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教师职业倦怠的工作组织因素及其应对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马雅菊
摘 要: 教师是职业倦怠的高发群体。教学任务重,科研压力大,工作性质单一,学校缺乏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教育人际关系日趋纷繁复杂,是引发教师职业倦怠的工作职业因素。学校应优化教师管理体系,以有效预防教师职业倦怠的发生。
关键词: 教师职业倦怠 工作组织因素 学校管理
职业倦怠是指个体因为不能有效地应对工作上延续不断的各种压力,而产生的一种由情绪衰竭、去人性化和成就感降低三个维度构成的心理综合症状。教师之所以成为职业倦怠的高发群体,与其职业性质职业环境有关。本文分析了影响教师职业倦怠的工作组织因素,以为优化教师管理体系,有效预防教师职业倦怠提供可行性建议。
一、影响教师职业倦怠的工作组织因素
1.教学任务重,科研压力大。
工作负荷量大、工作时间长是教师一个重要的压力源。除正常的课堂教学外,教师还要倾注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对学生进行课后辅导和作业批改,要不断适应教改的要求,每天的工作时间远远超过法定的八小时。过重的教学任务使老师整天忙于教学,很少有机会为自己充电,久而久之,老师会觉得自己才智枯竭,成年累月的超负荷运转使教学热情下降,逐渐出现“厌教”情绪。再加上,目前学校大多把科研成果作为评价教师的重要指标,科研的数目和教师的业绩与职称评定直接挂钩,教师一方面必须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另一方面必须挤出时间搞科研,无奈之后就是心身的憔悴。
2.工作性质单一。
教师做着相同的事,说着相同的话,重复的工作极易造成职业倦怠。每天都要进行重复的内容,每学年重复着同一门课程内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老师易形成思维定势,对工作机械应付,体验不到工作的价值和意义,从而产生倦怠感[1]。
3.学校缺乏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
当前学校的管理方法、管理手段往往比较单一,大部分教师缺乏参与学校管理和决策的机会,没有归宿感。再加上学校往往采用片面的分数和升学率来衡量教师的素质和教学能力,忽视了学生原有的起点和教师之间的差异性,这种重结果轻过程的评价机制导致教师不可避免的挫败感。还有一些学校把对教师的评价工作教给学生来完成,学生对教师的“喜爱”程度往往会决定对教师的评价分数,学生的随意性很大,教师变得无所适从,对工作的满意度和兴趣下降,从而导致职业倦怠。
4.教育人际关系日趋纷繁复杂。
教育人际关系包括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关系、教师与领导的关系和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任何一种关系的失衡都会对教师造成一定的影响。人作为社会的一分子,需要与他人交流,需要他人的理解和支持。然而由于教师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彼此之间难免会有一些冲突和纷争;工作时间长也使教师很少有时间与同事、领导交流,这些无疑会影响融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再加上越来越难处理好的师生关系,使教师缺乏必要的人际心理支持,容易陷入职业倦怠。
二、优化学校管理,预防教师职业倦怠的策略
1.完善学校的民主管理机制。
学校要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参与学校决策和管理的机会,营造“有话能说,有话敢说”的民主平等的学校氛围,提倡“少一份说不准,多一份提建议;少一份强制,多一份自愿;少一份常规,多几分机动;少一些指责,多几分宽容”的以人为本的管理情怀[2],从而强调教师的主人翁意识,鼓励教师畅所欲言,减轻教师被动管理的感觉。对教师的考核让途径多元化,注重过程性评价,让教师切实感受到评价的公正性和公平性,从而调动教师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提供专业进修机会,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面对不断变革的教育需求,学校应该为教师提供有效的进修和培训机会,帮助教师更新教学理念,提高教学技能,使教师不断地调整知识结构,更新思想观念,提高专业素质,加强教学科研能力[3],从而既精通业务,又强于科研,能有效应对方方面面的要求和挑战,避免职业倦怠的产生。
3.优化教育人际关系。
教师的健康心理状态是由良好的学校心理环境熏陶而成的,而良好的学校心理环境取决于和谐的教育人际关系。优化教育人际关系,首先要求领导者提高自身的人际吸引力,为教师们树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榜样,对教师一视同仁,处事公平合理;要及时处理好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及时了解教师的思想动态、业务能力,及时解决教师教学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多开展各类文化活动促进教师之间的情感交流,等等。其次,教师要善于与同事、学生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争取广泛而有效的社会支持,减少倦怠现象的发生。
4.加强对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应积极引导教师提高自我心理调适能力,尽快建立健全教师心理咨询、与辅导的机制和机构,加强对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关注教师的心理压力和心理需求,并给予及时的援助和关怀,使教师对压力形成合理认知,学会采用积极的减压方式,有效预防职业倦怠的发生。对那些已陷入职业倦怠状态的教师,学校有关机构应给予及时且专业的心理干预,帮助他们重建职业信心,重拾职业乐趣。
参考文献:
[1]徐苑.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探析,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8,(3):129-131.
[2]张勇,于跃.中小学教师工作倦怠的成因及其预防策略,教育探索.2002:96-98.
[3]关荐,刘春兰.教师教育过程中教师职业倦怠的组织应对,继续教育研究.2010,(4):95-9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0744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