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普通任课教师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引导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本玲

  [摘要]文章从一个普通任课教师的角度,指出了其对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的引导方略:抓住契机,有针对性地实施引导:注意循序渐进,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关键词]普通任课教师 大学生 行为习惯
  [作者简介]李本玲(1970-),女,山东烟台人,烟台职业学院教育技术中心,讲师,研究方向为现代教育技术。(山东 烟台264670)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05-0185-02
  大学阶段既是学生们吸收知识开阔眼界拓展能力的大好时期,也是他们心理、人格逐步完善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难免会有与成长相伴的各种问题产生。很多大学生往往凭一时的冲动来解决这些问题,结果难如人意。如果有人能够帮助和引导他们,让他们了解、熟悉、掌握并逐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大学生在遇到类似问题时能快捷、有效地面对和解决问题,对于大学生的成长、成熟将有很大的帮助。关于如何从政治思想、规范制约角度帮助大学生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前人有很多论述。本文从一个普通任课教师的角度出发,针对大学生学习生活中容易遇到的问题,探讨对大学生进行一些行为习惯方面的引导。由于任课教师不对学生进行面面俱到的制约和管束,比较有亲和力,所以比较容易接触到学生放松、真实的一面,学生容易敞开心扉,教师容易有的放矢地就具体发生的问题进行交流,这就为普通任课教师的引导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要对大学生进行引导,首先要了解他们的概况。一项对全国12.6万大学生为对象的调查表明,约有20.3%的人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据《人民日报》报道,中国社会调查所日前在北京、上海、广州、天津等城市进行的2000份抽样调查显示,12%的学生有中度以上心理困扰,相对于此,大学生“对心理咨询了解较多的”却仅占6.7%,60.4%的大学生“对心理咨询了解较少或者根本不了解”。也就是说,在存在心理障碍的学生中,大多数人不是通过心理咨询这种方式解决问题。虽然目前社会、学校甚至是家庭都开始重视心理健康,但承认自己有心理问题并积极寻求专业帮助,大多数人还不能接受。大学生因为处在人生的转折期,心理适应不良问题尤为突出。据一份调查报告,大一学生主要是在学习与人际关系上出现较大的不适应。一部分同学没有学习目标,也不会自主学习,整天无所事事,感到无聊、空虚;一部分是因为与新同学之间出现矛盾与摩擦,不知如何相处。这些问题,任课教师可以从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即如何面对学习、如何面对情绪、如何面对困难和苦闷。心理学证明,很多问题可以通过改变行为方式来解决,即通过改变自己的行为来减少错误或解决问题。良好的行为习惯,会形成良性反应,让人少走弯路,能积极有效地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因此,任课教师在对大学生进行引导的过程中,可以着重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提供优化的行为方式。
  一、抓住契机,有针对性地实施引导
  多数职业院校对任课老师的要求是在教学工作中发挥其传授知识与学生操作、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的作用,并没有意识到任课教师在跟学生接触过程中有着独到的有利条件,对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能发挥巨大的作用。任课教师应当意识到学生行为养成教育是其义不容辞的责任,并在养成教育中发挥自己的榜样作用来引导学生。
  (一)如何面对学习
  大学里的课程,专业性很强,尤其是职业学校的学生,面对操作性很强的专业,一些偏文科的学生就会产生畏惧心理。中学教育,以老师的细致讲授、大量练习为主,而大学的授课方式是“老师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大学教育没有即时监督和随时考核。很多大学生一时无所适从以致放任自流、不思进取,到了考试又临时抱佛脚,最终产生焦虑、厌学情绪。针对这种情况,任课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和疏解。
