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学生学习动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钱晓莉
摘 要: 本文就中学生学习动机的现状,以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和维纳归因理论以及教育理论为依据,分析了与中学生学习动机有关的客观因素,并简要从社会、学校、教师、学生本身等几个角度提出了激发中学生学习动机的对策。
关键词: 中学生 学习动机 客观因素 对策
在教育过程中,人们越来越注意到这么一个教育事实:具有相当水平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取得的成就却大相径庭;拥有相同知识和技能的人,在从事同一行为活动时,表现的出色程度却不同,有时甚至相差悬殊。这就是非智力因素所起的作用,在众多非智力因素结构中,学习动机是其中的核心。
所谓动机,心理学的解释是指引发并维持活动的倾向,学习动机即指引发维持学习活动的倾向。一般,心理学家认为,学习动机包括两方面:外在动机,即学习动机因素外在环境因素影响而形成;内在动机,即学习动机因内在需求而产生。其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动机是学习过程的源动力。
1.影响中学生学习动机的客观因素
笔者在对中学生的调查中发现,当前中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与以下几点有关:
1.1他人成绩信息的作用
由于竞争性评估机制的存在,学生们经常主动或被动地将自己的学习成绩与他人的成绩相比较,并由此产生成功或失败的主观感受和自我评价。当他们感到落后于他人并且难以超越时,便增强了回避失败的动机。这使得他们自甘失败,自我放弃,不敢挑战自己,甚至自甘堕落走上犯罪的道路。
1.2学校奖惩机制的作用
传统的教育强调优胜劣汰的竞争法则,以及成绩和分数为评价标准,并据此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奖优惩劣。在这种机制下,学生们带着紧张担忧的心情去学习,惟恐落后。这就使学优生“担心失去优势地位而不在受奖”,学困生“恐惧失败而再次受罚”。久之必然人人自危,甚至可能变得神经质,对他人评价身份敏感,注意力的焦点不再在学习上,而在保护自己的面子和自尊上,导致回避失败的动机急剧增强。
1.3他人语言行为的作用
研究表明(Weinei,1982),他人,尤其是教师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言语评价,对学生主动提供帮助甚至教师的表情动作,都会作为学生自我归因的线索被接受。
1.4学生缺少学习兴趣
在学习动机低的学生中,不乏有对自己学科不感兴趣,但又不知道学些什么的学生。这主要是由于在文理分科背景下,迫于无奈选择了没有兴趣的专业,在学习时往往觉得枯燥无味。不可否认,这种现象在当今的中学中普遍存在,也可能是当今学生学习动机低的最主要原因。
2.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对策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认为,需要是人类内在的、天生的、下意识存在的,而且是按先后顺序发展的,满足了的需要不再是激励作用,即只有满足了这些需要,学生才会正常学习。笔者根据维纳的归因理论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提出几点提高学生学习动机的策略:
2.1对社会环境的控制
对社会环境的控制与学习者决定何时需要单独工作,何时需要合作,或何时需要向教师、同伴,甚至非社会资源(如参考书)寻求帮助有关。知道何时及如何得到他人的帮助是一个重要的技术,它会影响个人在学业、社会及职业上的成功。在当今的学校中,需要社会关注的学生不在少数,这就需要社会各界为了学生更好地发展而共同努力。
2.2对学校的建议
2.2.1采取多样化的教育措施
学习心理学表明,中学生的自我概念已经从依赖型逐步变为自我知道型。中学生在接受认知的过程中,最需要的是参与,与其他人共享信息资源。学校可以采取讲座、讨论、心理辅导等形式向中学生讲授基本的动机归因理论,使中学生了解自己的归因倾向特点,也可以开展团体心理辅导等活动,组织中学生对各自的学习归因进行分类,并对改善措施进行商讨,实行经验共享。这种讲座或团体成员互助的形式有助于中学生发生认知上的改变,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培养积极的学习动机。
2.2.2创设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
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有利于学习动机的提高,专制而压抑的教育情境则会破坏或降低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在教育过程中,学校应该致力于形成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关心爱护学生,学生尊敬信任教师。学校应该保证,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不会粗暴训斥,也不会包办代替,而是耐心启发,循循诱导。当学生在生活、学习、活动中出现错误时,学校应该保证教师不会讥讽,也不会惩罚学生,而是有足够的耐心,启发学生寻找错误的原因并加以纠正。
2.2.3设置适宜的课程
中学生有其特有的心理特征,他们具有较低的心理成熟水平,较少的学习经验以及积极参与学习的心理意向。他们在学习上具有依赖性、闭锁性、摇摆性等特点,学校在课程设置上应多开设一些道德课,有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及学习观。在课程设置上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念,遵循学生的思维特征,制定适当的教学目标和计划,以符合中学生的时间安排和学习特点。在学习内容上要难度适宜,综合性强,并适当压缩理论较强的课程,增加开放性较强的课程,尤其要避免不加选择地直接应用普通高中的学生的课程。教学内容难度的适宜,课程结构的合理会减轻中学生的学习焦虑,并采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成功的信心。
