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还“名著阅读”一片晴朗的天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翁丽雯

  名著阅读作为高考的一项考查内容出现在高考试卷中,有人说它加重了名著阅读的功利化,是快餐文化的有力推手;也有人说这是让现代人回归名著的一大契机。
  “名著导读”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语文实验教科书(必修)的新增栏目和重要栏目,与“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并列而成为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提出:通过必修课的学习,学生要“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
  在中学语文教材中设计这一版块,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走近名著,感受文化熏陶,感悟人文情怀。
  理想与现实总要在不断地摩擦中才能找到契合点。目前这一板块在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总是不尽如人意。现在的状况是导致了名著阅读走向不读原著也能做好名著题,读了名著却未必能做好名著题的怪圈。
  究其原因,从老师这一方面来说,要么是由于老旧思想,要么是功利思想,认为名著多为大部头著作,“导”的过程很费时间效果又不显著,所以采取置之不理冷处理的态度;即使认识到了名著阅读的重要性,也只是听命于高考指挥棒的指使,教学简单粗略;更有甚者,教师自己没有读过作品,也不愿花费时间去读,自然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学生方面,由于课业负担太重,很少有人静下心来读名著,他们对名著的了解大多来自影视,也只是停留于浮光掠影的被割裂的某些情节而已,即使阅读,也多从“能否捞到高分”出发。
  名著阅读成了师生心中的一块鸡肋,想啃却不知从何下手,不啃又内心不安。名著更成了“雨巷”中的丁香姑娘,捉摸不住,只留下一阵余香和叹息般的眼光。
  要让“名著导读”走出这条雨雾蒙蒙的“雨巷”,还“名著导读”一片晴朗的天空,必须解决如何导、导什么的问题,更要解决阅读过程的监控与评价,以及效果的保证问题。
  一、《语文课程标准》及《考试大纲》要做好“导航灯”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提出,课外自读文学名著(五部以上)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
  面对这一本本的鸿篇巨制,到底该如何去读呢?是精读?是略读?是研读?是泛读?《语文课程标准》缺少明确的规定。这容易使师生失去阅读名著的方向,名著阅读只能是雾里看花,水中望月,老师也只能抓住近几年的各地高考试卷这根救命稻草去指导。江西省2011年高考第一次引入名著导读题目,名著题目分值为3分,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但是任何一篇名著都是内容广博、内涵深刻,试卷命题的角度、难度、广度都没有一个界定。
  前无经验可借鉴,后无标准可参考。师生们如同面对一桌大餐,分不清哪道菜是主菜,因而师生们要么敬而远之,要么就押题、猜题。要想改变师生的对名著阅读的两难现状,避免师生猜题、押题,就要明确名著阅读的考查方式。令人欣慰的是,语文界的有识之士很快认识到了这一点,其中的一大进步就是在名著考查题型及方式上做了明示。现在大多数省市的试题采用双项选择题形式(简答题形式),这种方式容量大,在关注宏观的同时,也关注了名著阅读的细节。但是有些考题又太过于生偏和琐碎而很不“人文”,比如要学生判断鸣凤是怎么死的。如果让学生纠缠于这类与人物形象、主题思想和写作技巧没有紧要关联的细节,只会浪费学生的才力和精力。
  名著阅读的效果,在短期内显现的途径还应该是高考的成绩,所以考查方向与教师导读方向是否统一,是关系名著阅读生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
  要还名著导读一个清晰的面孔,首先要从《语文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明确要求做起,做好“导航灯”,这样,老师才能“导”得有方向,学生才好“读”得有条理。
  二、教师要做好名著阅读的“引路人”和“护航人”
  在名著导读环节中,教师是最直接的“引路人”,更是阅读过程中忠于职守的“护航人”。
  “导”有两层含义。一层含义是“介绍”的意思。教师应该在教材的基础上更加详细、透彻、精彩地去介绍名著。
  第二层含义是“引导”。教师的一个任务就是:通过恰当的方式去“引导”学生喜欢“阅读”这种方式,更喜欢阅读名著。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老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阅读的“物质”保证
  进入高中以来,学生的课业比较重,老师要帮助学生规划好阅读的时间,可以采取“课内外结合,以课堂带动课外,以课外为主”的方式,可以采用集中阅读的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课上阅读时间的保证能带动学生在课下的阅读。
  再者,书籍的来源也要保证。目前主要是学生自备书籍,如果学生自备书籍有限,老师还可以把学生的自备书籍组织起来,建立“漂流书室”,供学生借阅。
  同时,要积极争取家长的支持,让家长们认识到名著阅读对培养青少年人文素养的重要性。
  2.阅读的“精神”支持
  教师应该全程跟踪学生的阅读过程,引导学生制定阅读计划和自我反馈表,及时进行阶段性交流总结,并及时给予激励评价,以此来推动、监控阅读过程,引导阅读的进一步开展。
  比如可以开展多种语文实践活动,可以设计一些开卷检测的方式或者知识抢答;可以给学生建立阅读档案;可以组织学生自编自导自演一些名著片段;还可以开展读书报告会、辩论会、诗歌朗诵会、戏剧表演、编文艺墙报,等等。
  教师应该积极参与名著阅读的整个过程中,要多给学生一些激励性的评价。值得一提的是教师要注意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教师的评价应该多元化。《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应鼓励学生批判质疑,发表不同意见。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
  3.教给学生阅读方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具体到阅读的方法,应包括读书的方法(如默读法、跳读法、精读法、略读法、速读法等)和做读书笔记的方法(如圈点批注法、分门摘录法、提纲挈领法、写心得体会法等)。对于长篇小说,宜用跳读法、提纲挈领法;对于短篇小说,宜用精读法、圈点批注法;对于散文、诗歌,宜用朗读法、圈点批注法、谈心得体会法;对于议论文,宜用复述法、提纲挈领法;对于知识性强的文章宜用精读法、分门摘录法,等等。学会运用这些方法,学生在阅读时能大大提高效率。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先人早就形象凝练地道出来的关于阅读的要义。高考“指挥棒”绝不是名著阅读的“误导者”,而是正面的“推动者”。而名著阅读的导读方式和考查方向一致了,才能让名著走进高考这一举措的真实用意最大化的显现。愿变革中的名著的导读方式和考查方式能唤醒名著“真阅读”,能让名著阅读“拨云见日”,还给名著导读一片晴朗的天空。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1084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