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大阅读对高考写作的启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沈嘉华

  内容摘要:语文高考卷是许多语文学科专家们投注极大努力的成果,所选阅读文章内容涉及方方面面;同时在选入试卷时出于阅读量的考虑,出于试题的编排考虑,都做了精心的删改。这些都保证了阅读文章的典范性。将所做高考复习卷中的大阅读与写作联系起来,解决学生不知“写什么”和“怎么写”的问题,同时学生一旦了解写什么和怎么写,文本读懂了,题目自然迎刃而解。
  关键词:高考阅读;写作;分析
  
  一、教学现实使我们关注高考阅读与写作的关系
  
  在我们的语文复习教学中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即阅读与写作的脱节,好象阅读和作文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语文阅读复习就是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句子的含义,筛选整合信息,归纳内容要点,分析作者态度,反正考纲上的每一条都分解复习到位。而作文复习就是审题、立意、构思、组材,反正一篇一篇地练,试图把每一种作文类型都练到家。但往往近一年复习下来,学生依旧文章读不懂,阅读做不来,题目审不清,作文写不象,语文复习陷入尴尬的处境。
  同时由于高三学生学业繁重,多数时间是在校园中度过的,平时要做大量的练习卷,接触的生活范围有限,课外阅读时间有限,再加上课堂教学内容的限制,使他们阅历少、见解低、知识面窄、语言贫乏,在写作能力提高上受到一定程度限制。而写作更是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的一种脑力活动,如何在现有的情况下,在不增加学生学习负担的前提下,有效地提高他们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呢?
  将所做练习卷中的大阅读与写作联系起来,无疑是一种双赢的办法。
  可事实是几乎很少有学生还记得曾经做过的阅读文章写的是什么,是怎么写的,当然题目是什么,答案是什么更是不记得。也几乎没有学生说印象中有几篇文章曾经给他的写作提供较大帮助的,甚至还觉得这是两种不同的应试能力。
  语文高考卷是语文学科专家们投注极大努力的成果,所选阅读文章内容有着极强的生命力,他涉及到的是社会、生活、人文、科学、为人、处世等方方面面;同时在选人试卷时出于阅读量的考虑,出于试题的编排考虑,都做了精心的删改。这些都保证了文章的典范性。
  两者的结合改变了一般写作教学的盲目性及无效性。学生通过阅渎文本,积累思想素材,文本更从思维角度、分析问题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整体上的独创性等方面为学生提供范本,加强对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抽象思维和联想、想象等形象思维的能力的训练,提高学生透视生活现象的能力,解决学生不知“写什么”和“怎么写”的问题。而学生一旦了解“写什么”和“怎么写”,文本读懂了,题目自然迎刃而解,别人这么写的,自己当然也可以这么写。同时教师通过阅读文本的开发与阅读指导不断深化对可阅读文本的“可示范性”的认识,解决教师不知学生“有能力读什么”、“需要读什么”的问题,也解决了作文怎么规范人格写作的问题。
  
  二、具体案例让我们从高考阅读与写作中获益匪浅
  
  笔者曾经就高考大阅读《麦田》教学生如何规范写作记叙文。学生们刚开始从文章中得出的启示多停留在细枝末节上,诸如修辞、语言、描写等,从阅读解题角度出发的比较多,还不习惯把阅读与写作结合做理性思考,同时他们得出的启示比较“空”,很难短时间内提高自己的写作成绩。后来在老师的指引下,按照文章的自然顺序,不断回看文章题目,得出几个要点。
  
  1、开篇点题,引人入胜。《麦田》的开篇作者很细腻地描写麦子,就是为了点题,而我们考试时间有限,作文篇幅有限,阅卷老师耐心有限,所以要开篇即点题并且要尽量引人入胜,能夺人眼球,让老师对你的文章一开始就有个好印象。
  
  2、分层记叙,不同角度。文章按照时间顺序展开记叙,围绕麦田从麦子成熟一路写到收割麦子。而我们写复杂的记叙文一定要讲层次,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而这层次是围绕中心的,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划分。比如时间角度、空间角度、正反角度、主次角度、点面角度、因果角度等等。而这些角度的确定需要你在下笔前列出个提纲;角度列得好,文章的结构就清晰,有时内涵也会深刻。
  
  3、每段首尾,告知主体,醒目语言,不断点题。《麦田》在每一段中都会用比较显眼的语言告知这一段的主要内容,并且这些语言往往出现在段首与段尾。因为高考阅卷是非常累人的一件事,阅卷老师每天看那么多相似的作文,眼睛都要发花了,如果不分层次,又含含糊糊绕啊绕,看半天都不知道在说什么,判断不了是否符合题意,怎么可能打高分?所以,写考场作文,一定要每段首尾告知主体,醒目语言不断点题。
  
