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作文教学初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农村的孩子大部分阅读量小,知识面窄,生活环境单一,这些都导致了农村初中的学生在作文这一块处于相对弱势,取材单一,语言乏味,能够写出高质量文章的学生凤毛麟角。所以,农村初中的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可谓任重道远。笔者在这一块进行了一些尝试。我认为农村初中的作文教学不仅要指导学生掌握一般的为文章法,也要引导学生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一、解决学生写什么的问题
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生活中需要的体裁,都应该是学生练习的对象。笔者尝试将生活中的各种文体通过各种途径介绍给学生,引导学生去尝试。这样,让学生体味到作文并不是仅仅为了考试,它伴随着我们的生活,是一个人自身素质的体现。
(一)依托教材,创设情景
作文教学应该渗透在每一次日常教学当中。语文教材中选取的大都是优秀的名家名作,是我们学习的典范。如果我们将阅读教学和写作联系在一起,在理解文本的同时,增加学生练笔的次数,提升学生的写作素养,反过来又能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无疑是一举两得。基于这样的思考,我在阅读教学中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写作。
(1)学习优美语言进行仿写 。教材中不乏描写优美的语段,修辞绝妙的句子,让学生依照文本仿写,可以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如在学习《紫藤萝瀑布》后,写一写学校围墙上的那一丛扁豆花,学习孙犁的《芦花荡》,讲解文中的环境描写后,让学生观察自己所处的环境,仿写片段。学生不仅锻炼了写作能力,也感受到了环境描写的魅力。更重要的是以后不用再为没什么可写而发愁了, 因为我们山区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
(2)根据文本创设情境,发挥想象和联想,为文本加入适当的情节。如在学习郑振铎的《猫》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第三只小猫冤死了,它的灵魂晃晃悠悠来到了阎王殿,它越想越觉得自己委屈,于是一纸诉状告带到了阎王爷那里,你能为它写一张控诉状吗?《一只猫的控诉状》引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他们将人的不公、偏见等等劣根性一一列出批判,声声控诉又证据确凿,文中不断爆出思维的火花:“请为草猫做主”“现有芙蓉鸟的灵魂作证,请判我的主人折寿三年”等等幽默的语言让人不禁会心一笑。
(3)学习课文,为人物写颁奖词、墓志铭,为产品写说明书,广告词,为优秀文章写推荐语,这些扩大了作文对写作的认识,将生活中的各种文体引入课题,扩大了语文学习的外延。
(二)大作文有的放矢,系统安排
作文教学应该有针对性,每一个阶段学什么,有什么样的预期目标应该有一个统一的安排,所以从这一届初一刚进来,我对作文教学进行了规划。
第一阶段:学会观察 观察是写作的起点,就是要求学生打开五官,用心去体会山区特有的田园风光、乡土气息。这一阶段要求学生用心观察,学会描写。例:
视觉类听觉类触觉类感受类
《风中的山茶花》《听听那冷雨》
《噼里啪啦踩水去》《拥抱阳光》
《刹那间, 我发现了别样的美》
《琴声感动我心》……《流淌在逝去岁月里的温馨》
…… ………………
第二阶段:想象和联想 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让思维活跃起来,感受世界的美好。在这里写作不再枯燥,而是变得丰富多彩。
第一组:联想接龙类。教师给出一组词语,通过合理的想像,编成一个故事.例:夕阳/小溪/老黄牛 山坡/香榧树/鸡蛋 猴子/皮鞋/超市 口香糖/自行车/茶杯 邮票/鼠标/玉米 池塘/小猫/牛仔裤……有时词语也可以由学生给出:每一组第一个同学先写下一个词语,第二个同学根据前面一个词语联想到下一个词语,第三第四依此类推得到一组词语,本小组成员将这些词语联词成篇。这样的作文课,学生的情绪高涨,佳作不断涌现,作文讲评课亦笑声不断。
第二组:情境联想类。教师给出故事的一个部分,由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将故事补充完整。或者给出一组图形,漫画……由学生编成故事。
第三阶段 创新思维与作文 曾经给学生一篇情境作文:花园里有一朵小小的紫罗兰,她非常羡慕身边的玫瑰花,总想着有一天能亭亭玉立,高贵脱俗。她所有的伙伴都劝她放弃这样的幻想,不要被空虚的愿望和无谓的骄傲制服,但都无法改变她。终于造物主同意了她的请求……小紫罗兰变成玫瑰花后故事会变得怎么样呢?学生在续写这个故事的时候,无一例外的将紫罗兰设计成贪慕虚荣的形象,得不到好的结果最后忏悔了。然而纪伯伦在《虚荣的紫罗兰》却给了我们另一个答案:紫罗兰虽然只活了一个小时,却为自己曾经高贵的活着,为自己理想的实现而骄傲。这样的结局让我震撼,也由此让我感受到了创新思维的重要性。一篇文章要有新意,需要我们突破思维的定势,鼓励学生多角度的看待问题。因此在这一阶段,通过作文教学课堂让学生了解思维的方式如原点思维、多角度思维方式、逆向思维等等,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写出观点新颖的文章。也可以通过辩论,活动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解决学生怎么写的问题
怎么写的问题实际就是作文以怎样的形式出现的问题。传统的作文教学中作文的呈现方式就是以书面作文、随笔、日记的形式出现。这样出现形式单一,枯燥,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缺少一种交流,作文课堂缺少活力,长此以往,导致差生越来越不喜欢作文。基于这样的思考,我希望给作文课堂做一些多样化的尝试。
