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幼儿自主学习的方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支 琴
许多科学家认为,学龄前儿童的思维能力培养,直接影响着其以后的教育发展,而思维能力的培养必须重视儿童智力的开发,因为其影响着思维能力的发展。幼儿初步的数学运算能力是幼儿数学能力的一部分,而运用数的分合来进行初步的数学运算是儿童数学学习中的一个关键阶段。掌握数的分合对于成功的数学学习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使得复杂的运算变成可能。
《纲要》中提到“引导幼儿对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的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现阶段大班幼儿已经学习到10的分合了,从2到10,其分合模式差不多,基本是重复的提升式的学习,不过从幼儿的掌握程度来看,幼儿的掌握程度不灵活,如何让其能在教学中自主学习,是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活动场景一:
教师:我们一起来玩玩碰球游戏,我们今天来碰球得出7,看看谁说得又快又准。
教师:“嗨嗨,我的4球碰几球?”(教师一边有节奏地说,一边拍手)
幼儿1:“嗨嗨,你的4球碰3球。”(幼儿也一边有节奏地说,一边拍手)
教师:“嗨嗨,我的1球碰几球?”(同上)
幼儿2:“嗨嗨,你的1球碰6球。”(同上)
教师:“嗨嗨,我的3球碰几球?”(教师适当地加快了速度)
幼儿3:“嘿嘿,你的3球碰……”(幼儿数不出来,反应相对就慢了点,有点面红耳赤)
幼儿4:怕我点到名,都把头埋得低低的。
分析:
这是我在教学过程中常用的一种游戏活动,而且我认为通过加快提问的速度能了解哪些幼儿会哪些幼儿不会,比较容易掌握他们对数的分合的把握。可是渐渐我发现这种“游戏式”的教学趋于一种机械式,只要幼儿通过足够的练习或者重复,他们就能记住数的分合,并且逐渐显出一种强化式记忆教学模式。在休息的时间我也会找几个幼儿玩这种游戏,从小朋友的反应中,可以感觉到有些幼儿不愿意玩,或者不会回答,兴趣下降。
措施:
首先,我发现强调速度,无形中给幼儿一种压力,使其感到焦虑,无法正常思考得出正确的答案,可以适当地增加游戏的难度,要针对特定的幼儿,结合其能力基础来笃定游戏的难易程度。这里提出一点,拍手报数的时候,节奏一定要注意打得有规律,能整体统一。
其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幼儿的厌烦、不想回答问题等现象表明,幼儿对这个游戏已经产生了厌倦的情绪,甚至会对数学反感。作为一名幼儿教育工作者,要创设一个有准备的数学环境,让幼儿全身心地去发现,从中获得数字敏感性,在特定的情景中,了解数的分合方法。
活动场景二:
教师:今天我给你们准备了雪花片,你们来数一数告诉我这里(出示课件)有几个雪花片啊?
幼儿:8个
教师:好,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8的分合,请你们想想,8个雪花片怎么分成两份,而且不重复,不遗漏呢,然后记录下来。
幼儿开始操作
幼儿1:“老师我不会用雪花片。”(很着急的样子)
幼儿2:“这个雪花片我不需要,我能直接说。”(很得意的样子)
幼儿3:直接插雪花片玩耍(悠然自得的样子)
分析:
幼儿的数学知识不可能是通过教师“教”而真正理解的,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依赖幼儿自己的体验习得来构建。这是我第一次给他们设计分合的操作课,以前都是看老师操作,比如分苹果、分小鱼片等,因为我觉得前面的数字都比较容易掌握,而且常接触,人们数得最多的就是1、2、3、4、5了,所以在数字8的教学时我让幼儿先操作,结果发现孩子都不需要我发放的材料,甚至拿到材料不知道如何下手。
措施:
首先,这个分合操作的游戏可以提前,在5的分合的时候就可以进行,自己的设计时间不对,到了有一定难度的时候才让幼儿动手,幼儿大多数一下子不能适应,结果出现了大多数材料的无效性的现象。幼儿通过探索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掌握了2和5的组成后,再掌握6至10的组成就比较容易。教师应该启发幼儿自己从分合操作活动中逐渐归纳出6至10的分合结论。此外,从6的组成开始,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鼓励幼儿通过探索得出10以内数的组成中的互换规律(两个部分数交换位置后合起来的总数不变)和递增递减规律(一部分数逐一减少,则另一部分数逐一增加,而合起来的总数不变)。在引导幼儿探索这两个组成规律时,教师要先鼓励幼儿发现某数的分合结论,然后引导幼儿进行观察比较,启发幼儿自己得出结论。如在幼儿归纳出6的5种分法(6可以分成1和5、2和4、3和3、4和2、5和1,1和5、2和4、3和3、4和2、5和1合起来是6)之后,教师请幼儿仔细观察,看看这几种分法有没有相同的地方。
其次,鼓励幼儿分享和实践数学操作。幼儿在操作过程中,通过自己的探索,获得成功的体会,急于想表达自己的想法,这个时候就可以请幼儿来说说自己分出来的结果,让同伴一起讨论他们的发现以及问题,在分享数学经验的同时,也让幼儿在摸索中学会分法,发现其规律并自觉地运用,通过实物操作去“经历”与“内化”。所以我以儿童思维发展的理论为依据,设计了三部曲:操作体验――归纳提升――迁移运用,让幼儿在操作中体验快乐,积累经验;在交流、归纳、提升中发现一些简单的规律,学会分法。
活动场景三:
在学习8的分合式,掌握两数互换,总数不变这个规律的时候
教师:“从7种分法中,有哪几组的分合式你不写出来,别人就能找到?”
幼儿1:“4和4。”
幼儿2:“1和7。”
教师:“1和7怎么啦?说完整。”
幼儿2:“根据分出来的1和7,能推测出7和1。”
教师:“那4和4呢?”
幼儿3:“只能算一种。”
分析: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探索学习的起点,兴趣是求知的动力。人的思维处于问题情境,问题情境能使幼儿产生学习的习惯,激发求知欲望与好奇心。由于数学具有较高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幼儿往往对数学学习易觉得枯燥无味,因而采用设置疑问的方法,是比较好的学习方法。上面已经设置了疑问,可是没有很好地解释清楚,为什么两个数调换位置总数还是不变呢?
措施:
可以围绕教学目标,积极启发,鼓励幼儿大胆探索问题,引导幼儿自觉参与学习。在了解数的分合中守恒这一定律上,可以选择8个小朋友上来,分成A、B两小组,并且要求两组都必须有人,应该怎么分呢?A分几个,B分几个?让他们自己分好,然后引导孩子,假如把A的人换到B组,B组人换到A组,总数会不会变呢?请幼儿观察,自己找到答案以后,再对比上面,更加形象具体。通过这样的设疑,激发其学习动机。
总之,在幼儿数学教学活动中,要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激发其学习兴趣,让幼儿通过操作实践和自主思考等活动来体验、运用数学,真正成为数学活动的主人。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0627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