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德育工作实效性缺乏的原因及改进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多年来,我们的德育工作一直不断地被加强,同时也不断地被指责,如“德育工作针对性不强”、“德育工作实效性差”等等。我们天天抓、月月抓、年年抓,费尽心思,到头来效果不理想,究竟为什么?影响德育实效性的因素是什么?
  
  一、德育工作实效性缺乏原因分析
  
  1、单纯的学校德育无法应对纷繁的现实生活
  社会道德的多元化与学校德育的一元化问题产生碰撞。社会转型阶段,新旧价值体系正在发生激烈的碰撞,道德价值的选择处于不确定状态。传统道德体系开始受到冲击,而新的道德体系尚未建成。面对大众传媒的多样化和社会价值的多元化,以往那种非常正规、认真、系统然而单纯的学校德育已无法应对纷繁复杂的现实世界,致使学生在现实生活面前产生迷惘,这影响着德育的实效。譬如:辛辛苦苦进行了一年的诚信教育,远远不如年终一次督导检查(学校造假、老师造假,学生必须说假话)负面影响大。
  
  2、德育目标定位太高,不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定位太高,老师的主观愿望超越了学生的实际需要,学生就无法理解,也无从入手。教育内容与学生成才需求结合不紧;德育的手段方法存在着成人化、形式化和简单化的现象。学生对德育感到枯燥乏味,德育活动停留在“口号式”、“文件式”,“运动式”,赶浪潮,追求轰动效应,文件满天飞、会议如潮来,上面热热闹闹,下面波澜不兴,德育离学生还是那么远!学生不理解、不接受,甚至反感。
  
  3、忽视学生在德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长期以来,德育过程重认知,轻实践,重灌输,轻内化,重校内,轻校外,忽视了学生在道德建设中的主体地位,道德体验缺失,导致学生知行脱节,言行不一,这也是德育针对性和实效性差的一个重要原因。
  
  4、德育力量缺少整合,产生割裂现象
  学校、家庭、社会对学生施加的影响形不成一股合力,常常是学校进行正面教育,家庭则采取现实态度,而社会却提供反面教材,使学生无所适从。在学校教育中,德育似乎只是政教处、班主任的事情,一些教师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思想,有的超然于道德之外,将自己与受教育者的伦理价值割裂开来,要求学生做到而自己往往做不到。德育工作还主要局限在德育系统内部,专业教育、行政管理、后勤服务等方面还缺乏自觉的育人意识,全体教师“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大德育”格局尚未形成。
  
  5、不恰当的教育评价也影响着德育实效
  学校教育重智育、轻德育,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普遍存在,评价老师以学科成绩和论文为主要标尺,奖金、评优、评职称均与此相关。而德育说起来重要,但真正重视的并不多,研究不够,搞德育教科研常常是吃力不讨好,这对德育工作产生较大的负面效应。
  
  6、教师素质有待提高
  对德育存在片面的认识,认为德育就是管住学生,镇住学生。从政教干部的安排使用上明显有这个倾向,多数学校安排体育教师担任政教干部。政教干部的形象依然是学校里的“警察”,是“扣分”老师。有的学校过分强调科学管理,强调量化考评,以严格的制度、冷冰冰的数字去约束学生,见物不见人,扼杀学生的天性。眼下流行的量化管理在校园里大行其道,数字化的评比已经渗透到课堂教学、常规检查的方方面面,校园里带红袖章的人越来越多,行政领导,值日教师,巡逻学生,他们都带着一个目的――扣分。德育的核心在于“育”,是心与心的交流,是在日常生活中、在点滴小事中感受道德规范,德育的最高境界是“不教而教”,而兴师动众的检查评比代替不了学生自己的领悟、体会、反思、践行。这种带有强制性的、以检查评比为主要方式的教育远远不能适应新时期德育工作的需要,学校德育不应该成为冷冰冰的道德律令的堆积,而应重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调学生的自我内化、自我约束和自律。
  
  7、课内、课外的壁垒还未完全打通
  德育的空间好像就在课外,就在活动。同时存在着新课堂“反德育”现象,如:过分尊重“独特体验”忽视了“价值取向”;过分推崇“赏识评价”忽视了“是非准则”;过分追求“新课堂”忽视了“诚信原则”等。如说“这个问题,课下老师一定和你讨论。”事实上,许多教师下课后早已将上课时对学生的承诺抛之脑后:课堂上发给学生的奖品,课下就收回,学生感觉在欺骗。
  
