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美术课堂教学艺术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朱剑红
当你站在讲台上,讲着理论性较强的课,布置一套新的作业课题,入学不久的新生们却只是迷茫不知所措时,你就会感到在接下来的课堂作业中个别辅导别有分量。
艺术教育中对学生习作的个别辅导是一个非常具体的教学环节,是整个教学过程中最实在的工作,有时手把手就像师傅带徒弟一样。这是由艺术教育的特殊性所决定的,而再现代化的艺术教育也不能完全脱离这一古老的传统方式。基本规律也好,基本知识和技能也好,无论是被梳理得如何清楚明了,都得通过人去教。任何一种实践本领,都不可能用文字表述完备,这如同即使看菜谱也不一定能烧出美味的佳肴一样。
有实践经验的教师都有这样的感受:再好的大纲、计划、教材与习作课题设计,要变为学生的一张较为理想的作业,这是一个颇难预测的过程。这个过程如同一个电影导演,拿着分镜头剧本在给演员说戏,诱导演员寻找感觉,掌握分寸,进入角色,而理想的剧本案头准备与演员状态之间的距离就成为问题的所在。教师在个别辅导中必须无限缩小这个距离,在做作业的过程中培养出合格的学生。
在美术教学中,大量新课题的设计,使大家无根可寻,无据可依,这就更显示出个别辅导的重要性。课堂教学的个别辅导不仅是美术教学的一个具体实施过程,而且是上好美术课的关键所在。
如果说在上美术课时,个别辅导讲究的是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发现与培养学生艺术的个性,那么在开始的基础训练中则要强调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对课题的理解能力及具体的处理形式,从而引入到一种正确的轨道上来,熟悉与掌握一种方法甚至是模式,即从无法到有法。
对基本知识的基本技能训练的辅导,尽管在教学中可以有条有理,井然有序地开展,但其中有一个贯穿始终的、活的核心,那就是思维能力的培养。可以看出,即使是最简单的基本课题,也有一个开动脑筋的问题,而且这个脑筋得动在点子上。思路不对的习作,只能使人啼笑皆非。大量独创性的课题设计是美术教学的一大特点,这就更促使学生要开动脑筋,当然这些课题本身也会启发、帮助学生进行思维活动的展开。如何把作业做得有意思、有情趣、有想法,思维的正确与否、充分与否是一目了然的。我们既要花力气、费口舌地纠正学生的一些模糊认识与不良习惯,这是理顺正常思维渠道的前提,又不能轻易地否定学生哪怕是幼稚的想法,而要保持他们的兴致和情趣,因为一旦真正建立起正确的思维方式,就具备了点石成金的本领。
这种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但在许多情况下又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要真正地解决好这个问题,教师必须在心理学、美学、教育学等方面系统地下更踏实的功夫。
在个别辅导的过程中,培养运动状态的思维方式,多做草图,重视作业过程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我发现不少学生出于一种片面的理解,在做作业时谨小慎微,把表面挺括、精细作为完美的标准去追求,因而并不在草图上下功夫,呈现一种单一的线形思维的状态。这种片面强调制作感的作业标准与完成方式给其带来了一种束缚创造能力发展的紧张感与压迫感,为了扭转这一情况,我让学生多做草图,做多种构思与方案的尝试,强调一种对象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多种形式、多种构成方法、多种色彩关系、多种描绘手法表现,使学生将完成作业的过程变成一个不断尝试各种可能性的过程,重视并抓住这个过程,而不是急于完成作业。作业只是这个过程的结果,没有这个过程,任何作业都缺乏实际的意义,因为我们要教给学生的是一种完成课题的方法。如在美术字课程中,不少学生开始时一味地使用尺与直线笔,而忽略了字的结构、比例与笔画的关系。后来让他们做徒手练习,将注意力放在大的方面,使练习量大为增加,进一步引发学习兴趣。在色彩课的变调练习中也是如此,关键是让学生如何来变,而不是在“平面”或“写实”这一外表形式上做修补。同一对象作不同角度、不同光线、不同构图、不同方法的练习,这样学生对对象色调关系的理解就较为透彻了。
学生做作业时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只满足于教师所规定的基本要求,有“不求有功,只求无过”的倾向,即作业效果刻板,不够丰富生动。针对这个问题,我曾向学生举过这样的例子:做作业如同参加足球比赛,不能只以不违反规则为满足,而是要在不犯规的前提下以进球取胜为目的,乃至要争取成为球星。在这儿,守规则不是目的,只是取胜的基本保证。这又如同会讲普通话并不一定就是话剧演员一样,演员是用普通话去演戏,但这只是一种最低限度的基本需要。这一现象实际上涉及对待作业的标准问题。可以说完成作业有两个标准,即低标准与高标准。低标准即完成一张作业,仅仅以完成为目的而已。而高标准则是以作业完成过程为磨练,得到更多作业完成后纸面上图形、色彩、造型、绘制手法以外的东西,在高一级的层次上学到更多的东西。我们应该看到,一个单元、一门课程并不能做出多少作业,数量是很有限的,所以如何在有限的习作中解决诸多的问题,打下既有宽度又有深度的基础,让学生掌握举一反三的本领就显得极为重要了。而这又是过渡到全面专业设计实践中解决更多问题能力的基础之一。
个别辅导中使人头痛的一点是,绝大多数学生的艺术视野较为狭窄,审美基础与鉴别能力空白如纸。而这种鉴别能力的提高实际上是做出较好作业的一把钥匙。常见有不少同学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纸面上常有闪光之处,有一些好的苗头,但由于他们把握不住火候,往往转胜为败。而这种不善于控制效果的原因,正是因为他们缺乏敏锐的鉴别能力、好坏不分。没有一定的鉴别水平,就会变为艺术上的“睁眼瞎”,就不会选择资料、利用资料。所以他们有一种对印刷品的盲目崇拜,眼光死盯着一些俗不可耐的东西。因此我们在向学生大量介绍各类优秀的典范作品的同时,也向学生指出一些劣作的丑陋之处,一正一反,对学生鉴别能力的提高是显而易见的。按以前的说法,教师要给学生一桶水,自己首先要有一缸水,但在信息普及的今天,教师在缺乏集中、更新,乃至出国进修的情况下,这已经成为不可能的事,但要紧的是教师要能告诉学生到哪里去找水。
课堂教学中个别辅导的效果与教师的有无威信乃至个人魅力是分不开的,它并不完全取决于地位、职称、年龄,而在于与学生思想与语言的沟通,因为在辅导作业的同时自然是产生师生之间的交流。这种交流的程度是重要而关键的,对许多关系与问题起着微妙的调节作用。它还在于教师是否对艺术教育有着深邃的理解和把握及一定的当代意识。学生对教师及辅导的兴趣有时会成为其求取知识,获得专业上进取的稳定倾向,以至成为一种内驱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0804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