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娱乐化时代高中语文诗教的价值向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李艳云 李文清
摘 要 消费文化发展过程中的泛娱乐化现象,影响着青少年的认知模式、价值观、审美情趣等,高中语文诗歌教学应根据自身教学特点与教学优势,借鉴中国先秦诗教观念育人的方法,积极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认知模式、积极、健康的价值观与高雅的审美情趣,在求真、向善、趋美的价值向度引导下,把学生培养成为能够自觉抵御泛娱乐化不良影响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键词 泛娱乐化 高中语文 诗教 价值向度
随着消费文化的日益盛行和新兴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信息传播过程中的泛娱乐化现象逐渐显现。网络信息传播的泛娱乐化固然对信息传播的容易实现、接受群体的扩大等方面有所裨益,但同样带来了信息接受粗浅化、碎片化,审美趣味平庸化、浅表化以及接受者个人价值观念缺乏深度指引与崇高向度等诸多问题。高中语文教育能从情感深处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对学生施加影响,而诗歌教学作为语文教育中美育性质最为突出的教学组成部分,因其内蕴性、情感性、审美效果的弥漫性,更适合在价值观、审美观等方面实现对学生的积极引导。
先秦时期,孔子提出了“诗教”问题,他指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孔子的诗教价值旨归是要培养“文质彬彬”的“君子”人格,而“君子”的养成需要经过“兴于诗、立于礼,成與乐”(《论语·泰伯》)的阶段,诗歌的熏染是“君子”养成的基础。诗歌在人的审美能力、认知能力、价值观塑造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由此,在泛娱乐化的时代语境下,我们不妨借鉴先秦“诗教”观念,利用诗歌的教学,引导学生对泛娱乐化现象不良影响进行对抗。
一、由诗求真
新媒体技术之下,智能手机的普及使得信息的接受与输出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加之信息传播的娱乐性无孔不入,人们在娱乐、欢快的气氛中实现着对信息的接受,却不知不觉陷入了娱乐的陷阱,正如有的研究者所指出的,“泛娱乐思潮之泛在于娱乐超出了娱乐功能本身,虚假、被动、平庸、遮蔽、控制、默从、偏离等存在于娱乐传播之中,深刻影响着人自身行为的判断与认知”[1]。现代媒体技术发达加之泛娱乐化的影响,高中学生在知识积累与辨识方面缺少敬畏与审慎的态度,百科类网站几秒钟就可以弥补学生对于一些基本常识认识了解的不足,各类学科辅导APP,又能及时弥补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些困惑,因而学生自然少了对于基本知识进行有意积累、探求的意识,亦减少了这方面查阅典籍、追踪信息来源的训练,学生习惯于现成信息的即时接受,深度思考能力得不到训练与开掘,因此知识的积累与理解是浅表化、零散化、庸俗化的。
孔子诗教观念中,诗可以“观”指的就是诗歌可以帮助人们实现对于现实生活的认识,这种认识包括“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的常识积累,也包括为了达到“诗可以群”(文化交流)的高度,因此高中诗歌教学应该以诗歌为训练材料,在诗歌教授过程中启发学生对诗歌人文价值内涵进行追索与思考。积极利用网络媒介的便捷性,引导学生积累相关诗歌目认知常识,更重要的是启发学生形成对诗歌的深度追索意识。如对李白诗歌进行教学时,教师不仅要把授课篇目和学生一起梳理清晰,对重、难点各个突破,还应该引导学生整合中小学时学习过的李白的诗歌,在其中建立起内在关联性,启发学生立体学习的意识,并在此基础上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去探究中国传统文化对李白诗歌创作的影响,并进一步引申到中国传统士人文化性格的思考上。当然这种启发与引导应根据学生实际对于课文和作家的把握状况灵活安排,分阶段、分层次,因人而异。
