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农村初中拓展课外阅读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邱建芬
《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提出了量化指标:能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期阅读两三部名著。这体现了新课标对课外阅读的特别关注,也体现了不断丰富学生人文内涵的理念。著名散文作家王英琦认为:阅读之于人的精神世界,犹如雨露之于原野。雨露能让原野布满鲜花绿树,阅读能提高青少年的人文素质,美化他们的精神家园。
然而,目前农村初中课外阅读的状况却令人担忧。据《中学生百科》编辑部对50个乡镇的学生作的问卷调查统计:有阅读课外书习惯的同学占28.7%,无聊时才读课外书的同学占43.2%,极少阅读课外书的同学占2.6%。如果考虑到粗糙低劣的卡通漫画、言情武侠等书籍,那么真正有文学阅读习惯的学生少之又少。笔者也曾在初一年级作过调查,情况还要不容乐观:经常读书的学生只占10.1%。偶然读的占18%,几乎不读的占71.9%。而读过名著的同学更是少得可怜。
为什么会造成如此令人堪忧的状况呢?除了与城市学生相同的原因(课业负担过重,电视、游戏及通俗读物的冲击)外,根据农村学生的具体状况,还有以下几种:
第一,书籍来源渠道窄,数量少。
首先,农村文化建设相对落后。农村学生家长的文化程度不高,普遍对课外阅读不重视,大多数的家长反对孩子买课外书,他们认为课外书是闲书,会影响学习,学好课本知识就可以了。加上经济拮据,没有太多的零花钱买书。据了解,他们所谓的课外书无非是几本作文书、教材辅导书。“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书源,当然无法阅读。其次,农村学校由于经费紧张,只能满足于日常的教育开支。而无法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拓展提供进一步的支持。
第二,农村初中课堂语文阅读指导无法激活学生阅读兴趣。
农村初中语文教学存在着较为严重的问题,有的教师仍在沿袭一个学期中的绝大多数时间来讲课文、讲练习,用剩余一点点时间来复习迎考的陈规陋习:有的教师虽意识到文学具有不确定性,同一文本可以有不同的解读,作品的意义只有通过读者的阅读才能建构,读者在其中的作用具有不可替代性,但苦于农村初中学生知识面太窄,看的课外书太少,很多问题无法进行讨论交流,自行解决,为了赶教学进度不得不越俎代庖。这种阅读的僵化模式,使阅读陷入肤浅,不能深入理解把握文章内在生命,实现阅读者与阅读对象的心灵对话,至使语文丧失活力与魅力,课堂教学不能调动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
第三,农村学生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习惯是人成功乃至决定人生命运的重要因素。农村初中学生由于受许多条件制约,少有阅读习惯。如文化氛围的制约,农村很少有人在闲暇之余读书看报。他们有的走家串户,说东家长,道西家短,有的整天坐在麻将桌上,在这种文化底蕴下的孩子很难有良好的阅读习惯。所以,即使是在较为空闲的寒暑假期间,他们用于阅读的时间也仍旧很少。
面对农村初中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农村教育者不能一味地大叹苦经,而应该积极寻找解决的办法,从理论到实践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寻求一条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可操作性强的语文教学之路,从而把学生变得爱阅读、乐阅读、会阅读,那才是我们的根本愿望。
书籍来源问题,限于目前的状况,一时无法得到有效地改善,这是一个客观难题。但在主观上,笔者认为值得探索。首先,教师应转变观念,走出误区,发挥应有的指导作用;其次,应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改善阅读习惯,教给良好的阅读方法,使他们能获得阅读拓展之后的成功体验。
1 立足课本,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阅读产生了兴趣,在整个阅读过程中就会处于高度的自觉状态,会以惊人的毅力去学习。课堂是阅读教学的主战场,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战场。从而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例如,笔者在教学古文《石壕吏》时,课前布置学生自由搭配,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模拟课文中的场景,进行课本剧表演。学生接到任务后,几人一组,认真分析、揣摩人物的语言、心理。学生参与的兴致,完全出人意料。比赛时高潮迭起,许多学生对人物的神态、语气把握得非常到位,可以说是惟妙惟肖。只有对字词、内容、主旨有了深刻的理解,才能有如此出色的表演,以至到现在,学生对这堂课还津津乐道。这一做法,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学生有了兴趣之后,学习活动对他们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在这种愉快的体验之下,大部分学生就会有意无意地去阅读一些感兴趣的文章。
2 开源节流,指导学生有效利用时间
开源节流,即充分利用时间。东汉学者董遇用“三余”时间读书,终成饱学之士。学生可利用“晨余、晌余、夜余”,多读好书。著名学者肖尔斯说:“每天你若能不逃避15分钟的阅读,那么一星期就可以读半本书,一个月就可读两本书,一年就是20多部,那么一生就可读1000册以上。这真是一个成为博学多闻的简易,方法!”农村学生在完成学习的同时,往往要做一些力所能及的田间劳作。因此,教师要教育学生不浪费时间,又会运用零碎时间,赢得更多的时间来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3 整合资源,营建班级良好的阅读氛围
社会大众的阅读缺失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社会问题,不是凭一己之力能够解决的。农村中学条件虽比不上城市,但如果做到“尽材所用”,班级这一小环境的阅读氛围通过努力引导是可以营造的。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思想认识水平、阅读水平,推荐阅读不同的书目。如:初一年级,年龄较小,对有情节有故事的读物容易产生兴趣,多推荐童话、寓言、神话、历史故事等:初二年级学生生理上、心理上处于转折时期,建议读些小说、名人传记、科普读物等方面的书籍,在阅读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健全的人格:初三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思想认识水平都有较大的提高,推荐一些中外名著的选本,丰富、深化知识,完善人格,陶冶情操。
(2)根据农村学生家庭、学校等条件因素。班主任可以帮助开设班级阅览室、读书角。集体订阅一些报纸杂志,或让学生自带课外书,以求资源共享。任课教师也可以把自己的藏书借给学生阅读。尽可能地让他们多读好书,远离肤浅和庸俗。
(3)举行读书报告会,以说促思,以说促读。学生阅读后,总有一种发表、交流的欲望,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安排一定的时间举行读书报告会,让学生交流各自的读书体会
(4)结合影视对比阅读,进行评价、鉴赏。现在,有的名著已有影视作品,农村学生大多爱看电视,课余休闲也以电视为主,教师可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引导学生将其与原著相对照,比较异同,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又培养了评价鉴赏能力。
此外需要强调的是要教给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做读书笔记和卡片,这也是课外阅读的一个好方法。所谓读书要眼到、口到、心到、手到,手到就是指做读书笔记。有些学生,平时读了许多书,知道了很多材料,但临到用时又想不起了。这是由于平时没有做读书笔记的习惯。所以,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必须培养学生不动笔不看书的好习惯。语文的学习不像数理化。可以举一反三,举少胜多;相反,语文学习常常是举三而反一,举多而胜少,只有在大量的语言例子的反复撞击下,才能点点滴滴说出,待成年累月数量再无限量地加大后,才会奔涌而出,这就是所谓的“厚积薄发”。
农村初中课外阅读的开展任重而道远,新课标的实施,为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契机,也为语文的阅读教学注入了新的内容。作为农村教育者,更应走出误区,乘着这股课程改革的东风,认真领会新课标的实质内容及要求,使语文阅读在课堂内外比翼双飞。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8173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