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魏晶晶

  摘要:卢梭在《爱弥尔》一书中说:“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问题不在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们爱好学问的兴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孔子、爱因斯坦也在生动地说明了学习兴趣对学生学习的重要影响。教师应不失时机地点燃学生的兴趣之火,改变学生被动、消极的“要我学”为热情主动的“我要学”,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那么到底应该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
  关键词:激发;语文;兴趣;导入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10-0018-02
  
  导入是很重要的,课文的导入:例如:《三峡之秋》是一篇极其优美的散文。在讲课前,可以要求学生寻找自己喜欢的有关秋天的诗句。上课时请学生起来充满感情的朗读这些优美的诗句,于是秋景就像一幅幅的画呈现在大家的眼前,通过诗句的意境的引导,学生便很自然地进入了秋天的意境中。除了诗词导入,还可以运用事故导入,比如在学习描写人物的作文课中,我先讲了一个没有结尾的《跛子偷锅》的故事,接着提出要求:抓住人物的动作、心理、语言进行人物刻画,然后请同学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给本故事加一个完美可信的结局。同学们兴趣被调动起来了,各抒已见,气氛很活跃,当然这堂课也上得很成功。
  课堂的导入:一节课的前两三分钟,是一节课的热身时间,可以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表演:演讲、朗诵、讲个小故事、说个脑筋急转弯等等.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学生已经热身了,还担心他们课堂上会不积极思考,对学习不感兴趣吗?好的导入可以创造各种情境,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学中一旦出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局面,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感染力。
  调控课堂时间长期以来,我们教师习惯于把一堂课安排得非常紧凑.几分钟导题,几分钟新授,几分钟巩固,井然有序,认为紧凑就是上课成功。殊不知,教师反复的讲解不但不能促进学生学习,而且使他们产生厌倦之情.君不见老师在上面滔滔不绝、激情澎湃,大部分学生却在下面恹恹欲睡;极个别的也只是单纯地“留声”。他们没有时间思考;没有时间怀疑;没有时间理解;没有时间分析综合,他们只是简单记住教师讲解的结论,然后死背下来应付考试。这样的课,能使学生感到成功的愉悦吗?语文课应该是最丰富最有意思的课,因为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大到宇宙,小到一叶扁舟,古今中外无不包括在语文之中。然而,我们的学生更多的只是反复在读教材中的百篇左右的“基本课文”,兴趣从哪里来呢?教师应放手把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学。生字词语通过查字典去解决,课文可以通过读、评、圈、点去发现问题,作文水平让他们在广泛的阅读中提高,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会使用语言,克服学生对教师的盲目依赖,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而教师,只在其中起引导、点拨作用,好象一个大人教小孩子走路一样,放手让他走,只有在他摔倒的时候才去扶一扶。
  调控课堂氛围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的安全的课堂氛围。”实践证明,课堂氛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师生教学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真诚理解和信任的和谐的师生关系,才有可能使学生有积极的认知兴趣。语文学科是人文学科,是一种生动活泼的科学,我们教授语文学科中,要做到以下几点:
  讲课时,要尽可能地缩小与学生之间的空间距离,最大程度地和每一个学生发生的心理上的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使学生从心理上感到他们每一个对教师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为师生进一步接触创造有利条件。
  师生应在平等的氛围中“教”和“学”。不仅在课外,课堂上教师也应放弃“师道尊严”,放下教师的“架子”,贴近学生,尊重学生,真正体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而不是将教师的主导地位随意夸大。例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常常利用讨论的方法,让学生理解语文的内容、重要句子的含义。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就应和学生坐在一起,参与他们讨论。
  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求异质疑,提出有新意的见解可能不合教师的“胃口”。也应该给予鼓励。例如,在《愚公移山》一文是,对于“愚公愚乎?”这一问题,就不一定非要按照传统的教法,可以让学生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答案也不一定非要强调统一。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变浓了,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也变高了。
  教师要正确评价学生的课堂行为。我们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务必要多运用积极评价。因为一般说来,正强化比负强化更具有激励作用,更能使学生产生成就感。比如在语文课上,学生回答问题错了,我们不批评他,而是先肯定他动脑筋思考了,是很好的,然后在引导他向正确的方向想问题。学生答错了反而得到了表扬,他一定会更积极的动脑筋想问题,学习的积极性得到强化,学习的兴趣也浓了。当然如果学生虽没有答到老师预想的点子上,但只要能自圆其说,是经过思考后的答案,我们也应加以肯定,或肯定其中的一部分。
  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前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来自于“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我们从苏氏的观点中可以领悟到:激发学生学习的最根本的方法,是使学生享受成功的快乐。有些学生积极性很差,即使很简单的问题他也懒于思考。在老师和家长的眼里,甚至在他们自己看来,他们就是笨孩子,永远也学不好。对于这样的学生我们千万不能放弃,更不能一味地去批评,去打击,而是要想方设法让他们也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排课本剧是学生喜欢的学习方式。学生喜爱看自己同学编演的节目。排课本剧正迎合他们这种心理。学习课文前,我先让几个爱表演的同学认真阅读课文,理解文章的主题,理清故事发展的脉络。根据自己的理解,演绎课本剧。学生们找来道具(他们自己动手做面具),铁叉,渔网、草帽、小瓶子等,在老师讲完故事后,适时地请两位同学到讲台前表演。只见“魔鬼”面目狰狞,张开“血盆大口”;渔夫一脸善良、机智,表演中精彩的对白,夸张的动作,学生们笑得前仰后合,在轻松娱乐中领会了文章的主旨。
  续写故事学生也很喜欢。就在学生兴致未尽之时,我继续模拟时空连线,让学生穿越时空,回到现实,展开想象的翅膀,试想一下,渔夫的后代与魔鬼再次遭遇,他们之间又发生了什么故事?学生们一下子沸腾了,议论纷纷,经过几分钟讨论,学生们跃跃欲试,都畅述心中的幻想,颇有不吐不快之感。他们幻想的故事,个个精彩,令人叹服。有说渔夫后代乘坐潜艇捕鱼时发现不明物体,捞上来后,用新的科技手段使魔鬼弃恶从善的;有说魔鬼本性难移,渔夫的后代记住前辈教训,用生化手段消灭魔鬼的;有说渔夫的后代把魔鬼送进太空仓,让他脱离人类群体的……这一个美不胜收的精彩故事充分显示了学生们睿智,极大程度地发挥了学生们想象力,拓展了学生想象的空间,当下课的钟声响起,师生们还沉浸在融融的课堂情境中。
  例如,在上课时可以把一些简单的问题留给他们,当其他同学跃跃欲试时,耐心的启发他们,鼓励他们回答出问题,让他们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产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不是目的,是手段。实验证明:一个人做他感兴趣的工作,他的全部才能可发挥80%以上,而做不感兴趣的工作只能发挥20%。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起来了,才能爱学,才能学得好。
  采用了以上的教学方式,教师的教学就可以挥洒自如,出神入化的自由境界,课堂就具有一种特有的“美好和谐的语文课堂心境”,洋溢着“一种融融的师生情谊”,这是一种“自由、融洽的师生亲情关系。”教师、学生的创造力就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可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教师是成功的教师,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的教学是成功的教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1302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