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中地理复习的几点反思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曾祥皋
对于地理学科来说,它研究的对象是地理环境,以及人地关系,而地理环境是诸环境要素综合作用的产物。这些环境要素,既有各自发生发展的过程和组成因子,又处于与其他要素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之中。事实上,高中地理是文科中偏理的学科,它兼有人文学科和自然学科的性质,要求学生既要有较强的文字分析整合能力,又要具备较强的数字处理能力。因此,不少高中生在学习地理时感到十分困惑,甚至头疼。为了让复习有的放矢,我谈几点教学反思。
一、通读教材,发现问题
要求学生对课本内容进行详细阅读,包括注释、阅读材料、活动设计等。由于是复习,教材内容学生是了解的,也就失去了新鲜感。虽然知识学生没有遗忘,但教材本身已经失去了对学生的吸引力。为促进学生阅读,教师要不断地变化角度,提出能发散学生思维的问题,更要鼓励学生善于自己发现问题。因此我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当你阅读教材之后,有没有发现自己以前从没注意过的问题?有没有产生新的问题?从而让学生从发现问题的角度阅读教材,避免阅读流于形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阅读取得了出人意料的效果:学生通过阅读发现了这样的问题:教材上关于横断山区的归属前后矛盾,且图文不一,他们认为教材93页上所说的“川滇两省西部的横断山区,也属青藏高原的一部分”是值得商榷的。众所周知,青藏高原属地势第一阶梯。由此可知,横断山区也应属第一阶梯。而教材第3页,“东部季风区”标题下指出东部季风区“包括第二阶梯的黄土高原、四川盆地,云贵高原,横断山区,以及第三阶梯的沿海平原和丘陵地区”,文中对横断山区的归属有明显矛盾。如上所述,教材第3页明确指出“东部季风区”包括横断山区,但从第4页1.2图(图略)中三大自然区分界则可明显看出横断山区位于“青藏高寒区”,图文出现不一致。上述问题是在教学过程中从没注意到的问题。我在肯定学生善于发现问题的同时,鼓励他们通过讨论、查分层设色地形图、查资料,从而使他们切实明白了横断山区的归属问题,收获颇丰。
二、理解要点,掌握规律
中学地理的知识点,有的是十分灵活的理解性知识点。如时间的推算、太阳高度、地图的基本知识(方向的确定、距离的计算)、经纬线知识、等值线知识等。这些知识在复习时,要真正理解,掌握规律,决不能依靠记忆掌握,更不能依靠题海战术,因为这样的知识点有很大的变性,可以演变出你做不完的试题。对于一些记忆性知识点,就要下大气力记忆,在复习这部分知识时,教师要把大量的时间让给学生,学生要自觉地进行地理知识的记忆,教师则对学生的记忆情况进行检查。
三、利用地图,凸显特色
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显著区别在于:有形的图形既是地理学科的工具,又是地理知识与信息的载体,还是地理思想的表达方式。在近年的高考地理试题中,中国地图在地理试卷中占有相当的篇幅,相关试题也成为地理试题中最具甄别和选拔功能的试题之一。因此,中国地理的复习也应该而且必须利用地图进行复习,以凸现地理学科特色,提高复习效率。对于中国地理,我认为要熟练掌握以下基本地图:(一)中国地形图(三大阶梯、16条主要山脉、主要高原、平原、盆地、丘陵)、地形剖面图(30°N、36°N、89°E);(二)中国气候类型图(温度带、干湿地区,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各类气候类型的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三)中国水文图(中国的河流、湖泊分布图,内流区与外流区的分布,黄河、长江、珠江水系图);(四)中国的自然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能源、水资源、森林资源等);(五)中国的人口;(六)中国的交通(铁路、主要河港、主要海港);(七)中国的农业(种植业、畜牧业,主要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八)中国的工业(四大工业区);(九)商业中心的分布结合我国城市分布(分布,为什么);(十)中国分区(北方、南方、西北、青藏地区);(十一)中国政区图。
四、注重运算,提高能力
地理计算在“双基”中是一种不可忽视的能力。从各种考卷中发现,仍有不少学生计算不过关,因粗心大意或基础太差,失误很多,影响成绩。为了培养、提高学生的地理运算能力,要作以下分类练习:(一)比例尺与图距、实距换算;(二)地方时与区时的计算;(三)绝对高度、相对高度与等高线的计算;(四)垂直气温的计算;(五)太阳高度角的计算;(六)恒星日与太阳日的换算;(七)昼夜长短的计算;(八)人口密度与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计算;(九)各种百分比的计算,等等。通过反复练习,学生熟练地掌握了计算技巧。从计算的结果中,阐明地理事物的性质、特征及其变化规律。
五、选择试题,科学练习
进入第二阶段复习后,学校便从各地引进大量的模拟题,进行双周考或周周考。学生要科学地对待考前的大量试题,对试题要选择归类地进行练习,决不能沉入题海不能自拔。现在的地理模拟试题的变化在表象,主要是命题载体的变化,学生不要在众多的命题载体上下太大的功夫,费太多的时间。例如地中海气候,从恢复高考到现在,在高招试题中多次出现,只是每年的命题载体不同:有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式、气温和降水表格资料式、根据分布地区考查式、根据成因考查式等。对于这样的试题,考生在训练时只要揭开命题载体的面纱就能完成任务,根本没有必要每道试题都做。
总之,教学活动的根本目的是使学生学会、记牢。教师的一切教学手段和措施都是为这一目的服务的。教材、学生、教学条件、教师的知识面,以及教学风格和习惯等都会影响教师的教学活动,这就是所谓的教无定法,但其根本法则是因材施教。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0458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