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初中语文整体性阅读教学初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戴海波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因此,教师要强调阅读的整体性,对部分的分析只作为对文章整体认识的手段。根据阅读理论和认知规律,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强化学生阅读学习的主体地位,建立创新的意识。下面我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对初中语文整体性阅读教学的思考。
  一、巧妙切入,整体感知
  叶圣陶先生说得好,学习课文第一步应该“通读全文”,“知道文章之大概”。这时对课文的把握仅处在初级阶段。阅读教学必须以文章的外部结构为切入点,在浏览课文时,先弄清写作对象,了解基本倾向,理清文章的思路,鸟瞰式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再指导学生逐步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新《课程标准》正是把理清思路、整体把握内容作为阅读教学的重点。
  如何指导学生整体感知、理清思路呢?课的开头是“龙头”,起导向作用,因此,教师要设计好导语,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对全篇的整体感知,不要一开始就从课文第一段入手。如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我的开篇讨论题是:“你喜欢不喜欢这篇文章?并讲出道理。”接着达成共识:这篇文章很精彩,精彩之处在于情节的波澜起伏,出人意料。再由此入手,逐步讨论本文情节构思上的主要特色,这样的导语,就是让学生先有一个整体感受,再从整体出发分析篇章。
  二、咬文嚼字,局部揣摩
  在通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咬文嚼字”,力求读进文章里,探究揣摩课文的疑点。魏晋南北朝时的王弼在《周易略例・明象》中指出:“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这段话中的“言”指语言文字,“象”指事物等,“意”指意境。它揭示了语言、事物、意境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从语文教学的角度来说,领略文章的意境,感受文章蕴涵的感情,必先“寻象”;要“寻象”,必“寻言”(即语言文字的品味)。通过对一些关键的字、词、句的理解来体会文章深刻的思想内容和生动的表现手法,对文章作深层次的分析,以求得与作者的思想产生共鸣,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
  对重点、精华的段节要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探究,培养学生定向探究的阅读品质。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注意精彩文段的选择和问题的设计。精彩文段要具备以下特点:代表性,能典型代表整篇文章内容或文体特点;精彩性,语言凝炼生动,有文采;启发性,能较好地体现和突破本篇的教学重点和教学目标;集中性,知识点相对集中,语言信息容量大。问题的设计要具有:针对性,针对语言揣摩和重点难点的突破;启发性,题目既要有智力价值,有一定的难度,又要有一定的梯度;实效性,要适合课堂教学和学生实际。
  如:在《孔乙己》这篇课文中,孔乙己的第二次出场(高潮部分)具备了上述精彩文段的特征。在教学时,可设计以下问题:(1)孔乙己第二次出场前,写掌柜与酒客的对话,目的是什么?描写的角度是什么?(2)找出描写孔乙己断腿后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的语句,并思考其前后变化的原因。(3)体会重点词的精妙之处。如:“坐着用手慢慢走去了”的“走”能否改成“爬”?为什么?“摸出四文大钱”的“摸”字说明了什么?(4)用“哄笑声”来写孔乙己的悲剧有什么特殊的艺术效果?
  阅读教学通过从整体把握引到局部理解,并把局部理解放到整体把握来考虑,进而吃透文章内涵,培养学生阅读分析的思维品质,提高语言的感受能力。
  三、综合理解,鉴赏评价
  现代阅读认知理论认为,阅读理解是一种积极的主动的建设行为,富有创造思维的特征。它促使人原有的思维结构产生变化,并不断形成高一级的思维结构。推断使认知结构趋向合理、完善,积累阅读经验,实际就是培养推断能力。当读者根据已知的认知结构来处理文章的各类信息,发表恰当的评价、建议时,读者就完全进入阅读理解阶段,并掌握语言运用的规律,使学生对文章由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认识。在这个层次的阅读中,学生在对文章有较全面透彻的了解后,过渡到鉴赏评价。可由学生发表自己对课文内容、语言、写法的心得,对文章作整体评价,体会文章的特色,正确地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演绎等一系列复杂的思维活动,从而把获取的语言信息再还原到整体之中,准确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如《白杨礼赞》一文,可设计以下几个问题让学生讨论:1.课文为什么要先写黄土高原?2.排比反问句换成陈述句好不好?3.文中“普通”与“不平凡”如何统一?4.结尾为什么要写楠木?这样的问题,目的是让学生品味鉴赏文章写作技巧、句式选择、标题含义、文体特点、写作背景等。又如:学习胡适的《我的母亲》一文后,可让学生对胡适母亲的为人及教子方式作一些评价。通过类似的训练,学生会掌握语言运用的规律,形成鉴赏品评的能力。
  四、延伸拓展,形成能力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充分利用母语社会背景这一得天独厚的条件,走“开放式”的语文道路。具体地说,就是以学生的认知需求和原有的认知结构为出发点,以语文课文为信息之源,纵横延伸,立体展开,引进与课文相关联的信息,为课文知识的学习、能力的训练、情感的体验架设桥梁,构建认知框架,最后达到同化课文,改变并发展学生认知结构的目的。
  实践证明,在初中语文的阅读教学中,学生通过掌握整体性阅读的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语言的理解、运用的能力及创新的意识明显提高,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0774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