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听雨”命题作文写作指导与佳作示例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海法

  【同步题目】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我们时常会听雨。听雨是一种心的宁静,听雨是对自己灵魂的放松,听雨是一种很高的境界,听雨是人与大自然的和谐……听雨吧!听雨在耳边嘀嗒。丝丝细雨,是温柔的倾诉,时而甜蜜,时而迷茫。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什么感受和启发?它引起你怎样的思考和联想?请以“听雨”为题写一篇作文。
  
  【写作点拨】
  不难看出,本题是一个给材料的命题作文。写这种类型的作文时,我们既要审题,也要审材料。审题,我们才能扣题而作,从而写出符合要求的作文来。如本题的题目是“听雨”,这是一个动宾短语,写作时要把重点放在动词“听”上,目标落在宾语“雨”上,这样才合乎要求。审材料,我们才能明确写作重点,梳理写作思路。如本题中的材料,实际上讲了3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我们时常听雨,二是听雨对于人的作用,三是人听雨的感受。由此不难看出,材料处处强调的都是“听雨”,我们写作时也要以此为重点。另外,材料中还讲了听雨对于人的作用和人听雨的感受,这实际上是暗示了写作的思路,即我们可以从这两个方面来入笔行文。
  具体来看,写此题可从如下方面入手:
  一是借“听雨”描摹雨中之景。听雨时我们可能会亲见或想象雨中的情景,这时我们就可以用细腻的笔触把这些景物展示出来。如著名散文家肖文凯先生在其散文《听雨》中就是这样来写的:
  最喜欢在小雨中漫步。雨丝轻轻地拂在皮肤上,密密的,凉凉的,柔柔的,给人一丝浪漫,一丝温馨。在小雨中,雨伞下,我静静地看雨飘,看雨落,看雨笼罩着大地,占据着天空,如烟如尘,似梦似真,亦幻亦虚。那一瞬间,突然发现四周的一切竟是那么的神奇和美丽,在这不知不觉中,多了一份想象,多了一点沉思。
  此段,作者从触觉、听觉、视觉等不同角度写了下雨时的所见、所闻、所感,既真实地展现了雨中之景,又真切地抒发了雨中之情,读来极易引人共鸣。
  二是借“听雨”回顾悠悠往事。听雨时不仅有淅淅沥沥的雨声传入耳中,同时我们的思绪也随之飘浮、翻飞,一串串往事不禁浮现在眼前。这时,我们就可用充满真情的笔触来勾画那美好的记忆。如著名散文家骆世明先生在其散文《听雨》中就是这样来写的:
  我喜欢听雨,因为我对雨有着很深的记忆。我的故乡叫岩脚寨,当时是远近闻名的“干岩脚”,这“干岩脚”就像当时安顺的“假茶叶”一样让人望而却步。为这事,村里的小伙子们找媳妇时吃了不少苦头。也难怪,人家姑娘一听说小伙子是来自“干岩脚”的,即使你长得再一表人才,姑娘们也会嗤之以鼻,毕竟一表人才不能当饭吃。村里虽然有一口长年不枯的井,但因为落得太低,整个村子里的田都只得望井兴叹、望天落雨了。因此,在打田插秧的季节,只要天下大雨,不管这雨是下在深更半夜,也不管这雨下得多么猛烈,人们都会举家打着手电筒,披着蓑衣,戴着斗笠,扛着犁,牵着牛,顶着雷鸣闪电,冒着倾盆大雨去打田。
  此段,雨声触动了作者的思绪,勾起了作者对儿时生活的回忆。文中作者写小时候“干岩脚”的艰苦生活,与下文所写现在家乡的幸福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社会生活的变化及物质水平的提高。
  三是借“听雨”抒写人生情怀。在听雨的过程中我们的心得以宁静下来,我们或由听雨得到了某些启发,或有了更多的时间对生活、对人生进行思考。这时,我们就可以用理性的笔触来抒写人生情怀。如肖文凯先生在其散文《听雨》中就是这样来写的:
  试着去听雨。大雨有如瀑布,大雨恰似高歌。它的激情与热烈让人充满着胜利与成功的欲望。凝望着大雨中打着旋儿飘落的黄叶,唇边轻轻地滑过一声叹息。大雨无情,满眼的黄叶是死亡了的生命,大雨中的心情也忽然沉重了,四周是淡淡凄凉的无限惆怅,也许人们总在大雨的梦幻与现实这一矛盾中苦苦挣扎、彷徨。
  大雨,让我们学会对生命的渴望,让我们学会不再在缥缈的憧憬中自我沉醉,不再在迷惘中绝望。
  此段,作者在听大雨的声音“大雨有如瀑布,大雨恰似高歌”中得到了人生的启示,这种借听雨来抒发人生情怀的写法,比直接的抒发更自然、更真切,也更能打动人。
  