  1 引导学生确立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动机。一个人有了明确的目标,就会始终处于一种主动求发展的竞技状态,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精神饱满地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中,能够规范自律,一心向学。引导大学生确立学习目标,要以鼓励为主,给大学生们描绘美好的前景,并坚信他们通过努力能够达到目标,受到鼓舞的大学生会焕发出巨大的能量。根据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要做到充分利用反馈信息,恰当进行奖惩;积极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和维持学习兴趣;指导学生进行积极归因,增强对成功的期望;培养自我效能感,增强学生成功的自信心;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成为学习动机的激发者。这就要求任课教师有高度的责任心和耐心,要在了解大学生的需要和兴趣的基础上设计任务、提供反馈;帮助大学生们激发兴趣、增强自信;创设一个安全、相互信任和相互支持的学习氛围;对每个大学生都表现出真诚的关注和接纳。
  2 注重引导学生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时代在飞速发展,知识在大量更新,技术也是日新月异,每个人走上工作岗位后都要不断地学习。根据测算,一个大学毕业生所学习到的知识在毕业之后的两年内,有效的不过5%。因此,要使自己能够满足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现代社会中人们所应有的知识结构,跟上课程进度,大学生们就必须学会学习,学会管理知识,学会如何使用知识,即要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任课教师在授课或跟学生接触的时候,多向他们灌输这种观念,并跟他们探讨如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在长期的交流总结中,笔者归纳了如下几种行之有效的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方法:(1)善于请教。向学长、老师请教;跟同学切磋、探讨。三人行,必有我师。大学里人际资源丰富,学术氛围浓厚,大学生们要珍惜这种资源和机会,大胆发问。积极切磋探讨是提高学习效果的重要途径。(2)参考文献。充分利用大学里的图书馆资源。遇到感兴趣的问题,积极查找书籍和文献,以便了解、掌握更广泛的知识和更先进的研究成果。(3)利用网络。在书本之外,互联网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库,大学生们可以借助搜索引擎在网上查找各类信息。掌握搜索技巧,并常去一些专业网站或社区,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也是提高自学能力的重要手段。任课教师在引导大学生们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中,不能教条地灌输,而应该因势利导,在遇到相关问题的时候,引导大学生选取一个有效的办法。有了一次良好的效果,会促使大学生们乐于效仿、乐于重复,从而形成习惯。
  (二)如何面对情绪
  众所周知,愉悦而平静的情绪,让人心情愉快,积极向上,这种时候人们能很好地跟任何人、任何事相处。但人总有沮丧、生气、伤心、难过等负面情绪来袭的时候,如何面对和处理?大学生刚进人大学,新的生活学习环境、新的人际关系都会给他们造成一定的困扰,作为经常接触他们的任课教师,要善于察言观色,从日常发生的小问题人手,帮助学生处理这些困扰带来的情绪问题。先要告诉大学生们,有生活就会有情绪。高兴、愤怒、恐惧、悲伤,嫉妒、恼火、难过、兴奋、喜悦、爱、快乐和孤独,都是我们会感觉到的情绪,情绪没有对错,是人在生活中遇到事情时

的纯粹的感觉。根据心理学的指导,有情绪的时候,给自己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去和自己的情绪相处,达到自我关爱,以便趋于内在的平静和祥和,从而很好地面对、解决遇到的问题。引导他们在遇到情绪问题时做以下几个步骤:(1)确认自己的感受。比如我现在感觉很伤心、生气、难过、恐惧、恼火,等等。(2)认同自己的感受。因为某某事情或某人的方式、态度等,我感到伤心、生气、难过、恐惧、恼火,等等。告诉学生们,有这些感受、情绪是正常的,是每个人都会有的感受。不必对自己自责或掩饰自己的正常感受。(3)引导学生做疏导情绪的步骤。因为我现在感觉伤心、生气、难过、恐惧、恼火……所以我要单独待会儿;要哭一下;尖叫一会儿;或是捶一个枕头出气;或者听听音乐,放松下来;或者跟朋友倾诉一下;等等。
  有心理学家认为情绪调节是个体管理和改变自己或他人情绪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一定的策略和机制,使情绪在生理活动、主观体验、表情行为等方面发生一定的变化。这样说,情绪固然有正面有负面,但真正的关键不在于情绪本身,而是情绪的表达方式。以适当的方式在适当的情境表达适当的情绪,就是健康的情绪管理之道。成熟的情绪状态,使人内在宁静而平衡。不会长久地陷入恐惧或者伤感,遭遇低潮也会乐观地应对,成为自己生活的主宰。如果大学生们能通过这三个行为方式,完全熟悉、觉察自己的情绪,清晰地把自己和别人的情绪剥离开,照顾自己的情绪,清晰自己的情绪和情绪的来源,准许自己有这样的情绪,一有苗头就能觉察、倾听、认可、照顾她,对自己的情绪做健康的管理,就必然能成为自己情绪的主人。这样就会趋于宁静和平衡,产生自我支持和自我关爱,并能理性地对待各种问题。任课教师在做这方面引导的时候,需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大学教师都有这方面的训练,再加上平时多涉猎这方面的案例、理论,都有助于我们在引导学生时有充分的理论指导和案例支持。
  (三)如何面对困难和苦闷
  当大学生在思想、学习、生活以及心理发展等方面产生困惑、感觉困难、苦闷的时候,老师和朋友也许可以在发现后给予帮助,但我们更希望学生们具有解决困难和苦闷的能力。任课教师在引导大学生面对困难和苦闷时可以利用以下几个行为方式,帮助他们一步步顺利地走出困境,尽快地解决问题并逐步成长。
