聋校古诗教学课堂观察及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正荣
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的许多理念中最引人关注的焦点之一,便是积极提倡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即要把单一、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转变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大力提倡探究性和创造性阅读。同时,聋校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提高学生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语文教学要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培养语感。
对于聋校语文教学,许多教师做了大量有益的尝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对于聋校古诗文的阅读教学,却有不少教师往往忽视了,这必须引起我们的注意。如何使聋哑学生在读古诗时,能真正感悟到古诗的意境,体会到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呢?下面我们来观察聋校语文古诗教学的一个案例。
一、课堂案例及解读
案例片断1:
…… ……
师:诗人李白被后世誉为“诗仙”,与他同时代的还有一位大诗人,被后人誉为“诗圣”,同学们知道他是谁吗?(生:杜甫)
师:通过查资料,你对诗人杜甫有了什么样的了解呢?谁来说一说?(指一名学生说)
师:是啊,诗人杜甫只活了58岁,但却给我们留下了1400多首不朽的诗篇,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诗,这首诗的题目叫做《绝句》(板书,齐读)。
师:这首诗是诗人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春天回到成都草堂时写下的,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近诗人杜甫,一起去感受这个春光烂漫的季节。
(课件展示画面和配乐朗诵)
师:欣赏完了感觉怎样?对,一个字:“美”。
师:王老师以前教过同学们几种学习古诗的方法,大家还能记得吗?
(生:①读;②查字典;③理解句子意思;④写写画画。)
师:现在老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自学这首诗好吗?自学时,想想这首诗写了什么意思,该怎样读。
师:好,老师看到同学们学得很认真,现在我想听听你们是怎样读这首诗的。(生读)
…… ……
片段解读:新课程提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聋校很多老师觉得学生已经是听力障碍了,思维水平明显滞后,不敢放手让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其实,教学实践证明,这种做法是片面的。聋生也具有很强的学习主动性,教师在教学中如果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往往会收获许多意想不到的精彩。
案例片断2:
…… ……
师:同学们读得不错,现在老师还想问问你们,通过刚才的自学古诗,你们了解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下面我们来交流一下。(生说第一句诗意)
师:你从诗中读到两个黄鹂,黄鹂在干什么?在什么地方鸣叫?(生答)
(可能有的学生会理解成“两个黄鹂在鸣叫翠柳”,此时,要引导学生看黄鹂在什么地方叫,从而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
师:展开你们的想象,黄鹂会怎样鸣叫呢?(生:叽叽喳喳、欢快、唱歌)
师:同学们想得真好,老师的耳畔依稀听到了黄鹂欢快的鸣叫声,那么我们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呢?(欢快、微笑)
师指导学生读。
师:一开始,我们就从诗人的诗中看到了黄鹂,听到了悦耳的叫声,你们觉得这是怎样的一种景色啊?(生:美)
师:太美了,让我们继续从诗中发现美吧,接下来你又看到了什么?
(生:看到一行白鹭在蓝天上飞)
师:王老师注意到,他认为诗中“上”和“鸣”的用法一样,你们同意吗?我们先不要忙着纠正,老师请同学们用“上”来说说句子,可以吗?
(生说句子,师板书)
师:现在我们来看看“上青天”中的“上”和哪一个意思接近呢?(生:飞上)
师:两次展开你们的想象,白鹭会怎样飞呢?(生演示)
师:我们不仅听到了黄鹂悦耳的鸣叫,还欣赏到了白鹭自由地飞上蓝天,你们觉得这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你的心情怎样?你能读出这样的感受吗?
师领读。(生:个别读、小组读)
师:现在啊,我们发现这不仅是一首诗,还是一幅画。画面上有黄鹂、白鹭,还有什么呢?(生:西岭、雪)
师:怎样的雪?是一千年的雪吗?老师想问问你们,一年有几个秋季?那么,三秋、一千秋是实指吗?千秋雪的意思真的是一千年没有融化的积雪吗?(生,不是的,是很多很多年没有融化的积雪)
师:千秋雪,不是实指,那么我们以前学习过的诗中,有没有相似的用法呢?(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师:同学们理解得真好!(点出“含”)这句诗中,老师还有“含”这一个词不能理解,谁能帮帮老师呢?老师想先请你们组词,好吗?(生说,师板书)
师:很好,我们再来想象一下,诗人是在哪里看到西岭上笼罩着皑皑积雪的?(生:在窗前)现在让我们来看看“窗含”是什么意思。你们能把“窗含西岭千秋雪”画出来吗?(两生画)
师:笼罩着皑皑积雪的西岭被嵌入窗框中了,感觉实在是太美了。(课件展示西岭雪的图片)
师:让我们来读一读,再次感受一下。(指导学生个别读、小组读、齐读)
师:远远地,我们看到皑皑积雪的西岭,再把我们的视线拉回,我们又看到了什么?(生:船)
师:去哪儿的船?“万里船”和“千秋雪”的用法怎样?(相同)就是驶向很远很远地方去的船,我们称它为“万里船”。这句诗的意思是:门前停泊着要到很远很远东吴去的船。(指导学生读)
师:透过窗子,我们看到西岭上的积雪,我们还看到门前停泊着的船只,感觉到一种很壮观的美,让我们把这两句诗连起来细细体会一下。(指名读、分组读、齐读)
片段解读:在让学生充分学习的基础上,教师以学定教,利用各种适合聋生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品读诗歌的节奏和重音入手,引导学生体会语感。教师恰如其分地引领学生精读诗句,和学生一起走进诗歌,亲身体验美妙的诗歌意境,深刻领会诗人对春天的喜爱的感情,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基于课堂观察的教学感悟
古诗是聋校语文教材中一类特殊的课文,从语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汉语;从表现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炼,节奏强、跳跃大;从叙写内容上看,它离我们的时代久远。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在创设自由、和谐、民主、开放的学习环境基础上,以层次性的朗读、吟诵为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境,活化古诗的形成过程,重新焕发古诗词的生命力和人文精神。
1.提供学生足够的自读、感悟、合作、探究的空间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室里让学生集中思考、各抒己见,虽有点乱,但要珍惜这样的时刻。”在实际课堂教学中,笔者发现很多教师认为聋哑学生的思维具有局限性,有的教师自己讲得太多,或者在提问后马上叫学生回答,不给学生时间去思考,去讨论。如回答不出,教师或是不断重复问题,或是忙着自己回答。试想,在这极短的时间内学生的回答能有一定的深度吗?更何况是对古诗文的感悟、探究。根据“合作互动”的原则,教学中改变了单纯的师生交往形式,通过小组合作、生生交流等环节,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空间。这样让学生取长补短,相互启发,增加课堂的信息量,促使学生全面深入地感悟、探究,又给学生提供了展示个性的机会和场所。在《绝句》的教学中,正因为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在组内自读自悟,才使学生思维的火花得以绽放,体会得如此有滋味。
2.教会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去研读感悟古诗
要使学生通过学古诗文,既受到文化熏陶,又从情感上、思想意识上得到美的体验,这就要教会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去研读感悟古诗。
(1)多层次的诵读。“好诗不厌百回读”,朗读和背诵在古诗教学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古诗节奏鲜明,韵律和谐,教师必须做好学生的朗读和背诵的训练指导,给学生以美的享受,陶冶学生的情操。同时加深学生对诗的理解和记忆,达到“熟读成诵”之目的。
(2)要求学生质疑。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现代心理学认为,疑是思维的火花,是探究的动力。在古诗教学中鼓励学生将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运用启发讨论式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师生间的交流和沟通,活跃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聋哑学校(22400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8130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