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科学与人文相融的物理教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物理教学必须追求科学与人文的融合,加强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质,为社会培养素质全面的合格人才。
科学人文的相互融合是扬州中学百余年来的办学传统。“树人为本”的传统教育要求莘莘学子“德才兼备”、“文理兼长”;“人格健全”,“学术健全”,“体育须兼重”; 勖勉学生“自治以治事”、“自养以养人”、“自卫以卫国”。学校在课程设置方面进行了创造性的探索、改革,其一以贯之的原则是既重视个性发展,又重视社会需要;既重视科学精神之培养,又重视人文品格之熏陶。“九五”期间,我们学校申报、实施、完成了教育部重点课题“系统开展学科思维教育”和教育部规划课题“全方位系统开展审美教育”,这两个课题,前者侧重于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的培养发展,后者侧重于人文方法、人文精神的熏陶养成。新时代的扬州中学重视素质教育,在学生学好书本知识的同时更鼓励学生培养各方面的能力,尤其是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各类高校输送了一批合格人才。
物理教学中教师注重教给学生各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抓好课堂教学的主阵地,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不断改革学科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方法以及考试评价方法。发挥物理课程所具有的育人功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好良好的基础。物理教师应该让科学和人文精神贯穿于整个课内外教与学内外,在物理学科教学中力争提高学生的科学和人文素养,促进物理教学的新突破。
1.物理教学应重视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科学是一种人类的知识体系,又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和探索过程。渗透在物理学内容中体现出来的科学思想和方法就是物理学思想和物理学方法。这些物理思想和方法既体现在物理学家对他们研究领域和研究工作的思考、理解、认识以及创造性发展的过程中,也体现在与不同学派和不同观点的比较、切磋、争论以及逐渐为同行所认可的过程中。
二千多年前,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庄子曾有过“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的愿望。物理学史正是人类追求对“天”(星体、宇宙)、“地”(山脉、河流)以及周围自然界“万物之理”的一部思想史和认识史。物理学提供给人们的是对物质结构和物质运动形态及其相互转化的最基本的认识,这些认识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用文字和公式表现出来的关于物质结构和物质运动形态的诸多基本定理和定律,它们集中地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界不断深化的认识。利用这些物理学的知识,人们可以在自己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把握自然现象的发展和变化,从而减少盲目性,增加主动性。利用牛顿运动定律,人们根据起始时刻的运动状态可以作出小对一块石块,大到对太阳、地球和月亮等星体运动的预测。实际上,这样的理论创立过程可以一直追溯到牛顿之前的笛卡儿、伽利略的奠基工作,牛顿踏在巨人的肩膀上成了经典力学的集大成着。二是体现在这些定理和定律中的关于物质世界的基本观念和理解。它们反映的是人类对自然界图景的描绘方式和领悟,而在每一种描绘和领悟背后往往有着一种深刻的物理学思想。另外,物理学史表明,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每一次物理学思想上的“危机”都孕育着物理学上的一次重大突破,而每一次重大突破都会强烈地在当代乃至下一代的哲学思想上留下不灭的印记。20世纪以来,彭加勒、普朗克、爱因斯坦、玻尔、狄拉克、普里高津等人在物理学发展进程中所做出的贡献始终伴随着他们从哲学高度所阐发的广泛综合的思想,这种思想对物理学和全部自然科学的探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面对即将到来的21世纪,培养具有良好科学素养的人才在各门学科的教学目标上占有突出的重要地位,而作为自然科学基础的物理学科的教学更应该强化科学素养的培养,这是因为物理学科在培育和造就具有良好科学素养的人才方面具有它自身独有的、比其他学科更为鲜明的优势作用。有很多事例表明,不少从大学物理系毕业或经过物理课程学习和训练,却在那些似乎与物理学挂不上钩的其他领域中有所建树的各类专业人员一般都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性和较高的科学素养,究其成功的原因,除了社会实践给他们提供的客观条件和机遇以外,一个重要的因素是他们曾经得益于物理学所给予他们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熏陶和培育。
物理教学中注重物理学思想和方法的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具体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意运用启发式教学,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多种教学媒体尤其是计算机技术进行教学,多做实验,多让学生动手实验进行探究,让学生体会物理学中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为学生今后从事科研和其他工作培养应有的科学能力和创新能力。
2.物理教学应发挥物理学教育的人文素养价值
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巨大财富的同时,一个无情的事实是,利用科学技术也可以给人类造成巨大的灾难和威胁。科学给人们带来了环境问题、核武器的威胁等等让人们看到了科学技术无情无义的一面,科学是双刃剑。过去的教育只注重知识和能力的教育,忽略了加强人文素养教育,新课程强调了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应使人拥有一个完整的人格结构,回归自然,回归社会,就必须在教学中融入人文教育,必须把人文教育作为科学教育的价值方向和灵魂。科学精神之花不能完全独立生长,不能完全依靠实证手段或逻辑来进行培育,必须让全部人类智慧和人性的光芒照耀在这朵精神使花上。用人文精神去适应科学技术时代,用人文精神之缰去约束科学技术这匹奔马。在科学教育中融入人文教育是符合社会发展的,是未来社会的进步所必须的。