传统高中语文教学一大弊病就是教授课程的板块化结构及经典篇目节选式教学,把语文教材按照文体分为:小说单元、诗歌单元、散文单元等等,对于《红楼梦》、《水浒传》等优秀篇目教授只能落实到节选内容而无法顾及全文,虽然这样做有其易操作、易接受的优点,但不能否认的是其随之而来的知识接受的程式化、割裂化倾向。新的高中语文部编教材很好地克服了以上弊病,在授课结构上不再按照文体分类,同时主张整本书阅读,这样的教学安排更容易引导学生建立整体思维、立体学习的意识,而落实到高中诗歌教学中,诗歌教学亦应作出改善,教师授课过程中不仅要激活学生中小学阶段积累的诗歌经验,而且要引导学生去建立诗歌教学与其他的诸如地理、历史知识间的勾连,形成人文学科学习的“大综合”意识。
有学者指出,“对于诗歌,深度阐释以及个性化解读应该是不可回避的正确选择,而目标就是企图使学生获得‘语言的精准’与‘思想的丰赡’”[2]。总之,教师在诗歌教学中,要始终致力于学生深度阅读能力与智慧思维的培养,注意不同知识点的相互延伸,注意不同学科的相互渗透,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新的高中语文部编教材所倡导的学生思辨性阅读、表达能力的提高。当然,更需注意的是这种认知智慧的培养,是需要在诗歌审美化教学过程中实现的,诗歌教学所求之真,必须建立在诗歌审美化学习的基础上。
二、由诗向善
新兴媒体技术与信息传播泛娱乐化现象不仅带来认知方法、认知模式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对人们传统价值观念形成了强烈的冲击。影视作品充斥着对史实和经典的歪曲与背离、“网红”“明星”倍受追捧,各种恶搞泛滥,人们停留在娱乐带来的瞬间快感的满足之中,并且通过新的点击去持续这种快感,日常生活庸俗化,现实生活缺少崇高价值导引。高中学生虽然有学业压力的牵制,但依然难免受这种泛娱乐化之风影响,以致政治意识淡漠,社会责任感不强,人生价值规划功利化、庸俗化。
中国传统诗教观念的根本落脚点在于通过诗歌实现理想人格的化育,这种理想的人格既是“温柔敦厚”的,又是有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强烈家国意识与“自强不息”的自我奋斗精神的。孔子强调“诗可以怨”正是对于诗歌现实批判功能的强调,在中国诗歌发展过程中,诗人始终把诗歌写作与人民生计、国家安危以及自我价值实现关联在一起,诸多经典的诗歌作品,也正是因为渗透了作者强烈的社会忧患意识与自我坚守的精神而成为经典。“诗教传统的正面价值,不是体现在教的内容上,而是体现在其重视诗歌对个体人格培养、诗歌对家国情怀培育的精神向度上......”[3]由此,高中语文诗歌教学应当借鉴传统诗教观念,教学过程中始终围绕道德感化与人格教育,引导学生建立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尊重经典,正确地看待文化不良现象,不被流行文化吞噬而失去自我。 在2019年高中语文部编教材中我们也看到了这种育人的导向,高中语文部编教材更加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方面内容在教材中的全方位贯彻。以语文教材必修上册为例,教材中诗歌篇目既包括李白、杜甫、陶渊明等诗人的优秀古典诗歌作品,也包括毛泽东、郭沫若等反映革命文化的现代诗作,还包括以诗人昌耀的作品为代表的反映当代人价值观念的当代诗歌。这些作品都具有丰富的人文价值内涵,合理利用无疑能够很好地引导学生建立起积极、健康符合时代精神的价值观念。教师要承担起诗歌道德育人目标,自身还需站在育人目标的最高点,加强自身对于诗教观念在当代教育中所承担的文化使命的自觉认同,始终秉承这样的诗教理念:“当代诗教在本质上不同于传统诗教和现代诗教,它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原则,以古今中外那些彰显人类文明、具有现代意识的优秀诗歌作品为阐释对象,以培养放眼世界、立足中国、关注人类命运和中国问题的时代新人为目标……”[3]
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诗教育人系统中价值观念导引、健全人格培养的向“善”的价值向度的实现,必须与认知理性培养的“求真”向度和审美趣味、审美修养培养的“趋美”向度结合在一起,忽略任何一方,诗教的“向善”都无法实现。
三、由诗趋美
当下网络传播泛娱乐化现象对人们的审美情趣、审美能力造成了破坏。在消费主义刺激之下,日常生活审美往往是粗劣、同质、功利化的。长期浸淫在这种网络信息之中,人失去了对于更高层次美的欣赏、理解能力,做为流行文化重要消费群体的高中学生亦深受其害。
