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秀英 商海燕

  摘 要: 随着外语教学理论研究的深入发展,国内外语言教学界都开始认识到,只注重语言知识的外语教学已不适应时代的需要,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在英语教学中,应当采取有效的文化教学策略,把语言和文化知识的传授相结合,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 文化 大学英语教学 文化教学策略
  
  一、前言
  文化就其经典定义,是“一种复架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及其从社会上习得的能力和习惯”(Tylor,1871:3)。任何语言,作为对社会现实的反映,其语言不可避免地打着所依存的深刻的文化印迹,体现着使用该语言为母语的民族的风土人情、文化习俗及历史的演变和发展,辉映着以文化思维、民族心理、人文历史、社会价值,也蕴藏着该民族的人生观、生活方式和精神世界。所以不同国家所具有的独特的文化深深扎根在所使用的语言中,并影响制约着语言行为的发生。正如萨丕尔所说:“语言和文化紧密相连,不懂其中一个,就无法理解和欣赏另一个。”(Wardhaugh,1993:216)语言与文化互相依存,密不可分。
  教育部2007年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以下简称《课程要求》)指出,在英语学习的较高阶段,要通过扩大学生接触文化的范围,帮助学生开阔视野,使他们提高对中英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当从语言和文化的角度考虑英语教学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把文化教学纳入语言教学当中,让学生掌握与语言相关的历史、风俗习惯、社会制度、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文化背景知识,拓展学生的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文化教学现状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就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工具型学习动机在大学生学习中占首要地位,大学教学存在着重理工轻人文,重成绩轻素质的倾向。许多大学从课程设置到教学内容以市场需求为主要导向,忽视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和教育。大学英语教学作为语言文化教学也仍然停留在语言知识认知层面,英语课堂以传授语言知识为主,教学的主要模式仍然是语言点讲解、对话操练,以及围绕语篇教学进行听、说、读、写、译等技能的训练,导致目前广泛存在英语学习者“文化失语症”现象。所谓文化失语症,指的是语言使用者在有关文化内容的思想表达能力、语篇理解的能力部分或全部缺失。也就是说,在跨文化交际中,对于涉及中西方文化的内容,语言使用者难以理解其正确含义,或者不能使用英语进行正确恰当的表达。
  人文素质教育是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应当通过文化知识传授、文化熏陶及文化交流,使学生在掌握语言知识的同时,具有一定文化知识架构,并内化为相对稳定的内在修养。因此,作为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科目,大学英语教学应当在教授语言知识、培养语言使用能力的同时,传授英美文化背景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其文化素养,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因此,英语文化教学应当纳入语言教学的体系,大学英语教学应当以提高英语语言文化知识和培养学生跨文化交流的技能为目的进行深度改革。
  三、文化教学策略
  关于教学策略的含义,和学新认为:“教学策略是为了达成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在对教学活动清晰认识的基础上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2000)教学策略研究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提高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的最优化。如何将文化教学策略运用于大学英语教学中,这无疑是大学英语教学工作者所要思考的重要课题。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大学英语教学中可采取的文化教学策略,旨在使语言文化教学落到实处,使大学英语教学能有效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把文化教学纳入大学英语教学大纲。
  从本世纪初开始,中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进程如火如荼,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也在不断修订。然而,就文化教学而言,虽然各级大纲在论述教学目的时都强调培养文化素养的重要性,但所有大纲都围绕语言教学而制定,《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对三个层次的教学要求进行具体阐述时,只列出了词汇、语法、听力、口语、阅读、书面表达、翻译几个项目,而对文化教学应该达到的教学标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测试与评价没有任何论述。在没有大纲的约束和指导下,教师往往只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根据自己的兴趣向学生介绍一些零星的文化背景知识,远非真正意义上的文化教学。可以说,缺乏大纲的指导,中国的英语文化教学只能徘徊在外语教学的边缘,起着点缀作用。因此,我建议有关部门应当对文化教学进行研究,开发、制定一个把文化真正纳入大学英语教学的大纲,详细阐述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标准、内容,并提供一些教学方法和教学测试与评价手段,使大学英语中的文化教学有章可循,有理论可指导。
  (二)编写渗透文化教学的大学英语教材。
  作为教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教材对外语教学起着重要的作用。每一种教材都贯彻着一种相关的理念。跨文化英语教学目的下的教材,理应体现语言和文化教学的教学目标,保证教师和学生在教学大纲的指导下,完成语言文化知识的建构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而目前的大学英语教材,多以传授语言知识、提高语言技能为目的,词汇和语篇理解是学习的重点,体现文化内容的《英美概况》等教材之作为选修课使用,将文化内容与语言内容结合起来的大学英语教材极少。因此,我建议教材编写者应重新编写渗透文化教学的大学英语教材,将文化主题与语言能力训练有机结合。在编写建材之时,多选择一些文化题材的语篇,甚至可以借鉴母语语言教学中的一些语篇选择方法,增加一些蕴含丰富文化内容的文学作品节选。配套的课后练习中,除了语篇中的词汇、语法、阅读理解训练,也要适当编排一些文化知识训练和跨文化交流活动练习,让教学活动既能训练语言英语能力,又能兼顾到文化素养的培养。
  (三)刺激学生的文化学习动机。
  根据Gardner和Lambert关于外语学习动机研究,外语学习的动机主要分为两类:一是工具型动机(instrumental motivation),学习是为了取得文凭,就业需要,获取信息,以及以外语为媒介参加各种娱乐活动;二是综合动机(integrative motivation),即学习外语是为了与外国人进行交际,学习外国文化和技术,促进文化交流。这两种外语学习动机对外语学习都有很大作用,但影响不同。工具型动机作用下的外语学习,将语言视为工具,不太重视对文化的了解,而综合型动机促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学习相关文化,增强文化交际能力。因此,大学英语教学教师应当在刺激学生工具型动机的同时,加强对学生英语学习综合动机的刺激,引导学生认识英语文化学习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对外国文化的兴趣和意识,增强学习和了解外国文化的动力。
  (四)帮助学生进行英语文化知识的建构。
  文化学习和其他学习活动一样,是一个认知发展的过程。Kleinjans将文化学习的认知过程分为:信息的获取、分析、综合、理解和洞察五个阶段。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行为经历意识、关注、反应、实践和互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课堂教学活动的安排,一方面要帮助学生获取文化信息,进行相关文化知识建构,另一方面要通过让学生参与、体验和实践,将知识转化问能力,对语言和文化知识进行反思和应用,培养其跨文化交际能力。与第一语言文化学习不同,第二语言和第二文化学习的过程更为复杂,它是一个认知再创造的过程,既包括认知图式的增加,又包括认知图式调整和修改。在谈到外语课堂教学中的文化教学时,英国学者Morgan(1993)提出,有一个重要问题必须考虑,即两套文化(母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认知图式的问题(the two sets of cultural schemata)。她认为,一个人的母语文化认知图式已经自然而然地形成,只有目的语文化的认知图式必须有意识地对待,因为这是一种特定的思维模式而建立起来的目的语文化认知图式。因此,在英语语言文化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帮助学生进行中英两种语言文化对比,了解文化差异,让学生增强文化意识,让学生在跨文化交流时,做好相应的转换,有效避免跨文化交流中的文化休克和文化失语现象。

