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对幼儿社会性教育的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邓玉文

  摘要: 幼儿园教育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关键阶段,幼儿园教育的内容主要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和艺术五个领域。本文着眼于其中的社会领域教育,引发对幼儿社会性教育的思考。
  关键词: 幼儿园教育 社会性发展 社会性教育
  
  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涵盖了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这五个领域,幼儿社会性教育是幼儿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既顺应了变化中的社会对现代幼儿教育的要求,又实现了幼儿教育在内容和组织形式两方面的历史性转变[1]。开展幼儿社会性教育,是幼儿教育适应社会需要、实现自身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相关概念
  
  幼儿社会性发展,是指幼儿在其生物特性的基础上,在与社会生活环境相互作用中,掌握社会规范,形成社会技能,学习社会角色,获得社会性需要、态度、价值,发展社会行为,并以独特的个性与人相互交往,相互影响,适应周围社会环境,由自然人发展成社会人的社会化过程中所形成的幼儿心理特性[2]。幼儿社会性教育着眼于幼儿社会性的培养,旨在开发幼儿的个体潜能与后天社会性素质,使其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与完善。
  关于幼儿的社会性教育,在2001年7月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幼儿社会领域的教育目标为:使幼儿能主动地参与各项活动,有自信心;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能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难,有初步的责任感;爱父母长辈、老师和同伴,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
  
  二、幼儿社会性教育的思考
  
  幼儿社会性教育实质就是要研究如何促使幼儿发挥主动性与能动性,在探寻自己与他人、社会及环境的相互适应中,促进社会性认知、社会性行为、社会性情感的发展。因此,社会性教育必须以幼儿的需要为出发点,尊重幼儿,注重幼儿的自主构建,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使幼儿学会互助、分享与谦让,帮助幼儿摆脱“自我中心”,成长为富有同情心和责任心的社会化的人。
  (一)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
  社会交往是指在社会生活中,人们运用语言符号系统和非语言符号系统相互交流信息、沟通情感的过程[3]。社会交往是幼儿发展的基本需要,交往对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以及社会化的顺利实现,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对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可以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渗透学科教育活动、各类游戏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
  学科教育活动是采用课堂教学的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讲故事、学儿歌、角色扮演等手段,向幼儿讲解有关社会交往的知识和方法,指导幼儿进行交往。
  游戏活动,在幼儿园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也是培养交往能力的重要手段。幼儿在游戏中,学会如何与他人合作,如何遵守规则,如何解决冲突,如何使游戏顺利进行下去,从中体验到交往的成功与快乐。
  社会实践活动,适当地带领幼儿走出幼儿园,让幼儿多多接触社会,可以到社区中参观、到公园游览、到菜场看看,观察公共设施,增进幼儿对社会的了解,满足他们的好奇心,让幼儿从所见所闻中培养交往能力。
  (二)教孩子学会谦让
  谦让,就是指谦虚和礼让,是在实际生活中接人待物的态度,是一个人行为文明修养、胸怀气度的体现。
  谦让是教育者所期盼的在幼儿身上出现的一种亲社会行为,是一个社会人适应社会、实现自我的一个重要前提。受心理发展水平的限制,幼儿的“自我中心”倾向比较显著,特别是如今独生子女逐渐增多,孩子们被家长视为掌上明珠,家长总是想方设法满足孩子的各种要求,把最好的东西留给孩子。有些父母过于溺爱孩子,更是强化了孩子“自我中心”倾向,滋生了孩子“唯我独尊”的思想。
  在幼儿园里,幼儿可能会为了一个玩具而与同伴发生争抢,或是为洗手而抢占水龙头,或是在盛饭时乱插队等等。但有时当孩子们发现老师在身边,他们为了维护自己在老师、心目中的形象,为了获得表扬或是避免惩罚,往往会表现出一些谦让行为。另外,如果同伴作出谦让行为,得到了老师的表扬,那么幼儿也倾向于模仿同龄榜样,表现出谦让行为。
  谦让教育是传统道德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帮助孩子“去自我中心化”的有效手段,是使孩子更好地与人交往的保证。因此,幼儿园教育中多对幼儿施加一些关于谦让的正面教育和引导是非常有必要和重要的。谦让教育应渗透于幼儿的一日生活之中,需要教师具有教育的机智,多多观察孩子,从孩子的需要出发,使他们在维护自己正当利益的前提下适当地谦让,而不是一味地,不加区分地要求幼儿不分场合、不分事件的性质去谦让。否则,谦让就变成了懦弱与胆怯。
  另外,教孩子学会谦让,这种谦让必须是发自内心的真诚行动。想必孩子们大都听过“孔融让梨”的故事,但他们是否真正理解其意呢?现实生活中,由于虚假谦让导致恶果的案例值得反思:一位母亲给两个孩子分苹果,其中一个孩子说要大的苹果,遭到母亲的批评,第二个孩子也想要大苹果,但为了避免批评,他选择了小苹果,当然母亲表扬了他“谦让”的行为。可是,第二个孩子由此学会了说谎,长大后逐渐发展为欺骗、诈骗、盗窃,以致犯罪入狱。因此,我们在给孩子以谦让教育时,一定要注意方法得当,不仅是要孩子学会谦让的行为,更要培养孩子谦虚礼让的情感和态度。
  (三)让孩子学会互相帮助
  个人助人行为的发展基于助人观念的发展,但学前儿童往往表现出认识与行为的严重脱节状况。对幼儿助人观念及其行为发展的研究显示,[4]幼儿助人观念与助人行为的相关性极低,很多儿童说是说,做是做。对问卷的回答,绝大多数儿童能对答如流,但在情境实验中表现出退缩,甚至干脆不行动。
  出现这种现象,主要在于幼儿园教育、家庭教育更多的是在思想观念上给予幼儿教育,却没有提供相应的情境或在日常生活中注重这方面的训练。杜威提出“从做中学”,这在幼儿互助行为的教育中也是适用的。教师可以创设合作游戏,寓教于乐,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会与他人协调行动,互相帮助、配合,共同完成任务。幼儿在社会中可以通过模仿他人的行为进行学习是不争的事实。所以幼儿园教育中,可以为幼儿树立行为榜样,既可以是幼儿同伴,也可以是教师。教师作为孩子心目中的权威者,在日常生活中以身作则,幼儿会很积极地效仿。还有“移情训练法”也可用于培养幼儿的互助行为,这种方法主要培养幼儿理解和认识他人的情绪情感,引起幼儿情感上的共鸣,使孩子体会到别人遇到挫折的悲伤、寻求帮助的焦急、获得帮助的快乐,进而增强孩子“助人为快乐之本”的意识与行动。
  
  三、小结
  
  幼儿社会化的过程,是幼儿良好个性与社会性发展的过程。幼儿社会性素质的养成,构成了幼儿个性发展现实基础。对幼儿实施社会性教育,对幼儿心性品质与人格素养的养成以及幼儿的终身发展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因此,在幼儿园教育中,要抓住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善于把握细节中的教育契机,培养幼儿的交往、谦让、互助能力,科学引导幼儿的社会化进程。
  
  参考文献:
  [1]刑靖枫.幼儿社会性教育[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0.(2):100-102.
  [2]杨丽珠.幼儿社会性发展与教育[M].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3.
  [3]张芬.培养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原则与途径[J].学前教育研究,2001.(4):46-47.
  [4]廖凤林,廖桂春等.幼儿对不同被助对象的助人观念及其行为发展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9.(1):18-2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0277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