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高蓉洁
摘要: 语文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深入细致地理解教材文本内容,感悟文本内涵,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与想象力。语文情境教学的合理运用,能进一步地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丰富精神,从而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情感态度与审美价值观。这也正是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所倡导的。
关键词: 初中语文 教学 情境
前言
语文学习的重中之重是语言的积累与运用,通过这种形式的运用能够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与审美价值观,指导学生把握语言内涵是阅读教学的关键,教师必须脚踏实地地指导学生炼字、识词、锤句、析段,在反复诵读中感悟语言的艺术魅力,进一步探索语言的规律。在这一点上,善于运用电教媒体,创设教学情境是一个有效的途径,能够达到上述的目标。
1.语文情境教学的必要性
1.1新课程下人文性的教学必要。新课程标准下语文教学一直重视对人的培养,特别是培养学生具有鲜明的个性与高尚的情操。教材文本则是为学生的学习塑造提供了一个良好平台,不过这个平台需要学生不仅仅是照学,更重要的是“学而有用,有所感悟升华”。这样,学生可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氛围来感受文本中的人物思想灵魂,这定是必不可少的。
1.2语文学习中理解感悟的必要。学习语文的最关键之处在于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这种理解应该是深刻的、有智慧的,而往往有的语句理解只能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那么就都要学生深入到文本的背景与思想内涵中,而情境教学正是帮助学生能透过文字素材理解作者所要流露的思想内涵,同时我们又可较为直观地感受到作者的灵魂的价值意义。
1.3培养学生未来学习生活的必要。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掌握语言基本知识与技能,培养他们具有正确的情感态度与审美价值观。教学目标的客观则需要学生凭借一定的学习实践活动来更好地练习完成。语文课堂上的情境教学,正是学生完成上述目标的一个锻炼舞台,学生通过这种的实际练习,更好地品味文中的人和事,更直观地凸显文章主题思想,情境教学正是达到上述要求的最好教学方法。
1.4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情感态度与审美价值的必要。作为一种蕴含人文性的基础学科,其基本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具有求真、求善、求美的人格操守。语文情境教学正是通过这一形式为他们人格的形成创造了环境氛围,学生在这种背景下能够进一步地锻炼自我,发展自我,提高自我。学生学习的潜能也进一步地得到了激发。
2.语文情境教学的重要作用
2.1依据文本内容,再造情境,培养学生的观察理解能力。
再造直观、生动、形象的语文情境,使学生由形象思维顺利过渡到抽象思维。如《孔乙己》一文中,“……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此句中的“踱”字用得很传神。学生在阅读时只能较浅显地认识到“踱”是“慢慢地走”。具体是怎样的形态呢?先让学生努力地去思考当时的情境,然后教师提示“长衫客”的地位、身份、步幅、神情、手足的动作等。学生们跃跃欲试。但仍只言片语,未能中的。适时打开预先绘制的“长衫客风度图”漫画投影,学生们豁然开朗。画面上的“长衫客”右手抓扇,左手背后,昂后挺胸……学生的思维活跃,有的学生还提议让画面上的人物戴上瓜皮小帽,叼上烟斗,甚至让“长衫客”讲话……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们体味了语言的魅力所在。做后学生们总结出“长衫客”趾高气扬,大模大样,养尊处优,悠闲自得的特征。教师进一步总结,动词的提炼,最富有表现力,好词真正的意义在字外。
再造情境,启迪了学生的智慧,拓宽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力。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这样的情境背景下,能进一步地锻炼自己的语文学习运用能力,培养了学生对原著的理解鉴赏能力,对文本中内容的丰富与拓展延伸起到了一个无可替代的地步。这种情境的再造,也能让学生体味到文本中的特有意境,学生在此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与其相融合,从而进一步地丰富了自己的文化知识,为自己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基础。
2.2调动多种感官,渲染情境,培养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神话感悟能力。
理解语义是第一步,通其义还要品其味,这是第二步。他们彼此之间的联系是紧密相连的,前者是后者的基础。例如在《母亲架设的桥》一文中“……单看到乡村画师所绘的山水画,上面画的是圆木缺口杂草丛生的桥便不由得潸然泪下……”“潸然泪下”一词,学生查字典即“流泪的样子”,品味这一词需通读全文,此时教师播放录音(课文朗读,配乐《二泉映月》),打投影片(其中设计了一位身着白色袈裟的僧人,一盏灯,一杯茶,一本经,一炷香,一幅画着类似母亲架设的桥画轴,窗外松柏无言)。然后提示学生抓住“这是有关一家生计的桥”,“母亲一生中不知修了多少回”等句,感悟到这土桥是作者劳苦一生的母亲的象征;远离母亲,思念母亲,感激母亲,赞美母亲,作者自己凄苦孤寂之情无以言表,唯有“潸然泪下”,学生进一步品味到这是无声的流泪,是孤苦无奈的孝子之语,是作者内心的呼唤。
这种情境式的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图像、声音、光线交叉渲染了情境,强化了感悟,让学生品出了语言的情味。这种情境式教学又让学生真正做到了“眼观、心思、脚动、手舞”,体会到了一种“身临其境之感”,而这种感觉正是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和对美的愉悦不可缺少的。用现代的手段展现文本的内容,定然别有一番风味。学生在此学习的过程中也不会感到枯燥无味。
2.3利用现代教学设备,入情入境,培养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电化教学提供直观的艺术形象作为想象的凭借,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可不断丰富学生的情感。例如在《天净沙・秋思》一课的难点是想象马致远此时的所见所感所悟。运用录音播放古筝选曲中秋日情思的曲目,投影画面:“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古道、瘦马、夕阳”。教师适时插读改写的《马致远小传》,让学生假想自己就是马致远,设身处地地去体会词的内蕴。
在这种情况下,悲秋情调的乐曲,色彩凝重的投影片,使学生们思绪万千,较为成功地描述一个深秋的黄昏,一片幽静之处,清澈的溪水之畔,残阳如血,白发苍苍的马致远壮志难酬,感慨一声,一股人生命运的苍凉之感涌上心头。多么丰富的想象空间,学生们眼含热泪全身投入,审美情趣、道德情操为之升华。
3.结语
理解、感悟、想象使语言的内涵愈加丰富。电教媒体使学生眼观其形,耳闻其声,心通其义,情感能共鸣,大大丰富了语言的内涵,优化了课堂教学。情境教学正是一种值得尝试的教学方法。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0274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