  1 善于沟通交流。交流有利于拉近彼此间的距离,沟通有助于增进相互之间的理解与融合,交际能力是当今社会成功人士最基本、最重要的素质。沟通交流就是通过倾听来理解别人,通过表达来使别人了解自己。可以说,无论我们在做什么,或者想做什么,要想获得成功,必须善于与人沟通。从某种意义来讲,它是我们获取成功、快乐、幸福和健康的最重要的手段和策略。良好的沟通不仅意味着把自己的思想整理得井然有序并将其进行适当的表述,使别人一听就懂,能准确地把握你要表述的东西,而且还要深入人心,促使听者全神贯注。唯其有了良好的沟通,一切事情才会进行得更加平顺、贴近自己的理想,尽量减少摩擦、困境的出现。因此,任课教师首先要引导大学生们了解沟通交流的重要性。其次,要引导大学生提高自己的交流沟通能力。帮助他们有意识地多加观察、模仿善于表达的人在类似情形下的处理方式或提供这方面的案例;引导他们有意识地跟身边善于表达的人请教,帮助自己改进和提高;或通过写日记、博客等形式,写下来自己要表达的东西,在写的过程中理清条理、找出自己要表达的重点、变化表达的句式等。任课教师甚至可以组织这方面的活动,结合课程内容,给出专题,让学生们进行表达训练、比赛。大学生有意识地进行锻炼、琢磨,一定能够提高表达能力,随时可以进行顺畅、良好的交流沟通,从而使很多困难得到解决。
  2 善于求助。遇到困难和苦闷,要善于求助,向身边的师长、朋友、自己的父母以及专业机构或网络请求帮助。告诉大学生们,困难是暂时的。有困难时,不要羞于求助。任何人都会在生活学习中遇到困难,向别人或专业机构求助,会更好更及时地解决问题。如果为了面子或自尊心掩盖问题,独立面对,往往会使困难和问题的程度加深,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和不可挽回的后果。有困难借助外界的力量来解决。自己有能力时,伸出自己的手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在这个过程中历练自己,获得勇气、自信、关爱,能使大学生们更顺利地走向成熟和成功。
  3 善于利用网络。众所周知,网络与我们的现实生活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了,我们不但通过网络进行交流、学习、交易,甚至很多人的社交生活也是依赖网络的,如论坛、贴吧、聊天、博客、个人空间、微博等。我们有很多想法和心情是网络上的朋友跟你共享的。那么,当大学生们遇到问题的时候,网络也是一条得到帮助的重要路径。引导大学生们正确地对待网络,网络的功能除了游戏聊天以外,也是获得知识和帮助的重要途径。网络社交在人们的社交生活中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很多时候,面对网络,更容易敞开心扉,大家一起面对的是你罗列出来的问题,不会对你个人的其他方面进行联想、关注。网友们从多个角度切入同一个问题,能极大地开阔思路,帮助大学生们更好地认识问题,并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解决办法。在引导大学生们利用网络解决问题的同时,也要告诫他们尽量不要透露个人信息,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困扰或损失。
  二、注意循序渐进,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综上所述,任课教师所引导的这些行为方式,并不能完全解决大学生所遇到的问题,但可以提供给他们比较好的解决问题的方式。遇到问题,有一定的行为方式可以借鉴、参考,就不至于产生失控的场面和困境。而由于这些行为方式具有实际操作意义,学生们领会和掌握比较容易,对于问题的解决也有效有利。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实际上需要良好行为的反复再现,一个人对事物有了正确的认知后,还要经过反复实践不断强化,才能形成良好习惯。培养大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加强行为习惯养成训练。习惯是一种定型性行为,是长期积累、反复强化的产物。从心理机制上看,它是一种需要,习惯一旦形成,就会变成人自身的一种需要,如果不这样做就会感觉别扭,因此,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教师在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养成的过程中,一定要循序渐进,不要急于求成。任何习惯的养成,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加上这些行为习惯不是硬性指标,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难免有懒惰、控制不了自己的情况发生。在这种情况下,任课教师要善于察言观色,以鼓励为主。有的时候学生并不需要你明确地指出,只是一个关心的眼神,一句平常的聊天,大学生们就能感受到老师的关怀、信任和期许。这样他们在再次遇到问题的时候,会心甘情愿地遵循任课教师的引导,产生良好的结果反馈,更加激励他们循着这种有效的途径前进,假以时日'良好的行为习惯就养成了。
  帮助大学生进行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一项艰巨、细致而伟大的工作,需要有高度的责任心、爱心、耐心以及巧妙的艺术性和科学性。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需要学校的重视、任课教师的参与以及大学生的积极响应。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9308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