  【好文引路】
  听雨
  倪建湘
  雨之于文人,似乎总有一种特殊的含义,能够调动起他们心灵最深处的某种情绪。李清照在“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的长叹声中,透着一丝慵倦与苦寂;孟浩然在“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的惋惜里含着淡淡的无奈;郑燮“小楼忽洒夜窗声,卧听潇潇还淅淅,湿了清明”的伤感更显心境的悲凉。
  我不是文人,但我对雨有着一缕难以割舍的眷念。
  我出生在华容的一个丘陵区,在那里度过了我的童年和少年。记得1954年的7月,一连下了半个月的大雨,大雨冲毁了房屋,吞噬了田里的稻谷。和全村人一样,我整整吃了6个月的杂粮和野菜。到了1960年,一个无雪的冬天过去,第二年又是一个无雨的春夏,全村的农田都成了“野田禾稻半枯焦”。没有雨的日子里,坐在田埂上,望着万里无云的天,企盼着老天爷能下一场大雨。从那时起,我就明白了庄稼人为什么总是那样虔诚地祈雨。
  乡村的生活给我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几十年过去了,它还在我梦中萦回。正因为如此,至今我都很注意收听每天的天气预报,特别在每年的雨季期间。如果老天久不下雨,我就开始挂念乡下的农作物;雨下的时间一长,又担心会发大水。女儿曾问我离开农村这么多年了,为什么总是忘不掉农村?我拿出自己写过的一篇文章让她看。上面写着:雨,是润泽农民心灵的汁液。是雨水,在农民耕耘的时候,唤起了他们创造的灵感和生命的激情。
  城市也下雨,但我始终认为城市里的雨声已被汽车喇叭声摩托车引擎声肢解了,钢筋混凝土的森林挡住了大自然的神籁。在城里,也许我们永远感觉不到春雨真正的韵味。城市是人类的集装箱,在城里居住久了,我的神经就显得异常脆弱,而只有在夜深人静的雨夜,淅淅沥沥的雨声,最能扯动自己昔日的情思,也最易叩响感情的门环。“夜阑卧听风吹雨”,这时,我的眼前便会出现农人们穿着雨衣,躬身在银白一片的水田里插秧;牧童则披着蓑衣,悠然地骑在牛背上放牧,一幅“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的田园风光。我想,在这样一个浮躁的年代里,人们正在被物化,正在失去与大自然顺利对接的心情和能力。现在还有多少人能摒弃尘世的杂念,如此投入地听听雨声呢?我又想,身居城市的人,完整意义上的听雨是不存在的,雨是世界上最轻灵的东西,能将那厚重的钢筋水泥敲响吗?
  雨,令我在寂寞中省思自己。雨的洁净,冲刷了我们灵魂里淤积的污垢。
  