1、 口头作文形式
口头作文是为了培养学生即兴思维能力,促使学生加强作文积累,同时也是为了促进学生间作文的交流。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影响最大的来自于同伴,因此笔者定期设置了口头作文课,每课设置一定的教学目标,如开头、结尾的训练,就某一个题目选材的训练等等,让学生当堂构思,当堂陈述,然后交流点评。学生在讲述的过程中,彼此之间就有了学习的机会。在点评的过程中,我们也能及时发现解决一些作文中存在的问题。当然,这样的形式对教师、对学生都是一种考验,要求双方大量的阅读和积累。
2、 书面作文形式
口头作文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书面作文,但是书面作文的形式也不是单一的。
(1) 集体作文
在讲究团体合作的今天,作文有时也可以用合作的方式出现。教师可以先给学生分组,以小组为单位,收集材料,分析、构思,最后每组呈现结果。如在《唐雎不辱使命》中,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故事改编成一个话剧,可以加入合理的想象。学生先集体讨论,然后由几个文笔较好的学生完成,一边写,一边修改,学生的积极性高涨,将许多影视作品中的细节加进来,如秦王的动作,唐雎的装扮……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2) 个体作文
对于推荐语、读后感、颁奖词等小作文,语言有一定的特色,又是新接触,我鼓励学生从模仿开始。我觉得任何一种能力的习得都是从模仿开始的,就像某位艺术家说的那样,如果你想成为高尔夫球高手,那么你得学习老虎伍德,如果你想成为一个萨克斯高手,你就应该学习肯尼•基……然后在不断的学习中,你渐渐就走出了自己的风格。语言也是一样的。一种新的文体的练习要从优秀的作品学起。如学习《杜甫诗三首》后,我给学生展示了几篇散文诗《诗人啊,我想对你说……》,让学生摹写。有个学生是这样写的:
诗人啊,我想对你说……
诗人,你是笔墨纸砚下的精神:
笔,是一杆动竹,挥洒着年轻气盛的抱负
墨,是一抹硝烟,开始着金戈铁马的征途
纸,是一片天地,寻找着一展鸿图的道路
砚,是一眼枯井,散发着水深火热的酸楚
你的文字纵横千古寻觅到今天,挑动着我们的心弦。
你的正气惊动苍穹飘摇到现代,回转着我们的怀念。
但我无法到达你的身边。
诗人啊,我想与你同登泰山绝顶,一睹云海翻扬,咏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
诗人啊,我想与你共陷长安困境,一望春城荒凉,体会“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的忧伤。
诗人啊,我想与你一宿石壕矮房,一闻泣声幽长,低语“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的过往。
这一切的一切,是我对你的惆怅。
初二(5)班 求平洋
在这里,学生模仿了散文诗的样式,调动自己的语言积蓄,给我们呈现了一篇荡气回肠的佳作,他模仿了也创新了。
模仿的基础是大量的经典阅读和积累,在经典阅读中提升写作素养。我要求学生将优美的语言,凝练的哲理摘录下来,然后记住。我觉得光记录是没有用的,因为我们不可能在写作的时候去翻看摘记,只有熟烂于心才能厚积薄发。
对于大作文,我鼓励学生创新,要求调动自己的积累,写出真情实感。这样的作文课堂也不是单一的出个题目就写,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①关注时事热点,从中出题 都说语文的外延式生活的外延,学应该致用,语文课尤其不能跟社会脱节。所以教师在关注社会热点时,从中挑选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让学生写一写,评一评,避免闭门造车。如今年两会热点话题:不鼓励农村孩子上大学,网上一时沸沸扬扬,满城风雨,有板砖无数,也有不少拥护者。作为农村初中的孩子,我认为他们更有发言权。所以,我将这个话题引入作文课,许多平时不爱学习的学生也积极的思考,提出自己的意见。
②活动教学,创设情境 在写作文之前,先搞个小活动,然后让学生选择角度写作,这样的方式促使学生积极的参与情境,积极思考,避免无话可写的情况发生,这种方式很多教师都有阐述,在此不赘述。
③作文竞赛 定期举行班级作文竞赛,由学生参与评选,提高学生的考场作文能力。
总之,作文写作要求学生拓宽思路,选择新颖的题材,同时也要加强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
三、实践体会
农村初中的作文教学面临着现实的种种桎梏,虽然经常有白手起家般的捉襟见肘,但也有收获后的喜悦。
(1) 作文教学还给了学生一方自由广阔的天地。学生可以充分去感受外面的世界,可以随意的发挥自己的想象,在一种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尽可能地放松自己,全身心地去探索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从而调动起他们的兴奋情绪,引起他们的写作冲动。
(2)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学生在学习思维创新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看待问题的能力,打破思维定势,给人以意外的惊喜。
参考文献:
[1]《创新思维与作文》 程红兵
[2]《程红兵与语文人格教育》程红兵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年4月
[3]《课堂教学创新论》 蔡伟 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3年3月
[4]《钱梦龙与导读艺术》 钱梦龙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年4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751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