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语文课堂朗读教学的几点尝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杨在高
摘要:朗读是阅读教学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基本功训练,是进行阅读教学的重要方式。而低年级又是培养朗读能力的起步阶段。只有扎扎实实练好基本功,才能在阅读教学中有效落实低年级朗读教学目标,为今后的语文学习作好铺垫。
关键词:教学;语文;朗读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1-0120-01
语文新课标提出:要加强学生朗读训练的指导,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可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是多么的重要。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刚开始接触朗读,犹如一张白纸,对朗读技巧毫无所知,怎样才能让他们从小就热爱语文,热爱朗读呢?怎样才能让朗读指导落实到实处呢?我做了以下几点尝试:
一、创设情境,激发朗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让学生自觉地、声情并茂地参与朗读,教师就要针对不同课文的内容和特点,创设出各种有趣的朗读情境,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一)音乐渲染
音乐渲染可以简单直接地让学生接触课文内容。借助音乐形象,烘托渲染课文内容,学生在美的享受中进入情境,获得情感的体验,会取得良好的效果。比如教第二册识字6可以播放《一闪一闪小星星》这首歌激发学生对天空的遐想;另外还可以借助于与教材配套的教学录音磁带来进行教学,如第四册《歌唱二小放牛郎》这一课,讲述的是抗日战争时期王二小的故事,时代离学生比较遥远,在指导观察图片之后,我就播放了课文录音,整段录音以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为伴奏,穿插进了表现敌人扫荡和八路军战士复仇的音乐,学生听了之后找到了共鸣,又让我放了一遍,接着我就请学生读,他们很快就进入了课文的情境,读出了对日本鬼子的仇恨和八路军复仇时的大快人心。
(二)图文结合
低年级教材都是图文并茂,利用挂图、插图、剪贴画激发学生情感,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朗读效果。在教学《蚂蚁和蝈蝈》这一课时,我先出示蚂蚁图片,让学生认识这种小昆虫,说说自己对它的了解,学生畅所欲言,接着我出示了蚂蚁搬粮图,问:“蚂蚁们是怎么搬粮食的?”学生说出一种方法后我在请他到图上来指一指,最后出示句子“夏天真热。一群蚂蚁在搬粮食,他们有的背,有的拉,个个满头大汗。”学生一读,蚂蚁的辛苦跃然于眼前,情真意切。
(三)扮演角色
在小学低年级课文中,有些课文故事性很强,内容浅显,却极富童趣。此时,教师不妨放弃烦琐的讲解,让学生揣摩文中的角色,演一演,说一说,会取得极佳的朗读效果。《狐狸和乌鸦》以及《狼和小羊》就是这类题材中的经典。如读《狐狸和乌鸦》这课,学生戴上了头饰,分别扮演狐狸和乌鸦,学生在课文中揣摩人物的神态语气,狐狸的三次溢美之词,极富感情色彩。这样,在读中演,演中读的过程中,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让学生学会了朗读的自我控制。如此让学生喜闻乐而事半功倍的教学方法,何乐而不为呢?
二、变换方法,提升朗读热情
低年级学生的有效注意时间较短,自制力和持久性都比较差,若在朗读中只采用一种形式,在生动的语言也会令他们感到枯燥乏味。根据这样的年龄特点,我认为在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中,要达到有效朗读的目的,读书的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只有形式多样的朗读,才能抓住学生的兴奋点,提升学生的朗读热情。那么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教师范读、引读、指名读、评议读、比赛读、赏读、分角色读、配乐读等多种方法读,朗读的热情很容易被激发。
三、教给技巧,促进朗读习惯养成
有的学生对课文有所理解,但朗读时仍感到表达上有困难,时常有力不从心之感,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小,生活阅历少,视读广度(即人一眼看到的文字数量)小,学生往往会将情感过分的“宣泄”出来,这就会造成“一字一顿”或“拖腔拖调”的现象,所以教师就应教给他们一些关于朗读的知识和语言技巧的问题。如适当的停顿、读音的轻重、语气的变化、节奏的变化等等。学生一旦懂得了有关的朗读知识和技巧,并通过不断的实践,读书“一字一顿”和“拖腔拖调”的毛病就会改掉,朗读习惯会逐渐形成。如在指导朗读古诗《静夜思》时,我先让学生听我读,听之前,明确听的要求“看老师在什么地方停顿了,声音一样高吗?”,学生听完之后,能很快说出停顿的位置,知道音调也有所不同,带着这样的方法去读,学生进步很快。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学生非常高兴,后来在读《登鹳雀楼》时,很容易就读出了诗的韵味,热爱朗读,想把课文朗读好的内动力得到了进一步加强,读书就变成了一件趣事,朗读习惯就会在这有趣的读书活动中养成。
总之,朗读是阅读教学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基本功训练,是进行阅读教学的重要方式。而低年级又是培养朗读能力的起步阶段。只有扎扎实实练好基本功,才能在阅读教学中有效落实低年级朗读教学目标,为今后的语文学习作好铺垫。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1486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