  8、“德育行政化”过多
  学校缺少依照实际去开展工作,形成自己的一套规律和流程,用了许多精力去迎接各个部门布置下来的走马灯般的种种活动。疲于应付,被动工作,造成基层的“唯上性”和“功利性”,为了追求“政绩”而“炒作”德育。当前中小学师生负担过重,尤其是班主任负担过重,大多数教师不愿意担任班主任工作,严重影响了德育在学生层面的真正到位。行政部门应当运用政策导向,为德育释放时间和空间,鼓励优秀教师担任班主任等等。同时,德育检查应为基层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避免“以长官意志代替客观规律”,应在机制上、经费上、待遇上以及政教处的工作定位上给争取大力支持,而不是辛辛苦苦地做了大量工作,结果督导检查大大地被扣分,这样必然打击德育干部的积极性,降低德育工作在学校的地位。
  
  二、提高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改进对策
  
  1、牢牢抓住德育的核心,不在杂务中迷失
  德育效果不是体现在组织了多少轰轰烈烈的活动,写了多少份漂亮的总结材料上,而是体现在学生行为品德素质上。德育的核心任务就是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素质。核心抓不住,忙在杂事上,政教处便不可能有真正的作为。闭着眼睛的忙是瞎忙;不用心的忙,是乱忙;不动脑子的忙,是白忙。政教干部必须忙到点子上,德育才能有实效。政教处,必须找准自己的位置,不能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事情要做,必要的迎接也必须要搞的,但德育的核心任务却永远不能淡忘。这一点清楚了,我们的德育工作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才能取得实效性,这是前提是基础,否则,我们自己都不清楚自己的工作重点和方向,必然工作上感到茫然。就会出现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甚至等靠,等上边布置工作,靠领导分配任务。更何况,无论在时间上还是在空间上,德育是连续的系统工程。教育的特点是效果滞后,发现问题再去补救已经晚了。今天学生劳动观念差,就加强劳动教育;明天心理素质差,就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后天文明礼仪差,就加强文明礼仪教育……在如此“加强”的过程中,缺乏从“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通盘考虑,恰恰在加强中迷失了德育本来的意义。
  
  2、现代德育必须强调双主体,即德育关注焦点是学生也是教师
  抓住了核心之后,我们就要去抓德育的主体,这样德育才能有针对性,实效性。学校德育以往只有一个

关注焦点,即关注学生。现在必须提倡双焦点。即育人以德的教师如何组织、打造生成强大的育德能力,这一点必须充分关注。否则,德育就是个别人的事情了。必须清楚德育不是政教主任加班主任加思想品德教师的“注册专利”,而是学校全员有责,学科教师、图书馆、实验室人员、后勤、清洁工都应各自有育人以德的任务,形成一种优秀校园文化,这是学校德育最为肥沃的土壤。曾有人做过调查,一位教师在一天的工作中与学生交往的次数达1500次,在这么多的师生交往中,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和影响是非常深的。教师的“身教”是最有说服力的德育,也是最经常、最实在的德育。德育要有实招、高招、硬招,关键是“身教”这一招要落到实处,教师的“身教”本身就是高招、实招、硬招。政教处要花费大力气引导教师注意“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让教师每个细小的言行都成为学生的榜样,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要做到。孩子的眼睛是“摄像机”,耳朵是“录音机”,脑子是“电子计算机”,录下的信号装在“电子计算机”、“储存起来”,然后指导他们的行动。老师的背后是学生,老师的一言一行都产生潜移默化的示范作用。
  
