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钟国梁
材料作文的审题,关键在于对所给材料的把握。拿到文题,需全面读懂材料,深刻分析材料,准确把握材料内容,正确理解材料内涵,找到材料中的关键语句,抓住材料的重点或所反映问题的本质。不同的材料,侧重点有所不同,命题意图不同,解读的方法、角度自然不同。
一、从关键语句入手
有的文题材料除陈述客观事实之外,还会用一些关键语句总结材料内容、归纳材料中心、引申材料内涵或引导立意方向等。审题时,应从寻找关键语句入手。
如,下面某一文题的材料:
半个多世纪前,英国著名的数学家罗素曾经给他的学生们出过“1+1=?”这道题。题目写在黑板上,济济一堂的高材生竞面面相觑,没有人敢作答。罗素见状,轻轻巧巧地在等号后面写上了“2”,并且说:“一加一等于二,这是真理,面对真理,我们有什么可犹豫和顾忌的呢?”
仔细阅读材料可知,数学家罗素的话“面对真理,我们有什么可犹豫和顾忌的呢?”是关键语句,用反问的形式强调了“要勇于坚持真理”的观点,引导同学们就此展开思考,立意构思。
再如,下面某一文题的材料:
燕子是一种候鸟,起初人们并不是这么认为的。冬季燕子在池塘的冰下越冬――这是古希腊伟人亚里士多德得出的结论。人们尊奉了2000多年。18世纪,瑞士巴赛尔城的一位鞋匠,看到棚下筑巢的燕子,好奇心使他写了一张字条:“燕子,你在何处越冬?”并将它绑在燕子的腿上。第二年春天,当这只燕子翩然而归时,鞋匠意外地发现燕子腿上绑了一张新的字条:“雅典,在安托万家越冬。”鞋匠的好奇心使一个被信奉了2000多年的谬论终于得以更正。
这段材料的主要内容是一个有趣的小故事――鞋匠发现了燕子飞往南方过冬的秘密,而材料的主旨也用一句关键性的总结表现出来――“鞋匠的好奇心使一个被尊奉了2000多年的谬论终于得以更正”,且关键词“好奇心”在材料中出现不止次,明确了立意的方向。
二、从分析原因入手
有的文题材料只有客观事实,没有总结、评论或引申的语句,审题时,需要从事件发生的原因入手进行剖析,理清因果关系,找准立意方向。
如,下面某一文题的材料:
乌鸦因羡慕老鹰能从山上俯冲下来抓走山羊的本领,于是模仿老鹰的俯,中姿势拼命练习。一天,乌鸦觉得自己练得很棒了,便哇哇地从树上猛冲下来,想抓山羊往上飞,可是它的身子太轻,爪子又被羊毛缠住,无论怎样拍打翅膀也飞不起来。结果被牧羊人抓住了。当牧羊人的孩子问这是什么鸟时,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它也很可爱啊!”
材料是个寓言故事,审题时,应从思考事件发生的原因入手:乌鸦抓山羊为什么会失败?因为它不顾自身条件,盲目模仿老鹰。孩子为什么称赞乌鸦?因为他欣赏乌鸦不甘平凡、敢于挑战的勇气和精神。经过这样的分析,立意的角度不难确定。
三、从情感倾向入手
有的文题材料在叙述、说明或评论某个事物时,明显地流露出作者的情感倾向,这样的情感倾向中,也透露着命题人的某种情感态度。审题时,应正确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从材料的情感倾向入手进行审题立意。
如,下面某一文题的材料:
当断臂的维纳斯展示在人们面前时,吸引了无数好事之徒趋之若鹜。他们提出种种接上断臂的奇思妙想。维纳斯失去的手臂就如同一个充满诱惑力的圈套。但迄今为止,仍未有任何设计能取得普遍的赞赏。
材料中的情感倾向十分明显,由“好事之徒”、“趋之若鹜”等词,可以判断出作者对想接上断臂的做法持否定态度。因此,如果不注意这一情感倾向,立意为“坚持就是胜利”、“攻书莫畏难”等,则明显曲解了命题人的意图。
四、从辨明关系入手
有的文题材料的主旨暗含在事物相互的关系中。事物间的关系主要有依存关系、主次关系、取舍关系和条件关系等,审题时,辩明理顺这些关系,才能明确材料的主旨,确定恰当的立意方向。
如,下面某一文题的材料:
美国阿拉斯加州涅利斯自然保护区内,曾发生过“引狼逐鹿”的故事。原先人们为了保护鹿而把当地的狼消灭了,于是,鹿没有了天敌,终日无忧无虑地饱食于林中。十几年后,鹿的总数由四百只发展到四万只,然而体态愚笨,失去了昔日的灵秀。植物也因鹿的迅速繁殖和践踏而凋零。鹿由于缺乏充分的食物以及安逸少动所带来的体质衰弱的毛病导致大批死亡。于是人们再次把狼请进来,鹿又奋力奔跑了,保护区恢复了昔日的勃勃生机。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鹿和狼是相生相克的关系,二者共处,才能保证它们各自不失本性,维持生态平衡。生态平衡是自然界的规律,不可违逆,打破这种平衡,必然会招致祸端。明白了材料中所给事物间的这种关系,有助于同学们迅速理解材料内涵,明确立意方向。
五、从分析意象入手
有的文题材料内容看似简单,实则意蕴深远,审题时,需要用心体会材料中给出的具体事物所表征的意象,从具体的事件中挖掘出深刻的寓意,从而提炼出文章的主题。
如,下面某一文题的材料:
在洒满彩色贝壳的海滩
一个孩子捡了一个
又将它丢弃
他一心想找到心中最美丽的贝壳
夕阳西下
伙伴们早已捡了满满一篮
而他
仍然在海滩上寻找,寻找……
材料中的主要形象是那个捡贝壳的孩子,他执著地寻找最美丽的贝壳的行为,暗含的是“追求完美”的人生态度。由此展开思考,立意是符合题意的。
(责任编辑张毓春)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4736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