2.3对教师的建议
2.3.1构建适合中学生的学习方式
根据中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在教学中要构建适合他们的学习方式。首先,在课堂上要营造支持性的、积极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感受到民主、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然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管能动性,设置合作性的教学情境。通过分组讨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模拟、示范、画图、访谈、座谈、辩论等形式使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去,充分发挥师生及学生间的互动性。多样化的教学方式适合中学生的学习特点,合作性的学习情境使学习者意识到学习障碍的存在不是个别的而是普遍性的,从而降低内心对学习困难的畏惧。
2.3.2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教师必须找到能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的方法。首先,教师应努力创设一个和谐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合作学习;其次,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水平和能力布置适合他们的作业,让每个人都觉得学习不难;再次,教师应明确作业布置的要求,应确保学生有能力完成。这样学生会更努力去完成,否则他们会感到茫然不知所措,不知该如何去完成学习目标;最后,教师应该常常对学生强调学习过程中的纵向比。教师鼓励学生多进行纵向比较的话,学生会惊喜地看到自己的进步,从而建立起自己的信心。
2.3.4提高学生选择和使用学习方法的能力
首先,教师应使学生总体了解学习的方法,包括记笔记、缩写、图表、复述及猜测等。其次,教师应在课堂教育中使用以方法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教师可使用现有的教材,然后再选择适合的学习策略。也可以先确定学习方法,再围绕这些方法设计一些相应的课堂活动。再次,教师也可以在适合的时候在课堂上时穿插一些学习方法上的指导。通过使用这种学习方法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使用一些适合的学习方法去学好英语,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4对学生自身的建议
2.4.1对时间的管理
时间管理的关键之处在于优化每天的活动。因此能否很好的管理时间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习的有效性的高低。掌握时间管理的技术能够帮助学习者更好地利用时间。时间管理的技术可有三个问题表述:“我现在怎么样利用时间的”,“我希望如何使用它”,“我如何提高自己对时间的管理”。
2.4.2对物理环境的控制
自我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学习者为达到学习目标重构物理环境的能力。一般来说,环境重构是指创造安静的没有干扰的学习环境。能够自己决定学习的场所,选择适合的场所对学习者很重要。因为选择适宜的学习场所,学习者才能排除来自各方的干扰,才能充分控制影响学习的物理环境因素。这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学习效果,提高了学习效率,增强了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
2.4.3对自身因素的控制
学生的学习动机还与学生自身的因素有很大关系,如学习兴趣、性格、经历,以及自我评价等。这就需要学生学会对自己有客观而清晰的认识,找出自己的兴趣点,改正影响前进的缺点,发掘自己的闪光点,积极配合学校和教师的努力,为自己的未来负起责任来。
21世纪是知识爆炸和人才竞争的世纪,终身学习已经成为时代的主流,也是世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共同趋势。终身学习已经成为一种保障经济,社会和人的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因素,这就要求每个人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中学生肩负着将来为祖国创造辉煌的重任,如果他们没有良好的学习动机,就不可能牢固掌握专业知识,不但他们将来培养不出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连他们自己也会被社会淘汰。因此充分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学校和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1]邵瑞珍,皮连生.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8:305-307.
[2]冯廷勇,李红.当代大学生学习适应的初步研究[J].心理学探新,2002,(1).
[3]潘菽.教育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4]专家教授与员工谈中外职业教育:适应变革要求,必须终身学习习.工人日报,2004.06.10,(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0440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