  4、结尾收束,再次点题。正如《麦田》的结尾:“麦田,一年一度,忙碌着,喜悦着,把农家的日子濡染得鲜鲜亮亮,有滋有味。”这样,结尾的点题可以有画龙点睛之妙
  
  5、注重细节,真实感人。在做到上述几点的基础上,作文还要加上感性的细节,锦上添花,那么就会成为一篇合格的考场作文。
  课堂总结出作文“入格”要点:开篇点题,引人入胜;分层记叙,不同角度;每段首尾,告知主体;醒目语言,不断点题;结尾收束,再次点题;注重细节,真实感人。课后学生们很兴奋,他们第一次用这种角度这种方法去鉴赏一篇高考文学类大阅读的文章,也似乎明白了不管什么作文,在审题之后,实际操作层面上自己应该做什么。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获取写作范例的重要途径,而模仿是人类学习、掌握技能的重要方法之一。模仿的特点在于针对性强,有法可循,既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又会收到明显的效果。
  练习卷中的阅读文本是我们作文教学中很好的蓝本,谁放弃了这些文本,实在是对语文复习教学极大的讽刺。教师一方面既要补充大量的优秀作文、精美散文让学生积累,而学生几乎没时间看;一方面又放弃了这么典范的文本,仅把它们作为解决四道阅读题的依据,逼迫学生做,而学生几乎做了就忘,实在是矛盾至极。基于这一点,我们就必须努力攫取写作的激发点,激发学生们突破能力和构思能力。
  另外,阅读是间接的生活积累,也是学生在文章写作前期获得生活素材和语言材料的重要途径。学生在阅读中质疑思考,明辩事理,增长见识,提高鉴赏能力,陶冶高尚情操,无疑会为他们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古人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在读书中积累,在写作中提高。一年的复习下来,接触的文学类文本、实用类文本不下两百篇,那其中的写作素材如果能活学活用,考试时应该也够个八九不离十了。
  同时阅读文章的结构思路弄清了,每一小段的中心内容弄清了,那全文的主旨也就较为容易掌握,做起阅读题不太会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错误,题目所要求的信息点就不太会遗漏。为此,我们教师必须做好阅读指导工作,使学生能够循序渐进、持之以恒,使阅读和写作双向提高。
  
  三、加强指导是我们落实认识、提高成绩的保障
  
  光靠一节课的分析,学生对从阅读中得出的写作启示只是留下大概的印象,或者从理论上能明白,但还不知在实际的考场作文中该如何运用,甚至有可能运用不得法,所以必须用真实的考场例文具体这些方法,强化这些意识。
  选择同一题目的高考作文样本三至四篇,当然所选的样本必须有典型的优缺点,能为上文得出的考场作文方法服务,然后让学生分别给他们打分,分析他们的分差,比较他们的异同点,谈谈自己更愿意模仿哪一篇等。通过一系列的感悟分析,学生就能对作文“入格”有切身的体会、鲜明的印象了,最后让学生“诵之于口,铭之于心,行之于文,成之于分”。
  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写作的训练在乎多作,应用从阅读得到的写作知识,认真地作。写作和阅读比较起来,尤其偏于技术方面。凡是技术,没有不需要反复训练的。”接下来的工作就是通过每一次作文练习,使学生对考场作文基本写作方法的运用到自觉的状态。在作文讲评中,也要求学生拿这些标准衡量自己的文章,不断肯定优点、查找不足,再次修改,那么学生的作文一定会有模有样。
  当然有了有效的可信的可仿的例文,把优秀的东西加以内化,必须纳入整个复习计划中。特别要注意作文的“形似与神似”,即要强调学生对所模仿的对象的深入理解,而不是停留在表面上,只是学了一个“形似”,作文只是无谓重复,生搬硬套。
  中学阶段,学生写作的层次是有区别的。部分学生比较优秀,能熟练掌握写作的基本要求,并初步具备了自己的写作风格;而大部分学生则还处在“格”外,等待“入格”许多技术操作层面的东西必须明确,而高考大阅读文本就为我们提供了极好的范例,也为我们的下一步写作训练提供了方向,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参考文献:
  [1]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2]王文彦,蔡明.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蒋艳.语文阅读教学的困惑[J],现代语文,2009(2),
  [4]武凤英.读进去写出来[J],金色年华,2009(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8136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