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价值取向的渗透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海丽
以语言为中介的语文教学,是情感释放和情感升华的有机统一,同时语文教学不仅是实现个人情感创造性转化的中介,而且也是审美与认识道德等方面发生关联的内在纽带,通过这种纽带,生存的情感之门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它处于同人生的认识伦理、实践等其他方面密切的联系之中。下面就对语文教学价值取向的渗透谈点自己的见解。
一、引导学生感悟课文美的内质
优秀的文学作品中表现出来的高尚道德情操。伟大的思想精髓,正确的舆论引导,在个体思想认识发展中有促进作用,反之则是阻碍。如:江苏版三年级语文教材上册第四课《做一片美的叶子》。作者金波用优美的语言“借物喻理”,对于刚进入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学习这篇课文有些困难。这个时候,教者正确引导,为学生搭设广阔的思维拓展平台。我在课堂上故意很神秘地说:“今天我们来合作完成一幅画。”学生疑惑:“不是语文课吗?怎么变成美术课?”以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产生极大的学习兴趣。学生的目光投向我,我再告诉他们具体要怎么做:“老师说一种植物,参与的同学每人画它的一部分,其他同学当‘评委’,给合作完成的这幅画评分。”
学生参与性大增,我挑选出几位,告诉他们合作画“大树”。有的学生立即在黑板上画了树干,有的画树枝,有的画树叶,有的画果实……还有位细心的学生很有意思,他给大树的树干上点了很多小点。我问他:“你画的这是树的哪部分呀?”这位学生回答:“是树皮!”“那为什么有很多小点呢?”“因为树皮很粗糙,还有蛀虫挖的小洞。”他的回答逗乐了“评委”,引得一片掌声。在学生们讨论得火热时,我顺势导人课文:一棵大树有很多部分组成,每一部分都很重要,比如说不起眼的叶子。让学生从叶子的外形、作用谈自己的认识:再进一步延伸,由“大树”和“叶子”想到了人,想到了人的生活,接着得出观点: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像叶子一样,找到自己的位置。默默无闻,无私奉献,做一个有用的人:最后活学活用:同学们也是社会的一份子,从现在做起,努力学习,找到人生航行的目标,将来才能造福于人类,就像我们课题一样“做一片美的叶子”!师生互动,由浅显的图画人手,通过学生参与“画大树”,品味课文,体会课文所蕴含的哲理,进一步交流、探究,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还培养了语感,加强了情感升华和美的熏陶。学生茅塞顿开,真正明白了老师的用意所在。最后,课程结束时,“评委”们一致认为这几位学生画的大树应该得到满分。这堂课使学生们记忆深刻,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在抒发、宣泄与治疗的过程中鼓足生活勇气
在语文知识的学习中,心灵在文学殿堂中游历,在创造性的想象中实现文字与思想的碰撞,学生与教师的精神交流。而语言艺术地表达不仅可以抒发激情、宣泄愤懑,而且是心路历程中治疗情感创伤的好方法。如江苏版三年级语文教材第二十一课《掌声》,我就从这个着眼点引出,仿照《掌一个优点和一个缺点,随后上台学生说他前面上台学生的一个优点,使学生明白如何正确地看待自己、看待别人,对自己的优点发扬光大:对自己的缺点、不足,甚至是缺陷,不应自卑,应鼓起勇气,笑对生活:对他人多点尊重、关心、宽容、鼓励,这样才能开辟出一片美好的天地,正如一首歌中唱的那样:“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从而加深学生的体验和感悟,懂得当别人身处困境时,给人以鼓励,“送人玫瑰,手留余香”,由细微处逐渐渗透真、善、美,丰盈学生的思想情感:而对于内心深处的阴霾,则“拨云见日”,学会运用这样一种手段来实现自我调节。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语言倾诉或书写是内心感受的一种再现,所以语文教学活动中的自我实现主要在心理领域,是人的情感本质实现,它不仅仅浮于字里行间,而且也实现于个体内心世界。语文教学是人展开生存的情感之门,实现情感的创造性表现与升华,开创人生新境界的途径,它本身就是个体对其生存的自我感受。体现了要求教者不断开创更丰富的教学手段,不断更新自我,提升自我,争取更高自由度和灵活性的独特本性。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种类很多,能不能合理地运用恰当的教法,直接影响到语文素质的提高。只要我们吃透《新课标》,更新观念,大胆尝试,最终都会为教学服务。
责任编辑王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71508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