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课外作业的设计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薛业东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不仅在于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在于通过一篇篇凝聚作者情感和智慧的文章,让学生获得语感、美感,领会表达方法,改变思维方式,并最终积淀为学生精神世界中最深层、最本质的东西――对人生和生活的态度。而语文作业是学生知识理解的延伸和升华,也是学生能力形成的前提和基础。多年来,由于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学生的语文作业只局限于抄抄写写背背。抄写基本是机械重复的手工劳动;背书也只是死记硬背而已,属于“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一般教师只注重作业结果,不对作业进行过多的指导,让学生误以为学语文只是多抄抄、多读读、多背背就行了。这是极端错误的。语文作业应该是活泼多样的,而呆板的作业形式只会限制学生的发展。为了将新课程理念落实到我们的教学实际中,为了让学生真正地喜欢语文,为了让语文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有益,我对小学语文进行了如下三个方面的探索。
一、课外作业思维化
思维是智力活动的核心。除了课堂上注重语言和思维的训练外,作业也应该让学生积极地进行思维,以达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目的。
1.想象性作业。富于幻想是儿童的天性,布置适当的想象性作业能够使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许多发明创造都是建立在想象的基础上的。想象力的发展有利于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如《云雀的心愿》结尾部分写道:“明年春天,我一定会邀上小伙伴,到那片沙漠上去种树,让沙漠重新变成绿洲。这是我的心愿。”我们教学时可根据这一部分内容,设计这样的想象作业:“第二年春天到了,小云雀会跟它的小伙伴们说些什么?又会做些什么呢?请你展开丰富的想象,写一段话。”
2.推理性作业。推理,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即根据线索推测下一步的发展。教师可以借助教材中扣人心弦的故事,告诉学生一般的推理方法。学着运用推理方法来指导新一轮的学习。
二、课外作业生活化
让作业回到生活,会使作业变得亲切、生动起来。我们要让作业成为学生生活的向导,在生活中完成作业,也能达到获取语文知识、提高语文实践能力的目的。
1.培养“听”的品质。《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倾听”的能力。生活中有许许多多要求听的事情。在听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能够神情专注,不插嘴,努力听懂对方的意思,把握主要内容,明白对方的观点和意图。因此,我们可以布置学生回家后听爷爷奶奶讲一讲过去的故事,或者听邻居讲讲最近发生的趣闻,然后在班级里进行交流。
2.训练“说”的准确。学生在家里无拘无束,畅所欲言。他们往往愿意把学校里发生的事一五一十地告诉父母,所以可以在家里进行有目的的说话训练。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通过家长协助,适当指点孩子说话要通顺、连贯、有重点、用词恰当等等,这种“说”的训练效果明显。
3.指引“读”的方向。一边读书一边思考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在生活中,我们不仅仅可以读书本,还可以“读”广告,读“老人”,读“小猫”等等,把学生引向更广阔的天地。留意街道里广告的内容,端详老爷爷额角的皱纹,观察小猫的生活习性……在这过程中,进行观察目的和方法的指导,要求“读”得有顺序、有重点、有特点,“会读”才会“思考”。
4.养成“写”的习惯。把生活的内容写下来就会成一篇好文章。在通过听、说、读的生活训练后,如果把生活的真实感受,借助自己的笔记录下来,长此以往,养成写作的习惯,遣词造句能力就会不知不觉地提高。
三、课外作业个性化
新课程理念倡导张扬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语文课外作业的设计在注重共性的同时,也应考虑到学生的个人特点,使作业成为学生个性发展的园地。
1.兼顾个人爱好。学生的一般能力指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和注意力,而特殊能力包括绘画能力、表演能力等等。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设计新颖别致的作业,如喜欢绘画的同学可把一些课文内容画成一幅画;喜欢音乐的同学,可把精彩片段配乐朗读,或把古诗编成歌曲演唱;喜欢表演的同学还可以把课文排成课本剧,自编自演。总之,我们可以通过作业,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
2.鼓励独创性。学生的课外作业也可以打破常规,鼓励学生自己设计与众不同的作业,培养敢于创造的能力。如指出你不喜欢这篇课文的哪些段落,为什么?又如,学完这篇课文,你会布置什么作业,请自己设计并写出正确的答案。金末诗人元遗山《论诗》云:“鸳鸯绣了从教看,莫把金针度与人。”我们的语文教学不是把学生看作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所以不是“莫把金针度与人”,而是“要把金针度与人”,更要“巧把金针度与人”。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响水县老舍中心小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76238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