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对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杨成江

  课改的全新理念带来了全新的课堂教育生活,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也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是随着新课程改革实验的逐步深入,一些矛盾和问题逐渐暴露,使我们这些处在一线的教师颇感为难。预设的理想与现实的疑惑相互交织,真有点“剪不断理还乱”。课改需深入,发展要入轨,我们必须对这些不可回避的问题进行探讨。下面,我针对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谈几点思考。
  一、创设生活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必须回归生活,数学只有在生活中才能有活力与灵性,生活中有许多数学问题是学生常见却被忽视的。教师要捕捉住这些生活现象并在教学中把这些生活原形在课堂上重现,引起学生的好奇与注意,结合教材内容设置悬念,引起思考,让学生通过具体情境的感受打开思维的匣门。有个调皮的学生在学习相遇求路程的行程问题的例题时说:“我没见过火车,想不出来。”这虽是捣蛋学生的一句玩笑话,但是也说明了学生对于这些题目缺乏“亲切感”,觉得枯燥、困惑。如果创设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就能调动他们原有的知识和经验,让其在认知中提出问题,诱发探究动机。再如求“两商之差应用题”如果纯粹以普通应用题形式呈现,未必能引起学生多大兴趣,而如果加以整合,以文化熏陶的角度来呈现,渗透空间就会更为广泛。例如:“今年东庄一块平行四边形小麦地,底250米,高60米,共收小麦1200千克。西庄一块三角形小麦地底180米,高120米,共收小麦1620千克,今年收成哪个庄比较好?”所谓“比较好”从数学角度解释就是谁平均每公顷收成较高,所以本题的实质就是求“两庄的土地平均每公顷各收小麦多少千克?”这是常见的求“两商之差”的类型,加上文化背景,使之变成一种现实情境,更能吸引学生注意。
  二、营造宽松氛围
  在宽松愉快的课堂环境里,学生往往心情舒畅、思维活跃,容易突发奇想。教师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是学生学习的辅导者和合作者。以往我们为了维持好课堂纪律,让学生坐端正,不许讲话。其实,太多的课堂限制会使学生对教学失去兴趣。营造一个和谐平等的学习气氛,做学生的朋友,有利于师生情感的交流与沟通。我们在上课时,应常讲一些有趣的笑话,用生动风趣的语言来吸引学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我们教学的语言和方法要符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的发展特点,给学生多些宽容和耐心,多些呵护和关爱,这会让我们的课堂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学生做作业时,允许他们自由地组合,几个人一起讨论,也可以有选择地作业,多给他们作业的自由和空间。在完成作业后,尽量让学生感受到数学课就像其他活动课一样,使学生在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下,在平等和谐的教学气氛中发挥个性特长,为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奠定基础。
  三、创新学习方式
  有些教师一提到新课程,就认为必须否定传统教学,其实这样理解是片面的。因为新课程并非否定过去,而是对过去的继承、创新和丰富,要求教师根据学生、教材、环境和教师自己等因素,从实际出发进行有机整合,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设计出适合他们的不同角色,使之能更投入地进行“演出”。每一节课都能让学生感到新鲜,每一分钟都能让学生感到快乐,让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飞翔于数学知识的高空。据专家分析,在未来的课堂上,知识将由三方面组成:教科书及教学参考书提供的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新课程将改变教科书一统课堂的局面,教师不再只是传授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也将被激活,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的比重将大大增加,让学生从心里爱上数学课。因此,教师要改进传统学习方式,让它渗透研究性学习的因素。在许可的情况下,要指导学生通过学习研究,发现数学学习的某些规律性,使新课程释放的不仅仅是学生的手,还有学生的心情。例如在学习《认识角》时,主要是让学生知道什么是角。新的课程理念指导下,本节课我是利用实物,学生摸、看、说、分组合作、共同讨论,让学生在轻松愉快、活泼的游戏中去学习体验。最后,师生在共同探讨总结中完成。
  四、注重评价激励
  课堂评价是渗透在课堂教学的全过程的,是贯穿课堂教学始终的。这里说的评价是指课堂中学生“汇报”后的评价。应该说评价和汇报是互相渗透的、不能截然分开的两个环节,这里强调的是学生汇报后,教师要适时地给予评价,给学生以鼓励。评价是一项很重要的教学内容,教师通过评价或学生互评来调节课堂气氛和教学节奏,通过点评或互评来激励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如“认图形”的教学中,学生把自己画的图形拿到黑板汇报展示时,教师作恰当的点评:“哇!这个小组画得真漂亮,他们一定是一组细心的同学。”“这一组画得这么多,应该是一个配合很好的小组了……”不再单单是:“你真棒!”“你真行”而是充满着真心的激励,是教师和学生感情的碰撞,学生健康的情感和态度得以发展。
  五、鼓励方法多样
  算法多样化是《数学课程标准》中的一个重要思想,在教学中,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去比较、去评价,并使大家掌握那些公认的更好、更一般的算法,以便举一反三。请看一位教师教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新课实录。由实例引出24×12=?第一步,先由学生各自探索算法,分组交流(有10种左右),经过归纳不外乎以下三类:连加,连乘24×3×4,24×2×6,……),乘法分配律的应用(24×10+24×2,……)。第二步,由学生评价,一致认为三类算法都合理,但第一类太麻烦,其他两类各有优势。第三步,教师将题目改为24×13,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算法计算,结果都选择为24×10+24×3,此乃笔算乘法的算理。此时,教师便因势利导引入了乘法竖式,并使学生体会到它的优越性――能将乘法算理以固定而简明的程式显示,操作性强,简捷而不易出错,并具有一般性,又促进了儿童的发展,才是真正凸显了“算法多样化”的实质。
  总之,在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主阵地,不但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而且要提高学生在课堂40分钟的学习效率,在有限的时间里,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0607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