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教学中应重视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韩茂林
摘 要:政治教学中应重视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是时代的需要,更是我们政治课教学改革的需要。为此我在教学实践中做了以下尝试:①课堂中创设情景激发对学生兴趣的培养,②通过讨论、交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③重视并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④重视对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政治教学 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创新人才 政治教学改革 实践尝试
一、政治教学中重视学生探究能力培养的原因
首先是面向21世纪培养创新人才的要求。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科技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的较量,经济是基础,科技是龙头,而引领经济科技发展的动力因素是人才。而什么样的人才是一国保持其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呢?从历史和现实的经验来看,美国之所以在世界上傲视群雄,是因为其有一批能够创新、占领在世界科技前沿的人才。江泽民同志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的不竭动力。”我国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国,许多产品产量都居世界前列,但是我国产品中的自主知识产权还处在产业链低端。要改变我国这一现状,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必须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人才。我们对学生进行探究能力的培养,正是适应这一时代要求,为国家培养创新人才所需的。
其次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新一轮教育课程改革,正以令人瞩目的迅猛之势在全国顺利推进。此次课程改革不仅是课程标准的大调整,而且是基础教育思想的一次革命。它必将促进教师的教育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发生前所未有的改变。新课程把人看作是主体性和客体性、能动性与受动性、独立性与依赖性的双重统一,它呼唤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适应发展和提升的过程。把学习过程中发现探究显现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基于上述认识,政治教学要在教育理念上讲究主体性,确立以学生学习为本的思想,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加工主体和学习知识的构建者。
学生的心灵不是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个需要点燃的火种,新课标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主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作为一个生命主体参加到课堂教学中的,课堂教学活动过程是学生生命力焕发、生命价值不断显现的过程。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往往维护课堂秩序,师道尊严。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忽视了学生主体的参与。其结果只能使学生失去对学习的兴趣,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政治课堂自然成为沉闷的课堂,本该鲜活有力的理论变得苍白无力,因此,政治教学必须重视教学过程活动参与的设计,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二、政治教学中重视学生探究能力培养的尝试
在政治教学中,为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我尽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按照探究性学习要求,精心设计,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内在动力。如在讲高一《思想政治》第一课“商品”时,我设计了以下问题:
①工厂仓库里的电视机是否是商品?为什么?
②商店里的电视机是否是商品?为什么?
③××同学家里的电视机是否是商品?为什么?
④农民刘大叔给城里的亲戚送来了新鲜大米,城里的亲戚送给刘大叔一台旧电视机,这里的电视机是否是商品?为什么?
⑤星期天,我将家里的一台旧电视机搬到旧货市场上去卖了,这里的电视机是否是商品?为什么?等等。
又如:在讲高一《思想政治》第七课“居民家庭消费”时,讲了这样一个小故事:一个美国老太太,年轻时就向银行贷款买了一套房子,以后逐月还贷,终于到她死的那一天,总算还清了贷款。可中国老太太,当年大学毕业时,没敢向银行贷款买房,而是省吃俭用,终于到她死的那一天才存够了钱,买了一套房子。请学生讨论究竟哪一种消费观念好。
这些问题的提出,就如平静的水面投入了一颗石子,顿时激起了学生思考,吸引了学生学习的求知欲,调动了学生的内在动力。经过激烈讨论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加深了对这些问题的理解。
第二,注意提出一些可辩性强的讨论题,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组织学生辩论是一种交流思想、锻炼思维、增进智慧、探求真理的有效形式。它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独自思考,独立分析、判断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习惯。我们根据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以及当今社会的热点、焦点,创设思辩题,设计和布置准确、鲜明,有代表性的正反辩题,让学生开展讨论,活跃思维,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例如:在学习高一《思想政治》第八课“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面向世界”内容后,我组织学生开展了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的辩论赛。正方认为:WTO的宗旨包含着两大贸易原则:自由贸易原则和公平贸易原则。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要想深入地参与国际竞争与分工,发挥本国资源比较优势,促进国内经济增长。使资源的潜能得到更充分的发挥和更合理的配置,就必须加入这一世界上最大的国际贸易组织。加入WTO也是中国更深程度地参与世界经济,实现自由、开放的贸易政策、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一个重要的最佳选择。从现实来看,中国加入WTO,至少可以得到如下好处:①贸易自由化、非歧视原则和永久最惠国待遇,有利于扩大中国的商品出口;②有利于中国在平等的条件下参与世界竞争,有利于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③有利于扩大我国的对外开放水平;④对国有企业改革有极大的推动作用,有利于资源优化配置,有利于我国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⑤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中国入世将参与国际贸易规则的制定,有利于保护我国的国家利益,反映我国的合法权益;⑥关税的降低,成本的减少,产品质量的提高,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等。正方还运用哲学上的整体和部分关系、内外因关系等原理说明中国离不开世界、中国经济只有融入世界经常当中,充分利用良好的外部条件,才有更大发展。反方认为对我国这一相对落后国家来说,保护贸易政策是早期启动工业化进程和发展经济的必要措施,从静态角度看通过关税等手段可以限制国外商品的流入,从而可使国内企业能在国内市场上占有最大的份额,以获得较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从动态角度看,保护贸易政策会导致一国的生产资源从传统的经济部门如农业生产领域中转移到工业部门,以对新生产业的保护产生技术转移到工业部门,以对新生产业的保护产生技术转移和产业关联等外部经济效益,从而使一国内在生产资源禀赋状况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如果现在加入WTO,诸如汽车、制药、仪器、仪表等弱势部门可能会受到致命的打击。他们还运用哲学上的矛盾的特殊性、内外因关系等原理说明中国现在加入WTO的时机尚未成熟,加入WTO将是弊大于利。在一场唇枪舌战之后,学生对课本知识有了更好的认识、更新的理解和更广泛的扩充和更深的探索,学生的求异乃至辩证思维品质自然也得到了较好的锻炼。
第三、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问题是科学研究的起点,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解释和解决问题思路和方法,问题是产生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教师要在课堂上使学生敢于大胆质疑,鼓励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地思考问题,发展他们的类比、联想等发散思维能力,使学生不只是停留在对所学内容的表层理解上,而是要利用所学的知识去探究和创造。例如:在高二《思想政治》第七课“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内容学习时,学生通过学习提出普通人与国家领导人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有何不同?拉丹、小布什、萨达姆对当今国际形势变化有什么影响等等,使学生在成功的体验中养成了敢于提问,善于提问的意识。
第四、为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在探究性学习中,我们组织学生进行调查、访问,撰写小论文,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书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我们利用有利条件,营造学生参与实践的氛围和机会,指导学生积极参与各种社会实践,使学生的课本知识得以延伸,在理论与现实中找到结合点,学以致用的能力得以提高。围绕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积极组织学生进行调查访问可以增强感性认识,加深对所学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巩固及应用,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学习了高一《思想政治》第三课“企业和经营者”,我组织学生调查了本地一些企业,分析有的企业由“兴”到“衰”转变的原因,要求学生为这些企业摆脱困境、重振雄风提出合理的方法和建议。学生运用所学的某个基本原理或某个理论观点,联系自己的思想认识撰写小论文,通过他们的观察、分析、查阅资料、动手写作的过程,大大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闪烁着创造的火花,锻炼了学生的应用能力。
以上几个方面只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尝试。为继续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促进政治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笔者愿意继续做出自己的努力。
参考文献:
[1]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
[2]陈小岱.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法.
[3]《中学政治教学参考》杂志.陕西师范大学主编2003年第十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0169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