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过程中激励原理的应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军霞
摘要:激励是一种外在动力,是学生学习的启动机,是学生进步的加速器。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运用激励理论可以最大限度地挖掘出学生的潜力,使学生能够自觉自愿地学习,真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具体的激励方法为:兴趣激励、目标激励、动机激励。
关键词:激励 学习 兴趣 教学过程
激励,即激发鼓励,是指教师在运用各种形式对学生施加的外力作用。激励作为一种教育手段很重要,它能使学生看到自己的价值和潜能,增强信心和勇气,激起学习的热情,挖掘学生的最大潜力,促成学生智力因素得以最充分的发展。本文从三个方面做一粗浅的探讨。
一、兴趣激励
孔圣人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好之”、“乐之”即指兴趣,学习兴趣浓厚,求知欲望强烈,学习起来效果才更加明显,那么如何培养学习兴趣,使学生“好之”、“乐之”呢?
语文是一门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它不可避免地带有丰富的情感性,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到语文学科的这种特殊性,以此激发学生的情感,引发学习兴趣,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要激发起学生的情感,教师首先要有真情实感。心理学表明“情感具有感染性”,因此教师的每一堂课都应饱含深情。这种深情源自对课文的深入剖析,如讲《孔乙己》,教师若不对“孔乙己”的悲剧深入把握,而以玩笑口吻讲来,学生就体会不到那种埋藏在文章深处的情感,不能引起共鸣,也就无从引发兴趣。感情的激发可通过用饱含深情的话语讲解课文背景,描述故事情节,使学生感同身受,还可利用各种视听手段,使学生如临其境。当然,情感的熏陶,兴趣的引发,也不仅仅在课内,“语文”是个大概念。它渗透于社会的各个角落,作为教学管理者的语文教师要有意识地利用好社会这本“无字书”,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在山川田野、风云雨雪中展开语文教学活动;把学生引入生活中,了解风土人情、行为习俗等等。总之,要用书本、生活之情,激发学生内心之情,培养起学生喜欢语文、热爱语文的情感,使之“好之”、“乐之”。
二、目标激励
学生只有确立了明确的学习目标,才能朝着这个方向不断地调节自己的行为,为达标作出不懈的努力,而初中生正确的学习目标的确立又有待于教师的帮助和激励。特级教师魏书生,在初中新生入学时,便根据“知识树”的理论,巧妙地采用画知识树的形式,形象地为学生确立了一定的学习目标。魏老师还根据学习目标层次性原理,要求学生标出已掌握的知识点,把尚未把握的部分作为今后努力的方向。这无异于为每位同学设计了一张因人而异的目标图,具有极强的针对性、使用性。魏老师在开学之初,一课之余,首先考虑到的便是帮助学生确立学习目标,足见他对目标激励的重视,这也是他在语文教学上的重大创举,为我们广大的语文教师提供了成功经验。
三、动机激励
动机有别于目标,目标是人们的行为结果,动机则是激励人行动的主观原因。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它与学生的学习是相辅相成的。学习动机刺激学生的学习,学习的成功则反过来强化学习动机。强烈的学习动机是学生投入语文学习的起动器,而起动器的开启有多种途径。无数的教学实践经验告诉我们:若教师能多一点“民主”之心,少一点“民王”之气,和学生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共同承担任务,一起解决问题,则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推动和促进学生的学习;反之则会出现对抗心理,削弱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阻碍学习活动的正常进行。另外,要重视反馈作用,反馈是语文教学活动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它对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往往会产生正效应。反馈是教师有针对性地适时地对学生施以动机激励的信息源、主渠道,舍此,教师的激励便只能是无源之水,更谈不上对症下药、有的放矢了。
激励的方法还有很多,如环境激励、榜样激励、竞争激励、需要激励等等。总之,激励是一种外在动力,是学生学习的启动机,是学生进步的加速器。语文教学管理要取得良好的成效,就要利用好激励艺术,使学生的学习主动化、自觉化,真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6168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