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预设与生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戴胜军

  数学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因此,课堂不应是由教师独家策划的课本剧,而是由师生交往互动共同生成的过程。
  一、遵循一个前提
  获得尊重,获得认可,获得成功的体验是每一个人的心理需求。具有同样人格尊严的学生,在他建构健康完满人格的成长历程中,这种需求尤为重要,而纯真向上的本性也使得这种需求更为强烈。这就要求我们的备课必须遵循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前提,从目标的确立到练习的评价各环节都尽可能多地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从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认知水平、认知方式出发去反思你的文本、你的行为。
  二、立足两个基点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事实决定了数学的工具性特征,数学通过数与形对客观世界进行描述,这一事实决定了数学的抽象性特点。工具性特征和抽象性特点赋予了数学教学两个基本任务,即学习从事社会活动所必需的数学知识和发展思维能力。这样,备课就要立足于两个基点:1.面向全体、落实双基。双基是课标对全体学生数学学习水平提出的底线要求,自然也是我们备课的首要关注点。2.发展思维、因材施教。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没有思维含量的数学课堂是肤浅的,没有思维训练的备课也是残缺的。
  三、把握四大环节
  1.目标。恰当的教学目标建立在充分了解学生、深谙教学理念、准确把握教材的基础上,宜精不求全,宜实不求大。2.导入。让学生迅速完成始动调节,进入学习状态是导入设计所追求的效果。契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故事、情境、谈话、游戏、竞赛等方式都能很快激发学生的兴趣,这都是导入设计的有效载体。3.新授。这是课堂活动的主体环节,也是备课的主体环节,决定这一环节效果的因素很多,其中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手段的运用是关键。教法手段没有优劣之分,只有适合与不适合的区别。选择的教法与手段要考虑教材、学生,还要考虑自身,从自己的成功之处出发,彰显个性,体现特色。4.结尾。包括练习与小结,练习设计要有层次,围绕重难点,突出巩固与应用,重视综合与发展。
  四、教学设计之定位:从“教案”走向“学案”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一切知识经验的获得都依赖于学生的自主建构,自我内化。离开了学,再精心的设计也没有意义。因此,我们应当努力改变以往为“教”而“写”(教案)的潜在意识,将主要精力用于服务于主体的“学案”预设,在设计中“突显”出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实质性环节:1.明确学习目标。了解本课学生学习什么,学会后将知道什么,能做些什么。2.知识链接。分析学习这节课需要哪些基础知识。学生已有哪些生活经验,还需补充些什么。3.活动设计。针对各知识点可准备或设计哪些相对应的活动,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操作探索、交流、体验的情境。4.质疑问难。对应新知识,各类学生可能有哪些疑问,可怎样释疑,老师还应补充哪些问题。5.应用衍射。生活中有哪些与新知对应的实际情景。课堂中可做哪些事情对学生进行渗透或暗示。
  五、教学设计改革之着力点:从“框架设定”到“构建策略库”
  评价一个教师教学的好坏,并非看他对既定的教案执行得如何,而要看他能否根据具体情境,快速调用与学生学习相匹配的教育策略灵活教学。这就要求教师进行假设型备课,着力对课堂可能发生的情况从多方面进行估测,并设计出多角度、多层次的策略库,以备在课堂中能迅速调用。包括:1.如何指导学生学习?什么情境下适宜采用自学?什么情境下适宜小组学习或集体讲解?2.同一个问题,如果来自学生的反馈信息太容易时,该怎样调整?3.对于“特殊学生”采用什么方法能获得较准确的反馈信息?观察表情?个别提问?课堂作业抑或上黑板板演?当然除了这些针对每一课时具体问题的应对措施外,策略库里还应包括每节课都得考虑的公共策略。如:怎样组织学生倾听别人的发言;根据实际情况,如何增加学生参与机会等。
  六、教学设计之价值取向:从“服务一课”到“服务终止”
  新课程理念下的“写教案”,其功能不仅指向它所对应的某一节课或某几节课,更应指向今后所有的教学活动。说明我们写教案的过程实际上是以每节课的知识为载体,一次又一次地指向提高教师教学艺术的、知识经验总结积累的过程。因此,在课上完后,我们应对预定教案进行反思补充,对已有经验进行总结提升。“预案+反思”的二次备课形式成为我们进行“终生备课”的重要模式。
  新课程理念下,未知的、随机的课堂教学,要求我们“改进备课方式”,让备课服务于生成性的课堂教学。那么“预设――预案――反思”的备课模式正被教师们尝试着,并收到了极好的课堂效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江阴市高级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9711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