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在细读中升华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朱海燕
罗丹说:“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语文课就是要培养学生逐步拥有一颗善感、美好的心灵与一双发现美、感悟美的眼睛。语文学习,需要大量的课外阅读,然而,在实际学习中。课外阅读少且程度肤浅。如何提高语文的教学质量是急待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细读是提高语文教学和语文阅读水平的有效途径。
一、原因分析:细读的缺失
细读指细密地研究作品的上下文及其言外之意,它要求读者注意每一个词的含义,发现词句之间的精微的联系,包括词语的选择和搭配、意象组织的隐显程度,等等。只有经过这样细致的分析,才能见出一部作品的总体水平,从而确定其艺术价值。
细读是人们把握文本、阐释文本的重要手段与途径。但是,作为方法层面的细读,因社会的浮躁、应试的异化和课堂教学的偏误,日益被学生有意无意地忽略乃至抛弃,致使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受到严重的影响。
在中学教学中,如果把细读仅仅作为一种可有可无的方法,仅仅作为应试中语文阅读的手段,那么,细读能力的提高也将成为镜花水月。要使细读真正成为学生的看家本领,发挥其应有的功用,我们的教学中就要给“细读”应有的重视。
三、应对策略
细读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王大绩先生在《我所认识的高考现代文阅读》分析中指出,学生阅读试题是一种考查精读(即细读)能力之类的试题,它介于低一层次的消闲阅读、浏览阅读与高一层次的专业阅读、鉴赏阅读之间。这样说来,就是仅仅作为一种方法,细读也是不应该淡化的,它是研究阅读的基础:想要读懂数理化课本,离不开细读;想要研究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离不开细读;想要欣赏一首唐诗,离不开细读;想要搞懂《红楼梦》的思想,也离不开细读。江苏高考满分文言作文《赤兔马》的写作,也离不开细读《三国》。怎样才能让学生具有细读的能力呢?
1 充分的时间保证
时间是奇妙的东西,我们的许多美好愿望在学生沉重的课业负担下往往成为一句空话。所以要培养细读的能力,首先要求教师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接触文本,从中去阅读去探究。如果课堂上有时间允许学生去细读。那么绝大多数学生是愿意去做的。学生在较充裕的时间内逐渐养成细读的习惯,反过来他们在遇到时间紧张时也可能会想方设法地挤时间去细读。
2 课堂示范,方法指点
(1)关注细节,在细读中与文本对话要把学生培养成一个有慧心、好深思的文本细读者,就必须让学生学会关注细节。文学作品的动人魅力大多隐藏在细节里面,引导学生关注这些细节,让他们迅速进入语境中并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与作品融为一体,这样学生方能“使其言若出吾口,使其心若出吾心”。
李白的《静夜思》可谓妇孺皆知。为何这样单纯的一首小诗会有如此的影响力呢?细究起来,缘自诗人捕捉到了几个关键的朴素细节:从月光洒地到秋霜的联想,由皓月悬空到思乡情绪,而这些细节恰恰是谁都可能有过亲身体验的。诗虽小。却妙,却好,自然就产生了心灵共鸣。在语文学习中。老师的责任就是要将学生引领进作品的境界,让学生自由体验,从而实现与文本的对话,与作家心灵共鸣。
(2)比较阅读,感受不同文本的文学风格
语文新课标强调让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进行阅读。笔者觉得,鉴赏性比较阅读是阅读文学作品的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扩大学生的视野,而且还可以促进学生鉴赏水平的提高,发展学生阅读思维能力。
一个有趣的事实是,在比较阅读中常伴随一些令人新奇的发现。例如辛弃疾的《丑奴儿》与蒋捷的《虞美人》,这两首词从创作模式上看,都是按照时间和空间组词的,不过《虞美人》在“少年”“晚年”之间添加了“壮年”这一层。文化传承由此可见一斑:从词的内容上来看,都以一个“愁”字立意,这无疑是两首词的灵魂,不同的是,《丑奴儿》直言“愁”情,语势急速,而《虞美人》则以“听雨”为意象,用白描渲染“愁”情,浅言淡语,含蓄婉约。
乌申斯基曾言:“比较是思维的基础。”可见,比较是使思维深化的重要手段,同时比较贯穿于阅读思维的全过程之中。我们强调鉴赏性比较阅读,就是主张让学生阅读不同文本,并且在仔细研读过程中,努力发现文本之间的细微差别,感悟不同文本的文学风格,从而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3)改写文本,为我所用
刘绍棠在《断章取“艺”》中这样叙述:“我对《红楼梦》的改为‘听折子戏’的方法,也就是将《红楼梦》的精彩片段,分割成若干中篇或短篇……凡以王熙凤、林黛玉为主角的章节,或表现重大事件和复杂纷争的段落,我都节选出来反复精读和寻思。如‘撕扇子作千金一笑’,我节选了两千多字。晴雯那多层次多侧面的心理活动,完全从她那有声有色、泼辣含蓄、丰富优美的语言中流露出来。”
这种对文本的深加工,已突破了积累优美词句。赏析精彩段落的束缚。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
(4)以写促读,体验文本细读魅力
读与写,应是一对亲密的伙伴。以读代写,下笔如有神助;以写促读,阅读更添味道。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常感到中学生的阅读往往缺乏深层的细致理解与感悟,写作空洞枯燥,缺乏阳刚大气或婉约细腻。因此,很有必要尝试一条路子,让阅读与写作真正成为一对亲密的伙伴。此法可分两个层次:一仿写句段,二仿写文章。例如,写“愁”的名句很多,要求学生多次仿写,这样有利于加深他们对名句的理解。
3 创造氛围,组织活动,提供交流机会
适时组织学生交流课外阅读的成果和体会,是巩固课外阅读成效、提高课外阅读兴趣、形成课外阅读习惯的好办法。通过课外阅读的交流,学生不仅可以巩固自己已获取的知识,而且通过集思广益,学生可以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这往往比教师单向的教育更为有效。据各地开展课外阅读活动的经验来看,有效的交流活动大致有:
读书会。这是一个古已有之的传统。读书可以据年龄、班级组织,也可以让学生自由组织。读书会组织的时间可长可短,还可以组织以阅读为主要活动的社团。
报告会。报告读书心得,报告读书经验等。
朗诵会。朗诵诗歌、散文、小说,分角色朗诵剧本等。
辩论会。辩论会可以各抒己见,针锋相对,开展辩论。
笔谈会。口头报告、辩论之不足,可写稿件、出墙报、办专栏等。形诸笔谈。
展示会。展览班级“图书馆”“图书角”,展览学生个人的藏书和读书笔记等。
答疑辅导。课外阅读是学生个人的活动,但仍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教师有计划地组织答疑辅导,能及时解决学生课外阅读中的困难,巩固和发展阅读兴趣,纠正阅读中的不良倾向,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阅读习惯。数十个、上百个学生的质疑,无疑对教师形成巨大压力,促使教师去阅读、思考。这样有利于形成教学相长的良好习惯。
印度诗人泰戈尔在《飞鸟集》中有一句很有名的诗:不是槌的打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善。细读,就是载歌载舞的水,轻柔而持久地打磨着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心态,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和阅读境界。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6648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