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语文课堂有效讨论初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庆华

  一、问题的提出
  
  课堂讨论,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语文教师在实践中广泛地使用。它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较大限度地参与其中,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但是现在很多教师在组织讨论时却存在很多误区。如:讨论无中心主题,乱哄哄,此问题没好,彼问题已来;学生层次不同,这组没讨论好,那组已经结束;小组中只有少数活跃分子参与讨论、发言,其他多数没事做,吃“白饭”;讨论时间不够或过多,讨论话题过大或过小,甚至与教学目标根本无关,致使讨论大多无效;课堂纪律极差,是滋生班集体中“问题生”的温床;流于形式,成为点缀,完全是调节课堂气氛,赢得评课教师喝彩声的必要手段,为讨论而讨论。
  
  二、组织有效讨论的几点想法:
  
  (一)明确讨论的意义
  讨论是发挥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有效手段。在整个讨论过程中,自始至终都需要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方能保证讨论的顺利进行。在准备阶段,每一个学生首先都要独立地思考,然后才能与别人交流;在讨论的过程中,每一个学生都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
  讨论是学生理解概念、规则、原理并内化到自己知识结构中的有效手段。学生在讨论中获得的知识比从老师讲解获得的知识更生动、更直观、更有效,因此能够更快、更稳固地内化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中。
  讨论是培养学生创造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有效手段。在讨论中,学生个体首先要独立思考问题的成因及解决问题的可能方法,然后在与其他个体和群体交流的过程中不断地汲取别人智慧的养分来补充、修正自己对问题的认识及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不但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也使学生掌握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讨论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口头表达及恰当处理人际关系能力的有效手段。在讨论过程中,学生要想使自己的观点得到别人的认可,就必须首先对问题本身进行认真地思考;其次要考虑把思考的结果用恰当的文字、别人可以接受的语气表达出来,这就自然而然地培养了学生逻辑思维、口头表达及恰当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对一篇课文的学习,一定要让学生去读、去讨论。”(吴心田《我们的语文教学怎么了》)
  (二)抓住讨论的时机
  课堂讨论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方式之一。能否把握好课堂讨论的时机,直接影响着讨论的质量和效果。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深入和全面了解的基础上,要能捕捉出一些能产生新思维和新方法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
  1.学生中有不同意见时展开讨论。
  由于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以及认知水平的不一样,不同的学生对同一个问题,会产生不同的想法,这是思维真实的表现。对于学生不同的见解,教师不能简单地否定,要从尊重学生的个性出发,鼓励学生勤于思考,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此时,教师可以从学生的想法中,捕捉出有代表性的意见,组织学生展开讨论。
  2.学生解题有错误时展开讨论。
  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不同,以及思维方法的不合理,在解答问题时经常会出现错误的方法,这正暴露出他们真实的情况:学习的内容没有掌握好。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及时捕捉学生的错误,引导学生去探究、讨论,并及时予以纠正,这对保护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很有好处。
  3.学生提出问题时展开讨论。
  学生经常会对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产生怀疑、困惑,从而促使他们提出问题。学生会提问题,这是主动求知、掌握学习方法的基点,教师要结合问题,抓住时机,让学生在集体讨论中解决问题。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设计讨论的过程
  课堂讨论涉及的因素很多,它包括客观环境、学生心理、话题内容、时空范围、教学机智、评价技巧等,要将课堂讨论引向深入,就得将这诸多因素精心设计、科学安排。因此课堂操作是课堂讨论引向深入的关键。那么又该如何设计恰当的课堂操作呢?
  1.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讨论”。
  讨论是促使学生主动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最有效方法,它离不开预习。预习是讨论的蓄势和铺垫,讨论是预习的必然发展。课前预习不仅让学生明确了自己的知识欠缺及能力差距,认识到了学习的重点、疑点,而且还使其有了个人的体会。这样,疑难要解决,心得要倾吐,必然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去讨论、去交流,从而形成讨论的内在驱动力。
  2.进行严密的“讨论”。
  允许学生自由讨论不能采取“放羊”的方法,应有严格的组织。学生或集中、或分散、或分组、或分片,但都不能离开教师的安排。一般说来,四人或六人一组为好。每组有固定的发言人,一个问题一般由小组的主体发言人回答,小组的其他发言人补充,老师因势利导,相机点拨。
  3.在教师的引导下“讨论”。
  针对当前的语文教学现实,我们应当把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激发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欲望贯穿课堂教学始终。有些学生生性腼腆,教师应给予鼓励和勇气;有些学生回答问题错误,教师应看到其优点,给予肯定、表扬;有些学生活泼好动,发言踊跃,教师应积极引导,使其带动全班学生。教师应明确这样一点:“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德国教师教育指南》)
  总之,组织有效的课堂讨论,才会有心灵的交汇、思维的碰撞、情感的交融,才会有新知识、新观点的不断涌现和迸发。
  作者单位:杭州市余杭实验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76890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