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妙利用课前三分钟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鸿英
巧妙地利用课前三分钟,可作为改进教学方式,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突破口。一节课的头尾三分钟,一般来说,学生的学习效率是比较低的。尤其是开头三分钟,学生或因课间休息,放松了十分钟,兴奋的心情还未能平伏,或因刚上完另一科的课,思路一时还未能转过来,因而注意力也就不可能迅速集中而进入正常的学习状态,这时如果老师匆忙开始讲课,学生的学习效果肯定是不理想的。那么,如何利用这三分钟呢?也搞“课前三分钟演讲”“课前一人纠正一个错别字”或“课前介绍一则自己摘抄的名言警句?”也是,也不是。说是,是初中开展“语文活动”的形式确实值得我们学习;说不是,是这三分钟的“语文活动”可以搞得更“成熟”些,更“高层次”些,更符合青年人的学习心理。
以前我也搞过“课前三分钟演讲”,但我发现,第一个学期搞这个活动,学生的兴趣很浓,口头表达能力有了较明显的提高,胆子也大了许多。但第二个学期还搞这个活动,学生的兴致就没那么高了,尤其是那些语文基础较好,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这也难怪,短短的三分钟,已不能满足他们的“表演”欲望;而对那些语文基础和表达能力较差的学生,再采用旧的方式,是不容易刺激起其大脑中的兴奋点的。于是,我将这“三分钟演讲”做了一个改进,即改为“三分钟介绍语文知识”,结果出乎意料,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取得了意想不到的好效果。课前,要上讲台的学生为了使自己介绍的语文知识吸引人,都做了精心的准备:搜集平时同学们学习上的疑难点或疏忽了的知识点,如“比喻与象征的区别”“‘对’和‘对于’的异同点”“长句改短句的方法”“变式句的类型”“有关联词语的句子并非都是复句”“修辞手法与作文标题”“作文如何开头才更吸引人”“巧记外国文学常识”“‘干支’‘公元’巧推算”等等,并反复修改讲稿,构思采用与众不同的表达辅助手段,如用图画、录音、录像、幻灯、投影,甚至用毛笔抄出的方式介绍知识要点;课堂上,同学们为了补上这个知识缺漏,都全神贯注地听着,且不时记些笔记。课后,我要求介绍语文知识的同学将讲稿贴出。说实话,有许多小知识点,老师是不可能在课堂上一一详讲的,而对于不少的学生来说,如果不是其他同学注意搜集并介绍出来,有些知识就难以得到巩固,而有些知识则可能会永远缺漏。期末,我发现几乎每一个学生的语文笔记本上都摘抄了近百个由同学在课堂上介绍的“语文知识”,语文笔记本成了学生们最喜欢翻阅的笔记本。而对于我,最大的感受则是又一次领悟了“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的深刻道理,因为学生在向同学介绍那些“语文知识”的同时,也帮我弥补了不少知识漏洞!
若问学生“你学语文最怕的是什么?”可能90%以上的学生都会回答:“写作文!”的确如此,一篇作文的好坏将直接影响高考语文成绩的高低。提到作文,有几个学生不心惊胆战呢?于是,强化作文训练,就成了高三语文教学的一项主要内容。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老师们可谓用心良苦。整体评讲,肢解分析;常见格式、基本结构、惯用手法……哪一样不是“苦口婆心,不厌其烦?”但其结果仍是学生一写作文就“紧皱眉头,咬烂笔头”。怎么办?捷径是没有的。不过,常言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偷。”写诗如此,写作文又何尝不是如此!其实,作文看多了,畏惧心理也就淡化了。基于此,我在高三开展了“课前三分钟介绍、简评一篇佳作”的活动。“介绍”,就是课前选定一篇自己欣赏或是认为有可取之处的作文,在堂上读出来,让大家欣赏;“简评”,就是顺带谈谈自己认为这篇文章哪些地方可取。另外,课后还要求学生将介绍的佳作和自己的简评工整地抄写出来并贴在墙上。这样,就逼使要上讲台的学生扩大阅读面,也使其他学生能够天天欣赏到一篇好的文章。一学期下来,除了老师推荐给学生的范文,学生还能够读到100多篇同学们自己精选的佳作,其收益实在不小。
抽出一堂课中的三分钟搞一下“语文活动”,看似占用了一些时间,但是,其激发出的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自己做学习的真正主人的效果,却是“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所不能取得的。再说,活动的内容虽然看似与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无直接的联系,但是,这些内容能起到使新旧知识联系起来的作用,谁能说这是“偏离了主题,游离了中心”呢?
(作者单位 江西省赣县教师进修学校)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69153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