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创新是21世纪人才所具有的时代特征.能否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是当今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小学生来说,首先要从创新意识的培养抓起。课堂教学是教师施教学生求学的主阵地,自然是培养创新意识的主渠道,我们必须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尊重信任学生,精心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参与、实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创设教学环境,营造创新氛围
  教学环境与学生学习有着密切的关系。民主、宽松、愉悦的教学环境可以使学生在心理放松的情况下形成一种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能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大胆想象、主动参与。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发扬民主,努力营造一种宽松、和谐、充满信任的氛围,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研究数学时的“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在轻松环境下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敢于发表独立的见解或修正他人的想法或将几个想法组合为一个更全面的想法,从而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集体创新能力。学生处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敢想、敢说、敢提问,这样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闸门就会开启,智慧的火花就会闪现。如在教学“圆柱的侧面积公式”时,先让学生尝试操作:把圆柱的侧面积展开,看看是什么图形?大多数同学像课本那样沿圆柱的一条高线展开得到一个长方形。而生1:“这种方法不具有普遍性,在圆柱的两底圆周上各任取一点,沿着这两点直线展开就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我表扬了这位同学不盲从课本的创新精神,他高兴极了,其他同学也情绪高涨。这时生2说:“展开的图形是一个正方形。”我说:“这个问题提得好,那么什么样的圆柱侧面展开可得到一个正方形呢?”学生顿时思维活跃,把学生的活跃又推向一个新高潮。最后,在学生的动手实践中发现:不论展开后得到的是一个什么图形,圆柱的侧面积都等于底面周长乘以高。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公式的理解和记忆,也使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得到协调发展。
  2鼓励质疑问难,激励创新意识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则诱发探索,探索则发现真理。问题是推动创新的原动力。学生在学习中有疑,是主动学习的表现,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课堂上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质疑提问,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又使学生在宽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养成敢于提问题的习惯。鼓励学生向老师挑战,向课本挑战,向一切不明白的问题挑战。例如:教学互质数时,教师提出问题,哪些数可以组成互质数。四人小组讨论,顿时课堂热闹非凡,你一言,我一语,有的说,两个不同的质数组成互质数。有的说,相邻的两个自然数组成互质数。有的说,1和任何自然数组成互质数。有的说,质数和合数组成互质数。有的说,合数和合数组成互质数。前三种说法大家都表示同意,后两种说法意见不一,大家争得面红耳热,最后老师点拔,要求各举出例子说明,质数和合数如(2和9),合数和合数如(4和15)可组成互质数,但也可组成不是互质的数如(2和6,8和10)等,要根据具体的数而定。这时课堂总算安静下来,突然有一学生站起来说:“老师,还有一种情况我认为可以组成互质数。”大家都用惊讶的目光期待他的发言,他很有把握地说:“两个相邻的奇数一定互质”。老师不作答复,让学生自己动手证明,找出答案。这样,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体现学生主体作用。在唤起全体学生探索知识的同时,形成创新意识。
  3提供创造机会,培养创新习惯
  每个学生都有创造的欲望,创新教育就是使每个学生都能意识到自己的创造力,并在创造活动中感受到创造的愉悦和快乐。认识这一点,在教学中,要设法为学生提供“创造”的机会,多给学生创新思维的空间,让学生自由思考,如教学“梯形面积计算”时,教科书只编入一种用一般梯形拼成平行四边形,推出它的面积公式,在教学时,鼓励学生认真思考,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放手让学生动手剪、移、拼,推出梯形的面积公式,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生除了用书上方法推导外,有的还用两个直角梯形拼成长方形,两个特殊的直角梯形(上底和下底和与高相等时)拼成正方形,还有的是把一个梯形分成两个三角形,通过计算两个三角形面积和,推出梯形面积公式。这样教学,不仅给学生提供主动探索的机会,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为自主发展打下了基础。
  4倡导协作学习,激发创新的兴趣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给学生创造协作学习的机会是非常重要的。未来的社会需要竞争,但更需要合作。能否与他人协作共事,能否有效地表达自己看法和见解,能否虚心倾听他人的意见并概括和汲取他人的意见,对于一个人的发展是很重要的。学生通过相互讨论、交流、启发、帮助、协作,大胆设想,大胆探索,从中发现不同的思路和方法,既能体现出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探索精神。
  在课堂上,针对数学问题,同学们之间要各抒己见,敢想、敢说、敢问,又要认真倾听对方的思路和想法,在协作之中完成学习任务,例如,在学习“千克、克”这一节课时,采取了分组教学,每个小组都准备了秤:有电子秤、盘秤、杆秤、天平、弹簧秤等,还准备了很多物品,如香蕉、黄豆、图钉、书籍、大米等。首先,教师提出了一个问题:“每个同学们用手掂一掂这些物品,然后说一说它们应该用什么来称量?小组协作完成”。全班同学立即活跃起来,他们积极配合,有的秤,有的记录,每一个同学都有动手、动脑筋的机会,都在尝试、体验。各小组称完物品后,小组之间进行交流。这样安排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学生学得生动活泼,既能挖掘个人内在潜能,又能培养集体团结的合作精神。
  5通过实践活动,增强创新意识
  教师不仅要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而且要让学生在自主实践体验中获得创新的技能,产生强大的内部动力,这样才能更主动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创新活动中去。在设计教学内容时,要充分利用学生生活环境中的人与事,从学生平时生活中看得见模得着的事物开始,积极创设可操作的教学内容。充分利用教具演示,学具操作等手段,为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例如:学习了有关面积的内容,就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测量计算操场、花圃、圆形水池的面积;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表面积就让学生制作各种纸盒;学了圆柱、圆锥的体积,让学生测量计算大树直径与横切面积、沙堆、麦堆的体积和质量;学了统计图表,让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搜集数据,制作各种统计图表,这样,既能使学生的创新意识随着动手操作活动而展开,又使一些抽象的数学知识变为学生可接受的形式。
  总之,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我们一定要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主动参与为主线,真正把学生看成是“发展中的人”,通过逐步自主的“做”和“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从而学会生存,学会发展,这是我们每一位教师的使命和责任所在。只有教师有创造力,才可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欲。只有在充满生命活力与和谐气氛的教学环境中,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才能摩擦出智慧的火花,结出创造之果。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9809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