早在20世纪90年代,著名文学理论家童庆炳先生就指出:“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观点、审美趣味和审美能力,是语文教学固有的要求,而不是外加的任务。”[5]《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确提出:“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更是明确将“审美鉴赏与创造”定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因此,高中语文教育必须踏踏实实做好审美教育,审美教育实施的成功与否直接决定着语文教育的成败。作为语文教育的重要资源,诗歌语言蕴藉,情感丰富、想象力独特、节奏韵律和谐,这些审美特性,更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其篇幅、体量在教学上也相对容易把握。因此,诗歌是语文审美教育最佳的教学资源。然而诗歌教学在实施审美教育的过程中,实际效果并不尽如人意。究其根本,还是在于语文教师对于诗歌审美教育重要性认识的不足。
先秦孔子的诗教观念认为,理想“君子”人格的形成,须经过“兴于诗,立于礼,成与乐”三个阶段,“兴于诗”的“兴”,指的就是诗歌能够带给人审美想象、启发人类真挚情感的审美功能,正是因为在《诗经》审美的涵养之下,外在的礼仪规范才逐渐得到受教育者的情感认同,变为自觉的行为规范,审美情感与社会理性协调发展,受教育者才能进入自由、超越的“成于乐”阶段,此阶段是摆脱诸多现实功利羁绊的“审美人生化”阶段,也是美育的最高目标。
审美修养、审美能力不仅对于个人理想人格的實现有着重要意义,对于社会发展亦产生着重要的影响,早在2004年著名学者陈炎就提出了“美学与艺术也是一种生产力”的观点,他指出“随着科技的高度发展,在未来社会,审美欣赏与审美创造能力会逐级转换成为一种生产力直接参与并决定着国家经济发展的总体力量”[5],台湾学者蒋勋也有“美,看不见的竞争力”的论断,他认为审美创造能力正是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体现。基于此,加强诗歌审美教育对于高中语文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在网络文化传播泛娱乐化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一方面大众娱乐于无形中把学生的审美趣味引向低俗化、浅表化,另一方面时代发展又要求我们培养具有深度审美能力、审美创新能力的现代化人才,高中语文教师需要加强诗歌美育观念,始终把诗歌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放在基础地位。真正的落实了诗歌的审美化教学,诗歌的道德、价值观教育与智性思维教育也会因为教学过程中情感的力量、诗意的光彩而被学生认同与实践。
终上所述,在泛娱乐化现象盛行的当下,高中语文诗歌教学要自觉借鉴中华传统文化中依然有着当代价值的“诗教”观念,坚持“求真”、“向善”、“趋美”的价值向度,以美育为中介与基础,在对美的追求过程中,以美启真,美善互构,引导学生自觉抵制网络文化传播过程中泛娱乐化现象的不良影响,真正实现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当代诗教目标。
参考文献
[1] 师曾志仁,增卓玛.泛娱乐时代个体生命倾向性的狂欢[J].教育传媒研究,2018(04).
[2] 吴忌.新诗:从形式之美抵达精神之境—略谈高中语文“新诗教学内容的确定”[J].学语文,2016(01).
[3] 方长安.中国诗教传统的现代转化及其当代传承[J].中国社会科学,2019(06).
[4] 童庆炳.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3(05).
[5] 陈炎.美与艺术也是一种生产力[J].文史哲,2004(03).
[作者:李艳云(1979-),女,山西大同人,山西大同大学文学院,讲师,硕士;李文清(1980-),女,山西大同人,大同市铁路第一中学,中教一级教师,硕士。]
【责任编辑 武磊磊】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34353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