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本剧中体现语文的显性与隐性目标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对于小学生来说,学习语言又必须以把握"形象""为突破口。课本剧取材于教材,作用于人的视听,其教育感化作用十分明显,有助于小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我们不但应对学生进行各项语文基本功的训练,还应重视学生对课文本身的消化和吸收,以及对学生能力循序渐进的培养。
【关键词】 课本剧 目标 学习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在听说读写训练的过程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段话一方面指明了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是语文学科的显性任务,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个性";另一方面又阐明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是在语言训练的基础上进行的,是隐性的任务,是提高学生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的动力系统。由此可知,语文教学必须以学习语言为主要目标。
对于小学生来说,学习语言又必须以把握"形象""为突破口。《小稻秧脱险记》这个课本剧,就注意了把握形象,引出这节课要掌握的现实目标,而又让隐性目标蕴含其中。如:
小学语文教材为孩子们塑造了许多美的形象,课本剧取材于教材,作用于人的视听,其教育感化作用十分明显,有助于小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学生在读-思-编-演剧本的过程中,更能够身临其境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一出课本剧的成功,不仅让学生完成了变死课本为活演出的实践,还加强了学生的集体观念,让学生在处理琐碎事务和人际关系中学会了组织协调和相互配合。引导学生读――思――编――演课本剧,大而言之,是体验语言生活飞跃的趋势,掌握和运用语言生活飞跃的成果。小而言之,对提高学生内在语言和人体语言的成熟度,也是一帖上好的催化剂。现实一点是在学生兴趣盎然中完成了本节课的要理解字词,有感情的朗读了课文等目标;长远一些是培养了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把握作者情感的能力;第三是对于实现"口语交际"的课程目标,也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布鲁姆"掌握学习"理论指出:"学会如何学习比学会什么更加重要。""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我们不但应对学生进行各项语文基本功的训练,还应重视学生对课文本身的消化和吸收,以及对学生能力循序渐进的培养。教师要恰当合理掌握反馈信息,进行矫正性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全面发展。如:本节课中,辛老师安排的第二关,就是为了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充当学生的"指路明灯",起到点拨引导作用,为学生能完全把握作者的情感,理解语言文字,完整地演出课本剧这一环节作下铺垫。而在闯第二关这一课程中,又深入教会了学生理解语言文字和把握作者情感的方法。使学生读和思的能力在学习中得以提高。
在读中找戏,变静态为动态。在鼓励学生自主读书的过程中,注重培养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只有如此,才能把书读活,读出影响来,读出形象来。如果相机启发他们在读中找戏,那就不仅能激发阅读兴趣,且能发展其形象思维及合理想象,将静态的符号语言转化为动态的情境语言。
随着课本剧的演出,学生既是观众又是演员,不仅使他们同时拥有审美的空间,而且拥有享受的空间。这就是说,使学生在人们最向往的精神活动中,不但磨炼了他们创造精神产品的能力,而且还培养了他们对社会已有精神财富的享受能力,切实掌握文化,为走向社会生活之道迈进了一步,进而迈向了人的全面发展。这也是这一节课的隐性目标。
作为教师,如若只教知识,注重显性目标,那只能教一时;如若教给学法,让隐性目标共存于教学中,那就教了学生一世。我们的教育教学,要为明天着想,要为学生走向社会着想。因而,在教学中,我们应既考虑显性目标,又注重隐性目标,那样,我们的教学才能有益于学生的一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7988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