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在中学科学实验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宣 楠

  观察能力是人认识客观事物的某些属性和特征的能力,观察是思维的源泉,对现象的感知越充分、越全面,就越有助于思维而获得真知。因此,在中学科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是培养其他能力的基础。教师要根据中学科学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一、在演示实验中指导学生的观察方法
  在演示实验中,学生往往会被科学实验的生动性和趣味性所迷住,觉得科学变化现象新奇好看,这就要求教师把学生的好奇心与观察目的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认识到培养观察能力在学习科学中的重要作用,逐步把学生的直接兴趣转化成间接兴趣。间接兴趣是不稳定的,不能持久的。紧接着教师应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观察训练,不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掌握观察方法和技巧。所以在演示实验中,首先让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弄清“看什么”后再观察,使学生自觉地把注意力集中在与目的有关的事物上,认真地进行观察。
  二、培养学生全面的观察能力
  全面观察,是指对物质及其变化过程和结果以及物质变化所使用的仪器装备等全方位的观察。只有全面观察,才能获得完整的感性认识,才能对各个细节都有丰富的感知,发现特殊现象和新的问题,从而找出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本质,促使学生进行思考,从而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科学实验中的现象较多,为了让学生能全面观察实验,笔者首先列出观察顺序的提纲。
  三、运用多种感官观察实验的能力
  观察不光是用眼看,还应当用嗅觉、味觉、触觉、听觉等各种感官去感知观察的对象,才能全面正确地认识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的特征。在实验室中的分组实验,是学生在实验室亲自动手操作,近距离观察实验现象的实验。它不光给学生提供了近距离看的机会,同时给学生提供了多种感官参加观察活动的机会。如可以用鼻子闻,感觉产生的气味;用手摸,感觉反应物温度的高低,判断是放热还是吸热反应;用耳听,反应中是否有爆裂声等。应用多种感官去感知观察的对象,全面、正确、深刻地认识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的特征。
  但是分组实验学生多,又是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容易导致药品被污染等情况,使学生无法观察到正确的实验现象,无法得到正确的实验结论。出现这种情况,教师应指导帮助学生,观察出现的各种实验现象,分析实验失败的原因,这样既能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又能发展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四、开展家庭小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师站在讲台上做演示实验时,面对几十名学生,事实上让每个学生观察到所有现象是不可能的,甚至有的现象根本无法观察。而多媒体恰好可以弥补这一不足,将演示实验置于多媒体设备中,展示在屏幕上的是放大的、清晰的实验现象,给学生提供了锻炼观察能力的良好条件。
  五、培养观察和思维相结合的能力
  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地感知事物的外在属性或事物之间的外部联系,感知与思维总是密切联系着的。教师应根据观察对象的特点,引导学生开动脑筋,边观察边思考,注意搜寻每个细节。对观察到的现象,首先启发学生自己提出来疑问,然后教师再作补充,多问几个为什么并尝试解答问题。
  总之,一切观察都是感官知觉因素和思维知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换言之,就是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不仅要看到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要“透视”到其内在变化。教师通过教学,积极引导和训练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用分析、比较、综合、抽象和概括归纳等思维方法,去观察物质的性质及变化的现象,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去观察科学实验的能力。
  作者单位:浙江省诸暨市牌头镇中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9729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