  3、定准德育工作的基点并找准切入点
  德育既要为学生思想品德全面发展打好基础,又要针对学生实际存在的问题寻找解决的策略;既要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感悟,又要在显性的问题上展示圆满化解的育人艺术和技巧。这首先要有眼光,要有选择,要有主次。境界决定眼界,方向决定方法,既不能急于求成,徒叹高远目标的难及,更不能忘却脚下的路在何方,此刻怎样走,明天怎样行。找不到基点即所谓悬在空中,找不到切入点有如蛇吞大象无从下口。反观以前我们的德育实效性之所以不高,其重要中的一个原因就是我们的德育模式陈旧,德育方法落后,依靠的是“管、卡、压”强硬方式,是一种以管代导、简单说教,凭借“我讲你听”、“我说你服”的生硬方法强制灌输的单向、单一的高压式德育模式。这样的结果只能使学生心理上产生了逆反,形成了学生的双重人格现象:在校服从一切制度,出了校门便因“解脱”而为所欲为,道德认识、情感荡然无存,学生的道德内化严重受阻。针对这种情况,我们以构建“对话式”教育模式为抓手,找准德育的切入点来增强德育的实效性,针对性,让德育走进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内驱力,使德育不再轰轰烈烈,而是静悄悄的。
  
  4、设计科学的德育流程
  德育工作流程是从无序导入有序的一条轨道。方向决定之后,切入点也找准了便要着手研究流程问题了。为了做好“对话式”教育模式的构建,我们首先抓好组织领导方面的流程,包括策划、布置、反馈、激励、推动、宣传、过程指导、总结、推广。使上述这些工作一环扣一环,产生“闭环效应”,形成一个正圆闭合环,不能有断环缺链之处。全校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抓,彼此合作,默契协调,关系和顺,责任明确。人、财、物、时间、地点、场室、信息、资料都落实到了从校长、政教主任、班主任、学科老师、各岗员工、各班学生。同时政教处负责观察整个工作进程中,流程是否顺畅,发现薄弱点及时指导,发现断环及时报告校长采取措施修改。
  
  5、让多元评价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坚持“每位学生都要发展,但不求一样发展;每位学生都要提高,但不是同步提高;每位学生都要合格,但不必相同规格”的理念,正确评价每一位学生。每学期末,学校都要评选一大批在单个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评选小明星、设置单项奖,如文艺小明星、品德小明星、体育小明星,进步奖、班级贡献奖等,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和求知欲。
  
  6、德育活动注重贴近学生实际
  学校以看得见摸得着的活动为载体,以实践、体验为途径,以文明、自律为要求,加强德育管理,开展班队体验性活动,形成了“朴实中创新,和谐中争先”的良好文化氛围。首先健全班队工作体系,让每位学生参与日常管理,在管理教育他人中教育自己,在班队自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得到前进的动力。改革小干部制度,变“终身制”为“竞争制”,开展“值日班长”、“今天我当家”、“小小班主任”等活动;改班主任包办班队管理为在教师指导下的班干部自治,教师走下讲台,学生走上讲台,多给学生搭建一个施展才能的舞台。班队活动课,学校不统一内容,不统一模式。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成长规律,结合本班实际,各班创造性地大胆去构思设计活动方案。
  真实的德育其实是一个静悄悄的过程,不需要惊天动地的口号,更不需要轰轰烈烈的活动。为此,学校坚持德育工作“近、小、实”的原则,从学生喜闻乐见的德育活动入手,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学校紧紧抓住社会热点,通过主题班会、讨论会的形式加强对学生的教育。
  
  7、设立“德育嘹望台”和档案库
  学校政教处设立德育资料编辑员,并安排教师和学生中的德育资源调查员,关心收集各教育杂志、报刊发表的德育新信息,德育研究的前沿动态,跟踪几位著名德育专家的著作文章,录制中央电视台教育频道播放的学校德育创新活动,德育楷模的感人事迹、成长过程、心路历程。同时注重收集本校德育活动的鲜活材料,产生自己的“领军人师”,发现教师、学生中体现了德育效果的点滴行为、细节、话语、感悟。政教处还建立了大型的剪报本,并分栏目存纳各类报道和文章,使查阅方便,随时可信手拈来。学生中的德育成绩优秀者,我们都认真整理资料,包括现状照片及学习收获、人格成长过程,积极做宣传,并永远长留在校史资料之中,成为一代代学生的宝贵学习材料,使学校师生从一种文化历史感中获得鼓舞。
  学校德育工作是关系到我们的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的大问题,绝对不能急功近利。只要我们树立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深入分析,积极探索和实践,拿出高招、实招、好招,提高德育针对性和实效性是完全有可能的。
  
  (作者:山东淄博临淄区遄台小学副校长)
  责任编辑:樊平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7678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