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现代教育的重要指标之一。小学数学课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成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教师则肩负着这一重要使命。本文将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考进行分析研究,并结合实例进行论证。
【关键词】 小学数学 教学 创新思维 培养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为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是它变为思维创新的工具和镜子。”正因为手和脑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当前素质教育中的一项基本任务。数学学科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最适合的学科之一,新课程改革更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新课标明确提出,要“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观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
1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德国诗人歌德曾经说过:“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教育家吕叔湘也曾告诉我们:“我们做事情要感到有乐趣,如果不是精神愉快而是愁眉苦脸地在那儿教,愁眉苦脸地在那儿学,效果就决不会好。”因为数学本身是一门内容抽象而枯燥的学科。因此,如何把要学生学数学变成学生自己要学数学,把枯燥乏味的数学变得有趣,这就是我们每个数学教师的重大课题。如果把学习设计成生动有趣的活动项目,把知识、技能的训练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智力因素的开发及活动巧妙联系,符合小学生好动和形象思维为主的心理特点,就会让课堂变得更“生动、有趣”。
1.1引导法。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科学的每一项巨大的成就,都是以大胆的幻想为出发点的”。对事物的未来大胆地幻想是创新的起点,从某种意义上讲,科学史上的许多事物的过去和今天都表明,“只怕想不到,不怕做不到”。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充分利用孩子们好奇心强的心理特征,有意识地制造一些悬念,提供补充一些有趣的素材,激励学生改组、迁移、综合运用掌握的知识,寻找各种将幻想目标化为现实的途径,从而在增进创新技能的同时,教师也和孩子们一起领略数学的神奇,使之更加喜爱数学。如在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乘法”的练习课时,教师通过学生提问,自己快速算出引入新课。教师先出示?×1l=?,让学生确定方框里的乘数为两位数,成为一道与11相乘的算式,然后再自己口算出这个数与l1相乘的积。先让学生任意出两位数与1l相乘给老师回答开始学生对老师的答案半信半疑,有的就会拿笔算起来,再而就会产生“老师怎么会算的那么快而准?”就在学生这种强烈的疑问中,顺利导入新课。
1.2故事法。小学生都喜欢听故事,我们可以循此恰当地引导到学习数学上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一些数学家创造发明的故事,展现他们的思维过程,研究方法和为科学事业献身的精神,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比如数学神童高斯的故事。一次,老师让高斯和他的同学们求从l加到100的和,并规定做不出就不许回家吃饭。同学们连忙动手算起来。可是数字太多,算着算着,一不小心就错了。正在大家手忙脚乱的时候,高斯站起来报告:“老师,我做好了。”老师在一边看着小说,他头也不抬地说:“你肯定错了,重新算过。”但高斯非常自信,拿着答题板走到老师的旁边让他看。突然,老师瞪大了眼睛。5050!答案是正确的!老师惊奇地问他用了什么方法。高斯胸有成竹地说:“1+100=101,2+99=101,3+98=101……这样共有50个101。101乘以50就是我们要做的题目的答案。老师,您看我做得对吗?”后来,这位数学神童不仅在数学领域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还在天文学、电磁学、大地测量等科学领域里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1.3游戏法。小学生的思维是直观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差。他们的思维来源于生活。在教学中,教师要解决好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为学生创设一个动手操作的环境。在学习中,让学生多动手、动脑,用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形成表象,再利用表象中的中间作用,把具体形象思维上升到抽象思维,是诱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保证。同时,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启迪了学生独特的思维,培养了创新能力。如在教学“把一根绳子截成5段需要几次”时,可以让学生准备一根绳子和一把小剪刀,学生会在浓厚的兴趣中一边剪一边数,当绳子剪成5段时,就会发现共剪了4次。这样,学生在自己动手操作中很快就找到了答案,并印象深刻。教学游戏化不仅使得数学丰富多彩,新颖别致,情趣盎然,还让孩子在玩中学,在游戏中感受知识的魅力、成功的喜悦。
2鼓励学生对数学产生质疑
教师不仅要善于设问,还要激发学生质疑问难。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出在学习过程中碰到的问题提出来并和同学讨论。思源于疑,有了疑才能引发学生去探索,去创新,才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好胜心,进一步产生自主探索获取新知的强烈欲望。巴普洛夫说过:“怀疑,是发现的设想,是探索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是现代教育领域的一个常说常新永恒的主题。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心理特征,善于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动机,把学生引入一个又一个的问题情境当中,唤起他们的质疑精神,培养学生创新的积极性,例如:在学习“年、月、日”知识时,引导学生提出类似以下的质疑:“为什么要规定四年一个闰年呢?”“2月为什么只有28天或者29天呢?”当学习到三角形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质疑下为什么自行车的支架是三角形?在课堂上,教师应提倡学生从多种角度思考问题,鼓励别出心裁的想法,不反对猜测。爱提问题是小学生的本性,为了使学生勇于质疑,课堂上教师应给学生提供民主和谐的氛围,爱护和培养小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勇于提出各种新奇的问题。
3鼓舞学生将数学变生活化
创新的三个特点:新颖性,创造性,实用性。数学具有非常重要的实用性,数学来源于生活,离开了生活,数学将是一片死海,同样我们也离不开数学。数学是解决生活问题的钥匙,现实生活是数学的丰富源泉,我们在生活中随时都要用到数学,如打电话需要拨号,到商店买东西付款时候需要结账,买衣服的时候需要尺寸等。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数学与社会生活相互依存和融合,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举目望去,到处都是数、形、大小、长短、位置、加减等数学信息,我们就生活在充满数学信息的世界中。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在小学数学教育中把“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世界,对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解决实际生活问题,体会到数学的作用和价值,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数学教材中,许多内容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让学生通过观察、考察、尝试等活动,增长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加强社会认知,提升社会参与意识,促进个体社会化进程。如学习了长度单位,可以回家测下自己的身高,量下自己的腰围,算下从学校到家里的路程;学了面积计算后,可以让学生测量并计算自己房间的面积;数学活动课“节约用水”教学后,可让学生调查家里每月总的用水情况及主要方面用水情况,并根据调查结果,写一份合理用水的建议书交给妈妈等。这些作业既有趣,又紧密地联系了学生生活实际中的数学问题,可以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参与探索的意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样能让学生在实践中学,学得轻松,学得有意义,能学到课堂上得不到的实践经验。
总之,教师引导学生捕捉生活现象,发现数学问题,将数学教学与生活接轨,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数学的美感,缩短数学与生活的距离,扩大学生的认知视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既满足了学生学习和理解数学知识的需要,又体会了数学的价值,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当今教育改革的使命就是要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就是要激活课堂教学,让创新思维成为课堂教学的灵魂。
参考文献
l代杰.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再认识[D].广西师范大学,2001
2冒囤平.关注学生的创新思维,实施有效教学[J].吉林教育,2010
(2)
3宁国然.数学创新思维培养与“启发――创造”的教学模式[D].首
都师范大学,2000
4汤金娥.开放是创新的摇篮――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
养[J].江西教育,2000(1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9781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