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语文教学中想象力的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邓春

  语文是一门极富情感、极具个性、极易激发想象的学科,它在培养学生创造意识、创新能力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小学语文的教学任务是在听说读写等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智力,而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则是发展智力的重要途径。小学生虽然极富想象力,但他们丰富的想象力不是先天就有,其形成依赖于社会生活实践,依赖于教师的引发。因此,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多看、多听、多想,激发其想象。那么,该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呢?
  一、感受情境,丰富想象
  小学生受其生活经历的限制,往往思路狭窄,加上教材多出自名家名篇,课文所叙述的事情、描述的景物、塑造的人物,有些离学生生活较远,这给他们的理解带来了困难。因此,将学生带入情境可激发他们的想象,缩小学生与课文的距离,从而有效地拓宽其思路。如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为让学生从女孩的悲惨命运联想到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教师这样引导:新年的太阳升起来了,如果你来到小女孩身边,看到眼前的一切,听到人们的议论,你会想些什么?将学生引入情境,见其景,闻其声,动其情,使他们在情感的深切感受中想象,开拓思路,同时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二、指导朗读,激发想象
  声音能调动人的情绪。小学语文教学要多读少讲,以读促思,因此指导朗读是关键的一环。朗读是通过声音的传递,运用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等技巧来刺激学生的心灵,引导他们入情入境,从而表达思想感情。如老舍先生的《草原》一文,有这样一句话:“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我先让学生读,然后闭上眼想象: 此时,在眼前,是一片绿色,远些,是一片绿色,再远些,还是一片绿色,放眼望去,与天相接的地方全是绿色。再让学生朗读老舍先生写的这句话。这样,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一边朗读,一边想象,既加深了对文章重点语句的理解,又丰富了想象力。
  三、利用插图,引发想象
  在课文中,常配有插图。插图具有直观性,这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由于学生的认知能力具有局限性,插图恰好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其所描绘的景象甚至色彩都能使学生产生丰富的想象力,而文字内容是难以达到这种效果的。为此,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每一幅插图,指导学生仔细看图,多看多想,启发他们进行大胆想象。如在教《桂林山水》一文时,当读到文中“漓江的水真静、真清、真绿”时,教师指导学生看插图,然后 让学生合起课本,闭上眼睛感受如诗如画的美好意境;接着,引导学生再次欣赏插图,让学生身临其境,体验“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感受;最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你觉得将来的桂林会是什么样的呢?学生仿佛不是置身于课堂,而是正畅游在美丽如画的桂林山水中!这种做法,使教学收到了“言已尽而意无穷” 或“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四、抓补空白,扩展想象
  好的文章像书法,有时密不透风,有时又疏可走马。作者常有意不把意思挑明说透,刻意留下“空白”,让读者揣摩;或因表达的需要,省略了一些内容,留下“空白”。教师应该用好这些“疏可走马”处,尽量唤起学生头脑中储备的有关知觉表象,加以加工、组合,展开想象,用创造的才智为这些“空白”添补亮丽的色彩。如《麻雀》一课,作者准确地运用动词,真实而形象地描写了猎狗与老麻雀的不同动作,突出老麻雀的果断、勇敢,歌颂了伟大的母爱。文中有这样一个句子:“老麻雀扎煞起全身的羽毛。” 教学时,可引导学生想象老麻雀“扎煞起”的样子,然后描述。还可以再进一步让学生想象老麻雀的神态是怎样的。有了前面“扎煞起” 这一形象的基础,要学生再补充想象老麻雀的神态就有了依据。这样步步为营, 就自然而然地引到揭示伟大母爱的主旨上来了。教师在这里抓住“扎熬起”让学生大胆想象,激发了他们的创造思维。有不少课文的结尾没有把事情的结果明确写出来,给读者留下了思考的余地,这就是课文结尾的空白。对这类教材可让学生解放大脑,大胆想象。如课文《穷人》,主人翁桑娜因邻居西蒙死后留下两个孩子无人抚养,不顾自己一贫如洗的困境,毫不犹豫把两个孩子抱回家。教师可启发学生想象:桑娜把孩子抱回家后,她家的生活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有哪几种可能?有的学生说,桑娜宁可送自己的孩子去当学徒也要抚养西蒙的孩子;也有的学生说,正当他们生活困窘时,渔夫出海打鱼发生了奇迹:打到了一条会说话的鱼……这样的讨论无疑会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激发想象力。让他们把自己的想象说出来或写出来,为故事续个结尾,既深化了对原文的理解,又开拓了思维,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可以培养学生想象力的内容,教师要善于发现、挖掘,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而想象更是取之不尽的宝藏,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恰到好处地为学生的大胆想象提供催化与导向,激发他们丰富的情感,学生就能够展开畅想的翅膀,翱翔在创新的天空中。◆(作者单位:江西省奉新县冯川第三小学)
  □责任编辑:徐纯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5909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