以及产业需求匹配为目标,找准办学定位,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做出科学的专业设置和合理的专业结构调整,优化专业布局。校企合作应贯穿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学校在专业设置上还应结合区域优势和特色产业,创办具有自身优势和区域特色的专业。需要对地方产业需求进行充分调研,積极探索和发展符合校企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组织形态,从而建立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专业链与产业链、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和谐对接。积极配合行业知名企业、科研院所开展技术项目合作,进行高新技术项目研究开发、成果转化和技术攻关等,校企双方各取所需,构建校企合作互惠共赢机制。
(三)坚持课程改革,提升应用型课程质量、更新教学方法
本科教学的深层次改革是课程改革,课程改革要以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技术进步为驱动力,根据生产和服务的真实技术或流程构建教学体系。改革要以培养学生的技术技能和创新创业能力为目的,重视课程内容的更新,教学新方法的运用,全面提升教学内容与形式的实用性,推动信息化教学、虚拟仿真实验,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优化教学环节与监测学习动态,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实践教学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要突出能力培养,优化完善实践教学的各流程,培养学生应用理论组织生产过程,解决专业复杂实际问题的能力,结合企业生产设置实验实训课程,构建突出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课程模块或课程群。 (四)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推进“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师队伍的建设,校企共建双师型教学团队应秉承“引进来、走出去”的原则。“引进来”就是除了专职教师之外,还要有计划地聘请企业专家、资深管理人员和企业技术人员为学校的教学服务,让其担任兼职教师, 到校讲学、讲座、带毕业生做设计(论文)、指导实习实训、课程管理等,强化专业队伍建设。企业人员的加入,会将最新的生产技术、职业技能、经验带入学校,这丰富了课堂教学,提升了师资队伍建设的质量。“走出去”就是将学校的教师选派到企业学习,校企合作为“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的建设提供了可行性。学校选派专业教师到企业去参加行业培训,教师在企业学习实践知识,锻炼实践能力,了解行业前沿科技和最新动态,这样能开拓教师的创新发展意识[5]。
(五)共同搭建实习实训基地,模拟真实的企业环境,切实提高顶岗实习的质量
实践教学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训基地是实践教学的重要场所和平台,校企双方应根据各自的资源优势,共同建设实习实训基地,企業提供技术支持、设备、场地以及经营管理等,学校提供实习人员,配置部分指导教师和一定的场地。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由校企双方联合筹建,可以设置在校内也可以设置在校外。校内可以建立企业冠名的人才培养基地,企业提供部分仪器设备和资金,为学生实习和教师科研提供支持。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还可以发展到校外。企业提供就业实习场所、技术帮助,为学生实习提供真实的企业工作条件。为了保证教学质量,不影响企业正常生产和管理,需要制定和完善实习生顶岗实习管理制度,明确学校和企业的责任和义务,以更好地保障学生在实习期间的合法权益,切实提高顶岗实习的质量。校企双方互惠共赢的局面才能使双方的合作更加持久和紧密[6]。
三、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实践
攀枝花学院紧跟时代发展需求,对接建设制造强国战略和《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领,于2018年整合资源组建智能制造学院,并积极和地方、行业进行接洽,为学校的发展争取各种支持。作为二级学院,智能制造学院依据行业、企业、社会、学生及家长的需求,围绕学校“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深化产教融合、突出应用为先,全面建成产教融合、转型发展示范院校”。坚持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发展道路,全面提高学科专业建设水平,推进专业特色发展;全面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提升教师先进技术转化能力和应用技术推广能力,推进“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进而提高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2018年学院成立以来,先后与攀枝花市力天工贸有限责任公司、华为ICT有限公司、深圳元创兴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华晟经世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10多家本地及行业知名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合作主要围绕深入产教融合,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校企双方互利共赢进行展开。
(一)企业参与专业建设,构建“四层递阶”培养体系
学院通过企业对人才的不同岗位需求,优化资源配置,科学设置相关专业。企业对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提供专家建议,使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适应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比如本次和深圳元创兴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办机器人技术新专业,探讨教学内容,构建课程体系,积极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论证。学院多次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商谈,联合办学正在进行中,目前前期工作已经准备就绪。华清远见教育集团成都中心等企业参与学院已有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等。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下,最后构建“四层递阶”培养体系。
“四层递阶”理论教学体系包括:第一层,基础知识;第二层,专业基础课程;第三层,专业理论知识;第四层,主要培养学生解决电类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其涉及学科发展方向课程、产教融合、创新创业、职业规划等。
“四层递阶”实践教学体系包括以下方面。第一层基础层,侧重培养学生掌握基本操作技术、熟悉实验仪器、学会实验方法,让学生具备基本实验数据分析的能力,为综合型实验准备条件、打好基础。第二层综合应用层,侧重训练学生电路级的综合设计能力和系统级的开发应用能力。第三层提高设计层,侧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系统分析、应用、综合能力,主要是将各重要知识点有机结合起来完成多步、复杂和较大的实验。第四层研究创新层,课题主要来源于技术发展前沿和技术运用现场,由学生自己查阅文献资料,设计实验方案,分析实验结果,得出最后的结论。研究创新性实验的开设,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和独立进行实验的能力。
(二)企业协同参与课程改革,利用现代信息化技术,更新教学方法和手段