  【赏析】
  是啊!听雨是一种心的宁静,听雨是对自己灵魂的放松。本文重点从听雨的感受这一点出发抒写自己的情怀。文章先由文人听雨写起,从而自然地引出自己对听雨有着一缕难以割舍的眷念,然后以时间为序,叙写自己从小时候到现在的听雨感受。最后一段的“雨,令我在寂寞中省思自己。雨的洁净,冲刷了我们灵魂里淤积的污垢”,既是对全文的总结,也是对全文主题的升华。
  
  【学生佳作】
  听雨
  王黎冰
  初夏之晨。静。
  伫立窗前,看丝丝细雨。
  倏然,不知哪里一派叮咚的钢琴声飘然而来,清澈激越,那飘落的雨随着琴声的节奏,歌咏般紧一阵慢一阵,似乎吸纳了这音乐之魂,也变得多愁善感起来。
  这是一幅别样的图画――雨中琴韵。绵绵细雨,淋浴着琴弦的节拍,悠悠飘洒,这份情致,优雅,怡然,使我不单单可以赏其姿态,更能感受其卓尔不群的神韵。
  我对雨有种莫名的偏爱,尤爱那如诗如诉的霏霏细雨。
  有人说,雨是女性的,最富于感性。雨气空而迷幻,细嗅,有一点清新的香味;浓的时候,竟发出青草树木淋浴后所散发的特有的清清之气。
  然而,我更喜爱听雨,驻足窗前,静静地聆听,听那雨的呼吸,雨的叹息,雨的倾诉。
   清晨的雨,是静谧的。躲过喧嚣与纷扰,她悄悄地走来,伴着清凉和湿润。
  午后的雨,是和谐的。在绵延的雨幕里,氲氲着云气,有种缠绵悱恻的浪漫情调。
  午夜的雨,是孤寂的。听,在惆怅伤感的漫漫长夜,是谁轻轻叩响你寂寞的窗棂?
  雨,不但可嗅,可亲,更可听。
  你听,那细雨飘忽跳跃的音符,会使你获得听觉上的美感与享受。
  在江南水乡的乌篷船上听雨,那是小桥流水人家的古朴与淡泊。
  在空山不见人的幽谷中听雨,那是万物与山雨的和谐与共鸣。
  无论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芭蕉,那雀跃的雨点,舞动着的是雨的精灵。
  听啊,听听那细雨。
  “雨天的屋瓦,浮漾湿湿的流光,灰而温柔,迎光则微明,背光则幽黯,对于视觉,是一种低沉的安慰。至于雨敲在鳞鳞千瓣的瓦上,由远而近,轻轻重重轻轻,夹着一股股的细流,沿瓦槽与屋檐潺潺泻下,各种敲击音与滑音密织成网,谁的千指百指在按摩耳轮。‘下雨了’,温柔的灰美人来了,她冰冰的纤手在屋顶拂弄着无数的黑键啊灰键,把晌午一下子奏成了黄昏。”
  余光中先生这段对雨的描写,可谓把情感发挥到了极致,真是美妙绝伦,如诗如画。
  这些年,为学业所累,已少有这种心情,去静静地走入这雨的世界,静心感受这雨的韵律;更多时候,只是随着四季的更替,麻木地应对四季的日出日落花枯花荣。
  今天,是雨又给了我这份久违的心境,使我顿悟。在拥挤的城市中,拥有一块自己的小小的心灵空间,让它成为自己奔波忙碌的一个驿站,在清空的启悟中,打开尘封已久的记忆,听听自己的心跳,放飞无忌的思绪。
  去吧,去聆听,去品味,去感受,听听细雨最美的弹奏。
  
  【赏析】
  这是一篇不可多得的精彩佳作。小作者扣住“听”字,重点从自己听雨的感受出发,描写细腻,感情真挚,读来引人深深的共鸣。特别是“今天,是雨又给了我这份久违的心境,使我顿悟”及后面的抒情,语言虽朴实无华,却是作者的真情流露,让人读来深受启发。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2993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