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与人文关怀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桂梅
摘 要:长期以来,传统语文教学忽视了语文学科本身固有的人文性,教学中缺乏民主,缺乏人文关怀,不重视塑造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点。本文着重论述在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应如何重视人文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使语文课充满人文关怀。
关键词:新课程 语文教学 人文关怀
语文作为一门人文应用学科,面对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其语言内容充实最快,应用要求也最广,教学中若只停留在固有经验、知识的传授上,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将使语文远离现实,与生活脱节而走向僵化。因此,新课程背景下的当代语文教学应重视人文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使语文课充满人文关怀。
那么,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使语文教学充满人文关怀?
一、关注学生的人性与个性
语文教师不仅要教书,而且要育人。要育人,就要研究人性需要。语文教学要从学生的需要出发,特别是对那些高层次的精神需要,我们应尽力创造条件,使其有满足的可能,这样我们的思想道德教育就不再是外在的口号,而成为源自学生内心的需要。作为语文教师,还要着重发展学生心灵中需要劳动、需要学习、需要创造的那部分人性。对即使看起来这方面需要不强烈的同学,也一定要坚信他的心灵是一个广阔的世界,坚信这个世界中一定存在着劳动、学习、创造的需要,千方百计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找寻出这种需要,使其成为学生进步的动力。同时,教师还要带领学生体验课文中传递出的人性。
另外要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社会也不需要每个学生都成为文学家、艺术家、诗人,国家需要80%以上的学生将来成为高素质的各行各业的普通工作者、劳动者,这样想来,我们就能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他们的特长,就不用逼着100%的学生去按统一的模式进行高难度训练了,同时又能鼓励学生从自己的特长出发,通过不同的途径,掌握尽可能多的知识,提高听、说、读、写能力,不断增强自身素质。
二、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语文课的意义不仅仅局限于教给学生某种语文知识,更主要的是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个人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着一个人对世界的感受,对生活的体验。这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不能做“转运站”,而必须“披文人情”。首先,透过形形色色的文字符号,去体味其中蕴含的情和意,成为一个被感动的读者;进而将自己融入其中,成为情不自禁的作者;然后设置一种与教学内容相符的教学情境,将那充溢在字里行间的情感加以充分的张扬,呈现给学生,让他们随着作者的一颦一笑去忧去喜。作为关注学生情感的语文教学,不仅要把诗情、文情传送到学生心中,而且要精心地给学生提供表达自我情感,评价情感的条件。放手让他们评价作品中的人情美、形象美、图画美、幽默美,从美的事物中找到情趣,从而积极主动地借诗移情,借文移情,化景设情,表达自己的情意和体验。
三、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作为人类文化载体的语文,其语言文字、文学作品中饱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因素,蕴藏着浓厚的文化积淀,闪耀着理性思索的光芒,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最佳材料。“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怒发冲冠凭栏望”的岳飞,无不使学生感受到坚贞的民族气节和炽烈的爱国之情;“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原,“穷年忧黎元”的杜甫,无不激起学生深深的忧国忧民之情。在教学中,倘能让这些光辉的形象栩栩如生地站在学生面前,学生自会肃然起敬,从而培养其良好的道德行为。此外,通过课文中理论文章的学习,也能使学生受到道德教育。
四、实施民主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师要始终以平等宽容的态度对待成长中的学生,不但尊重他们含苞欲放的智慧、情感和志趣,也尊重其独特的个性、可爱的单纯和烂漫的天真,不但尊重他们与自己和谐的求同思维,也尊其敏锐有余而成熟不足的求异思维。从人格平等的基本观念出发,把学生当成受教育主体,与之同呼吸、共命运,一起品尝求知的艰辛与幸福。这种和谐的氛围正是一系列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顺利发展的最佳环境。学生置身于这种民主气氛浓厚的课堂,就如同种子得到适宜的温床,主体意识被催生勃发,情绪高涨,思维活跃,心理潜能随之释放,创造性思维也就应运而生。
要创设良好的课堂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要求学生要敢于发言,敢于辩论,让学生大胆地参与到教学中来,积极主动发现问题,独立解决问题,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不同观点。比如在教授文学作品时,极易产生“见仁见智”的差异。“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鼓励学生畅所欲言,不苛求成熟与完善。即使是有缺陷、不完善的发言,也胜于沉默与懒惰。对学生的不同个性感受,不强求“同一”,但求“存异”,确保不堵塞学生的创新思路,每时每刻给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大胆思维、独立创新的环境。
总之,语文教师只有将“以人为本”的理念真正落到实处,悉心关注学生人性、个性、情感和道德,让语文教学真正成为唤醒学生心灵的音乐,才能使语文教学服从、服务于人的全面健康发展,体现“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教育理念,使语文教学淋漓尽致地展示人性的魅力和对生命的至爱。
作者单位:江苏省高邮市龙虬镇初级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9664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