针对实践动手能力要求高的课程,如嵌入式、单片机、FPGA、机器人技术PLC等,进行教学改革,将课堂搬入实验室,讲做结合。企业为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仪器设备,如华清远见教育集团成都中心为学院提供单片机、嵌入式开发设备;深圳元创新科技公司为学院捐赠服务机器人和基于单片机的教育机器人,初步搭建起机器人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基础平台。受实验设备数量和条件的限制,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电气系统分析实验课教学效果不理想,在这样的情况下,学院与云南华远电力集团联合建立了“电力系统仿真联合实验室”和“电力系统仿真校企合作实训基地”。也有部分课程聘请企业人员参与授课,考核过程与校内教师相同,学期结束后还会向学生进行课程效果和满意度调查。这些举措极大地提升了课程教学效果。
(三)企业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提供帮助
学院每年邀请各个企业技术骨干来校开展与市场需要有关的最新技术、人才需求、市场动态等方面的报告,让学生获悉来自企业一线的相关信息。根据需要,对于应用技术更新较快的、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聘请企业工程师担任外聘教师,如华清远见教育集团成都中心去年选派公司高级工程师来校承担嵌入式应用开发及程序设计基础(数据结构与Java)两门课程的理论及实践教学,学生的满意度高。部分毕业设计实行校内、校外双指导教师指导的方式,并在企业进行毕业答辩。同时,企业还提供场地、设备、技术支持,对学院教师进行有偿行业背景培训,如浙江中控科教仪器设备有限公司、华清远见教育集团、深圳元创兴科技有限公司等为我院教师进行了工程师资格培训,并颁发相应证书,为双师型队伍建设提供了帮助。 (四)企业为学生提供顶岗学习、工学结合训练平台
为培养更多具有良好专业知识、实际操作技能和职业态度的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需要建立训练平台。学院和企业联合建立了校内实验室和校外实习基地。校企双方共建实验室,由学校提供场地等资源,企业出部分资金与学校共同建立联合实验室,并为学校提供仪器、设备等,如和富士康科技集团建立人才共建基地、将“热机床”引企入校;和四川大尔电气有限公司建立产教融合示范基地、智能配网技术联合实验室;和北京华清远见教育集团成都中心建立嵌入式开发联合实验室、和北京华晟经世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共建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产教融合创新基地,与浙江劳士顿焊接设备有限公司签订共建“攀枝花学院-劳士顿智能制造研究院”等。多个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顶岗实习提供了很好的学习条件,同时能够得到企业技术人员的指导。这些平台的建立将部分课堂搬到企业去,让学生体验到真实的工作场景和研发需求,初步掌握一線研发岗位的最新技术和关键点,这些平台还能引领学生重视企业标准工作流程及开发规范,提升学生的整体技术实战水平。
(五)联合企业举办以企业冠名的创新大赛,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
企业与学院合作举办创新大赛,并提供相关的技术培训和资金支持,学生获奖比例高。吸引优秀学生参赛,这既锻炼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也为企业选拔优秀人才提供参考。如“华清杯”大学生创新大赛,已经成功举办了3届,每次报名都很火热,大赛深受学生的喜欢。
(六)学院与企业在项目、技术方面的合作
学院与企业进行技术合作,优先向企业转让企业所需的、学校拥有的科研成果,帮助企业解决在项目、产品开发中遇到的问题。学校根据企业提出的高新技术项目需求和企业技术难题,要积极组织力量进行研究开发、成果转化和技术攻关,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帮助企业进行新产品开发、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等的推广应用,帮助企业进行质量攻关。双方联合申报国家、省、市政府科技攻关、资助等项目,申报专利等。学院帮助制定企业标准,进行技术改造等。如学院和四川大尔电气有限公司开展“逆变电焊机与逆变充电器一体机”研发,派教师和部分学生进驻企业,攻坚克难,成功申报专利2项、起草企业标准,开发的成果可望尽快实现产业化。组派教师为浙江台州汇元机电公司的生产工艺流程做自动化技术改造等,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结合产教融合项目的实施,通过发表论文、专利及大创项目等多渠道开展技术方面的合作。
(七)就业推荐、优先录用优秀毕业生
为了企业的长远发展、战略定位、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学院会向合作企业推荐所需人才。对于优秀的毕业生,企业会优先考虑录用。学院搭建企业与学生的就业双选平台,实现了学生的高品质就业,同时也为企业输送了技术后备力量。
(八)校企双方信息互享
学校和合作的企业利用各种学术会议、行业会议、协会平台和有关推广资源,互相推荐、介绍对方,信息互享,共同进步。
四、成效
虽然智能制造学院2018年刚成立,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从2015年已开始进行,就整合前原电气信息工程学院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作进展情况分析,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创新创业活动、学科竞赛等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学院统计,电子信息工程和自动化两个专业参加产教融合项目的学生平均薪金在8000元以上。下面给出2017年对学生的调查数据,《攀枝花学院在校生成长全程跟踪评价报告》(电信学院部分)(数据来自第三方北京新锦成数据科技有限公司2017年底的调查报告),从该数据可以看出,在学校转型背景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五、结论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促进培养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举措,是政府、学校、企业多方努力合作的一种教育办学模式。在建设校企合作机制的过程中,校企双方应提供各自的优势资源,建立起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共赢、共同发展的良好运行机制,不断探索和创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并进行实践,为努力培养出合格的、能满足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更好地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 参 考 文 献 ]
[1] 黄金侠,李丽敏,牟晓枫.地方高校转型发展背景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高教论坛,2019(2):26-27.
[2] 黄金侠,宋国义,侯艳,等,本科高校工程型人才培养的模式研究[J].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2):81-83.
[3] 曹丹.从“校企合作”到“产教融合” :应用型本科高校推进产教深度融合的困惑与思考[J].天中学刊,2015(1):133-138.
[4] 王勇.普通本科转型高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为例[J].职教论坛,2017(2):80-83.
[5] 胡青华.应用型大学转型背景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路径选择[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235-239.
[6] 吴卫兵,高天星,张昊.地方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滁州学院学报,2018 (2) :110-112.
[责任编辑:陈 明]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25184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