物理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是可能的。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都是教育的一个部分,因此在教育的功能上必有相通之处。物理教育以“物”为主要的讨论对象,而人文教育是以“人”为主要的讨论对象,但就教育的功能来看这两种教育确实有着相通之处。物理教学的过程中存在并贯穿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自身的关系,那么只要教师深刻地把握这些关系,在物理教学中传授知识的同时,有机地而不是生硬地,系统地而不是点缀地开展教学活动,物理教学就能较好地发挥出它固有的人文素养教育功能。
物理教学中发挥人文素养教育的途径有以下几方面:
2.1在物理教学中回归自然。物理教学能够使学生真正回归自然,通过了解物理学发展与自然的相互作用,使学生正确认识完整的自然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物理教学既要带领学生对自然作近距离的观察,也要带领学生对自然作远距离的眺望。让学生接触自然,了解我们生活的地球空间,从自然的消极和积极的反馈中了解自然界对人类及其活动的承受限度,从小培养学生树立人类善待自然、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正确态度,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对物理学乃至其他科学技术的学习和应用。
2.2在物理教学中回归社会。过去的物理教学强调了教师的权威,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所学知识,由于考试制度的不完善,学生与学生之间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分数”、“名次”之争,学生之间应有的讨论和切磋的学习风气变得日益淡漠了,学生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使得学生个体与集体的关系也变得日益减弱了,进而人际间应有的合作、理解、关心、同情、责任感等群体观念为学生所难以接受。针对这种情况,物理教学中要注意师生之间和同学之间的交流,多让学生参与并动手实验,可以对课堂上提出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探讨,教师在参与学生的讨论中也能得到很多启发和收获,真正做到教学相长。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崭新的学习方式,通过这一方式的学习使学生在物理教学中回归社会。回归社会可以使学生培养合作精神。所以在物理教学中要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创造回归社会的机会,让学生学会与他人和谐共处、相互合作,懂得个人和集体在社会中的作用,以融入社会成为其中的一员,努力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献出自己的力量。
2.3在物理教学中发展学生的个性。强烈的科学理性,强烈的个人功利性和物欲,使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逐渐失去了自我,个性逐渐被扭曲。学生只注重学习成绩,忽略了其他方面能力的发展。学校培养了很多“高分低能”的学生,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物理教学应使学生逐渐找回失落的自我表现意识,充分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使学生主动地、有选择地学习,为学生营造一个合适的物理教学环境,让学生从中体验知识,发挥自己所有的理性力量和感性力量,使他们不仅从“求真”角度掌握科学知识,而且从“求善”、“求美”的角度来体验科学知识的道德价值和精神价值。应创造条件让学生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去创造,去联想,去开拓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学生将会实实在在地感觉到独立和自由,感觉到自我理性力量的存在,自我情感的满足,找到自我存在的价值。教学过程中,要转变教师的角色,教师和学生是合作关系,教学过程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教师适时鼓励、帮助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教育学生遵纪守法,与他人友好相处,培养合作精神。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自我的理性力量,进入自主、自由的学习境界,从而使自己的个性得到较好的发挥。
2.4在物理教学中使学生“求真”、“求善”、“求美”。物理学家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就是求真的过程,探索的过程是人们尊重自然、尊重客观规律的体现,它是一种科学精神,也是一种人文精神。通过物理学的学习,使学生在掌握他们今天不懂的知识基础上,学会探索,学会创造明天的知识,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求善是指人们在实践活动中所追求的有用或者有利于人类的功利的价值,是属于道德范畴的概念。“求美”则是“求真”和“求善”完美结合的更高级产物,是“真”与“善”的形象体现。通过在合适的教学环境中进行教学实践,对学生进行科学道德和价值方面的教育。同时发挥物理学教育的美育功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和完善学生审美心理结构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一是培养学生敏锐的感知能力,二是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三是培养学生透彻的理解力。在物理教学中实现从教学内容、教学风格到教师自身美的创造。
来稿日期:2010-09-1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9394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