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有效互动 促进学生发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 英
《语文课程标准》将语文教学目标立体化,提出要达成“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要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有效的师生互动,对促进学生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一、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师生有效互动的重要前提
教学是一种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撇开教师的主导作用谈学生的发展是不科学的,也是不负责任的,是空话。“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是课程第一资源,教材中的信息要靠教师去整合,教材中的空白要靠教师去填补;学生的智慧要靠教师去启迪,学生的情意要靠教师去培养。我们既反对“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也反对“教师跟着学生的屁股走”。教师要在与学生共同学习、平等对话中因势利导,注重指导、引导、开导、疏导、诱导、劝导、辅导等,如导趣、导情、导疑、导思、导说、导议、导练、导做、导用、导创等。教师有责任在教学过程发生前,准备好教学预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实际水平以及个体差异等情况,对教材实行二次开发,使其师本化、生本化、校本化,还要在预设中给生成留下可调整的空间。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注意教学内容价值取向的同时,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放飞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如果教师放弃主导作用,让自主异化为自流,合作变成自由活动,那么,一节课下来,学生所学无几 ,有效互动成了空话,更谈不上学生的发展了。
二、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师生互动的根本要旨
就算温度再适宜,石头也是孵不出小鸡的。对语文学习而言,教材和教师只是外因,学生才是真正起作用的内因。“课标”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作为社会和环境的综合体,像一面聚光镜将学生所处的社会和环境及其对他们的要求折射到他们的身上,并通过自身,对他们产生影响。学生的“学”才是整个教学活动的落脚点。失去了“学”,教师的“教”也就失去了服务的对象。因此,教师应该放下 “师道尊严”,与学生建立起平等、宽松、和谐、互动的课堂氛围,心平气和、宽容大度地担当起“指路人”的角色,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让学生在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的过程中积累间接经验,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积累直接经验。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教育是开发生命的事业。教学过程是师生生命的展开过程。在新课改理念的深刻影响下,如今的课堂已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的地方,而是学生焕发生命光彩的地方。在这里,师生共同经历了生命的成长历程。在这里,教师俨然成为了一名出色的教练。学生在教师的丰富的知识底蕴和崇高的人格魅力的影响下,如小鹿般崭露头角,蓄势待发,表达的冲动汹涌澎湃。有批判,有争议,有辩论,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时而展开思想的交锋和思维的较量,时而展开智慧的挑战和心灵的交流,学生充分展现自身价值,体验成功的喜悦,感受生命的涌动,提升生命的价值。
三、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是师生有效互动的终极目标
“课标”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促进学生的发展是全世界各地课程改革共同追求的目标。要通过师生有效互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新世纪需要的人才。
小学生的心智发展尚未成熟,在认知层面上,难以达到完整。教师要尊重学生,理解学生,欣赏学生,促进学生自我超越,自我完善,自我发展。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解读和个性化的看法。这正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好时机。在独立思考之后,适时地安排学生合作、探究,允许针锋相对,鼓励唇枪舌剑。教师审时度势的启发引导会促进学生学会倾听,学会赞美,学会合作。 在学习北师大版语文第二册第十六单元的《快乐的小公鸡》时,学生提出了形形色色的问题,教师没有一一作答。经过引导、比较、归纳后,教师提炼了这样一个问题:是什么让动物们感受到了快乐呢?教师提升了思维的高度,提出具有开放性的、有一定难度的问题,促进学生思维发展,锻炼学生表达能力。
桃李每从肩上过,人才总是梯上来。教师肩负着传播人类文明、开启学生心智、提升学生生命价值的神圣使命。要努力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独特需要,促进学生有特色的发展;要关注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形成,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福建省长乐师范附属小学(35020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8191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