  (五)测试与评价中增加文化教学内容。
  测试与评价是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虽然不是教学的目的,但可以对教学活动起促进作用,有效的测试和评价也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监督。随着大学英语教学的改革,语言的听说能力的测试逐步被纳入考试内容中,但纵观中国大学英语的各种测试和评价,从单元测验等形成性评价,到期末考试、四六级英语水平测试等终结性评价,很少把考查文化知识和能力的测试纳入考试体系和内容当中。因此,为了能够增进学生对英语语言文化习得的重视性和有效性,各种形式的测试和评价的内容也应当相应做出调整,增加文化知识和能力的测评内容,比如设置考查词语文化内涵的选择题、跨文化交流的情景对话选择题,测试文化知识的填空题和阅读理解题等。
  (六)把英语文化学习的空间延伸到第二课堂。
  大学英语教学的课时有限,仅靠课堂教学,教师很难把庞大而复杂的英语文化全部传授给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第二课堂对大学生的英语学习起着很大的促进作用。因此,英语教师可以把文化教学的空间延伸到课外,指导学生开展促进文化知识习得的各种课外活动。比如推荐英语文学作品、英美报刊和杂志等,供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增加英语语言文化知识。也可以举办英语文化知识讲座或英美电影欣赏等,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社会、政治、经济、历史、习俗等从各个层面的文化知识。
  四、结语
  随着人们对语言和文化的进一步认识,文化习得在外语习得中的重要性已经成为共识。培养学生语言文化素养和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也是一项巨大的工程,需要外语教学的各个相关部门通力合作,也需要英语教师们选取恰当的教学策略,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予以有效地执行。文化教学,是英语语言教学工作者继续探讨和完善的课题,也将成为培养大学生文化素养的必要手段。
  
  参考文献:
  [1]Tylor,E. B. Primitive Culture[M].London:Strachan and Cadell,1871.
  [2]Wardhaugh,R. Investigating Language[M].Oxford and Cambridge:Backwell Publishers,1993.
  [3]Gardner,R. C. ,Lambert,W. E. Attitudes and Motivation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Rowley[M].MA:Newbury House,1972.
  [4]Kleinjans,E. On Culture Learning:Working Papers of the East-West Learning Institute[M].Honolulu,Hawaii:East-west Center,Paper No.13,1972.
  [5]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
  [6]刘爱真.文化认知与言语得体[J].外语界,2000,(2),(总78):1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1058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