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而个性发展还是个性而全面发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陈世勇
摘 要:文章对普通高中新课程基本理念中的“促进高中生全面而个性发展”这一表述提出质疑,通过理论分析与学校课改实践,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促进高中生个性而全面发展”。
关键词:个性而全面发展 校本课程体系
普通高中新课程的提法每一个字都应是科学、严谨的,在全国都起着导向作用。其基本理念中有一句是这样表述的:促进高中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笔者觉得这一提法值得商榷,认为改成“促进高中生个性而全面发展”更为科学、严谨,下面就从理论分析与我校课改实践两方面来阐述,与大家交流。
新课程基本理念中“促进高中生全面而个性发展”,是指学生在全面修完国家规定的综合性必修课程的基础上选修课程和校本课程,即在全面的基础上个性化发展。一直以来,我们基础教育努力在做的也就是希望学生全面发展(以学力为主),可事实表明:有为数不少的学生不但没有得到课程改革所期望的发展,而是呈现一种消极放弃的状态,讨厌读书,注重外表的装饰(发型、衣着、首饰等)、上课说话、看小说、睡觉、逃课、抽烟、打架等违反校规校纪的行为。这种现象在普通中学更为严重,所以有很多分管德育的副校长诉苦“德育工作最头痛。”而分管教学的副校长也叹息“这样差的生源,而且根本就不读书,教学质量怎么好得起来?”为什么会这样呢?
分析问题要抓住本质,那些学生对老师教的内容不是很感兴趣,所以成绩也就不好,每天都在一种“学力为上”的环境中,不被重视,个性无处张扬,始终处于一种压抑状态,毫无自信,从而产生自卑、放纵的心理,虚度光阴。而内心的青春期的热情、朝气需要得到释放的渴望又是那么的强烈,于是他们就大多以叛逆来宣泄。
我们的教育实践到底怎么了?我们需要寻求理论的支撑,来指导实践,改变这种状况。
一、教育的本质是促进生命体的发展,健全人格,为以后的发展打好基础,这才是基础教育的根本任务。1.我们要关注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相应的发展。有差异而无差生,这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观点。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把握学生的个性特点是因材施教的根本前提,也是落实新课程标准的着力点。2.要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即学习活动所伴随或产生的心理体验。孔子说过:“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学生兴致勃勃,兴趣浓厚,自信积极,这是教学的最佳精神状态。
二、课程改革重在“课程”二字,要求我们强化课程意识,树立大课程观。大课程观强调:课程与教学是整合的。课程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活动的总和;是学生主动与教材、教师、同学、教学情景、教学环境等相关课程要素进行互联互动、共生共创、整合建构的“生态系统”。课程的属性和类型是多方面的,包含了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显在课程与隐性课程。教师是课程的创造者与开发者,学生是课程的主体。课程要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使文化进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亲历情境”。即实现课程由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历史性转变。
三、创新需要个性。“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普通高中新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个性的有机构成,亦是个性发展的标志。面向学生个性的教育是创新的基础。
所以,我们要打破那种“惟学力是图”的环境,构建多元化课程体系,让学生可以自由地张扬个性,释放光彩,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健全人格,全面发展。
经过大量的调查和深刻的思考,我们提出了“个性而全面发展模型”。构建多元化校本课程体系促进每一位学生个性而全面发展。
针对当前教育改革的形势,结合上述的思考,我校积极探索、勇于实践、锐意创新。自2007年4月2日起就开始实施了“课程改革促进个性发展”的课改方案,坚持以“促进每一位学生个性而全面发展”为宗旨,结合学生的兴趣特长与发展需求,有效整合、充分利用校内外一切优势资源,构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具有时代精神和学校特色的多元化校本选修课程体系,为每一位学生个性而全面发展提供平台。开设“学科探究类”“人文素养类”“科学素养类”“艺术素养类”“身心健康类”和“学生社团”六大类选修课程。每个学期有约70门选修活动课。
实践证明,绝大多数学生在选修活动课中都发现和展示了自己的优势智能,增强了自信心,形成了稳定的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并且在其他学习生活的领域里均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与提高,真正实现了个性而全面地发展。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4564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