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异常“动”态分析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黄庆锋

  摘要:“动”态是体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表现特征,而异常“动”态又是其一个重要内容。文章通过理论与实际案例分析结合,从体育教材内容、教学目标、教学规范、教学过程、教学主体、教学评价六个方面探讨了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异常“动”态。
  关键词:体育;课堂教学;异常;“动”态
  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1-0026-02
  
   新课程实施以来,体育教师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为学生提供了足够的自主学习的机会;学生 “动”的时间不断增加,“动”的内容更加丰富,“动”的空间逐渐扩大,“动”的形式更趋灵活,“动”的密度逐步加大,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的转变,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充分体现;然而,在这些表面上热闹非凡的“动”态中,也出现了一些异常的
  “动”态。对此,我们应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讨。
  
  一、偏离教材内容的“动”
  
  教材是教学的基本依据,是连接教师与学生、课内与课外、知识与方法、能力与发展的纽带。传统的体育教学,教师是根据大纲和教材按部就班地进行课堂教学,不敢越雷池一步。而新课程要求教师要积极开发课程资源,拓展课程资源。面对新教材、新思想、新观念、新要求,体育教学中学生“动”的形式也越来越多,越来越新颖。
  案例一
  在体育教学中出现了现代搏击操、踏板车、独轮车、滑轮、滑板、短式网球、保龄球、三门球、国标舞、壁球、橄榄球、攀岩、室内足球等许多新兴的体育项目,也出现了舞狮、踩高跷、踢毽子、跳竹竿等民间传统体育活动的内容。
  面对如此繁多的活动内容、新颖的活动形式,学生“动”的积极性提高了,但只注意到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却忽视了运动技能的学习,偏离了体育教学的目的,而落入“俗”的境地。这说明有的教师对新课程、新教材还处在一知半解的程度,没有完全理解。在教学中,体育教师在紧扣教材、活用教材的同时,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开发有效的教学资源,合理取舍,适度运用,使之更好地发挥教学功能,切忌喧宾夺主,削弱教材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二、脱离教学目标的“动”
  
   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动”的目的是完成学习任务,达成学习目标。否则,这些“动”便形同虚设,甚至是画蛇添足,达不到预期的教育教学效果。然而目前,那种游离于教学目标之外的“动”常常出现在体育教学之中,有时还会因为“时髦”和“新颖”令人眩目。
  案例二
  一位体育教师在耐久跑的教学中,课前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搜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历史资料,然后将其主要历史事件概况、行程路线及时间地点等用毛笔字放大写在大张白纸上,笔者数了一下共有十张之多。让学生身背行军包(学生书包代替)沿着四百米跑道按路线行进(跑走交替),课上雄壮激昂的音乐不断,红旗飘扬,每跑上一段距离后,学生席地而坐,听教师讲述历史上这个时刻发生的长征事件……
  如果说这是一堂富有“新意”的历史课绝不为过,它既让学生学习到了应知应会的历史知识,又让学生体验到了红军长征途中的困难与艰辛,使学生身心都得到了“发展”,然而,这样的课从表面上看气氛是热烈的,学生的活动(包括思维活动)也是活跃的,但它却是标准的“四不像”,学生好像学了不少,却都是一些皮毛的东西,无法达到体育教学应有的目标,更不要说教学目标的达成了。
  
  三、远离教学规范的“动”
  
  “ 动” 是学生思维活跃, 学习气氛浓厚,课堂具有生命力的体现。但是,体育课堂教学是有组织、有纪律、有秩序的活动场所,它的“动”,必须有适当的规范,否则就会演变成“乱”。新课程实施以来,有些教师常犯一些轻视规范教学的错误,体育教学由“动”而生“乱”的现象经常发生。
  案例三
  一是有的教师把传统的四列横队(纵队)改成了半圆形站立,还有的是随意性站立。
   二是有的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起始部分删除了传统教学中的师生问好等课堂常规环节,结果造成学生上课之初,乱哄哄一片。
   三是传统的体育教学中教师的讲解和示范是不可缺少的环节,而如今有的老师把体育课当成活动课,省略讲解、评价等环节,美其名曰: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试想这样的课堂能把学生组织起来进行有效学习吗?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教学常规是教学过程中师生应该共同遵守的规定,是培养遵纪守法、举止文明、行为规范的下一代的需要,如果我们忽视了这些规范,失去了这些规范,那么学生的行为习惯和行为规范又从何谈起?
  由于传统教育的束缚,一开始大家对这种现象还给予了宽容和谅解,甚至是表扬和鼓励。但是,在走过尝试期,进入反思期后,我们有必要对这种现象进行认真地审视与思考,要认清“动”与“活”的关系。“动”是“活”的表现形式,但并不是所有的“活”都要用“动”来表现,不是所有的“动”都能表现“活”,如果我们不加以规范,这些不讲秩序、没有约束的“动”只会生“乱”。作为教师,我们需要“动”态的课堂,但我们更需要规范的课堂,规范的 “动”,不能为了“动”而让学生听之任之。对于不规范的“动”,教师要及时发现、及时纠正、正确引导。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动”的过程中,健康成长、持续发展,这也正是新课程所需要的。
  
  四、游离教学过程的“动”
  
  学生在课堂中的“动”,既是学习结果的展示,更是学习过程的展开;在体育教学中,只有通过真 “动”,才能展示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好地体现新课程的理念。但是在目前的体育教学中,有的教师常常制造出许多假“动”,使体育教学严重失真,也使体育课程的教学理念名存实亡。
  案例四
  在当前的体育观摩教学中,多数教师只注重结果的展示,忽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忽视学习方法的指导),而是把功夫下在“反复排练”上,什么时候哪个同学示范,什么时候哪个同学出现错误动作,哪个同学纠正,都进行一一安排,上课时师生的“捧”与“逗”相得益彰,有些东西连听课教师都没明白过来,而学生似乎心领神会,按部就班地去 “演习”了,这种热闹的场面固然好看,但是,这种在别人那里看到的 “教师一点,学生就会”的方法到我们实际的教学中却不灵验,究其原因是,这种“动”态的形式是教师事先演练的结果。
  “万恶假为首”。平时的体育教学,我们在有意无意之中制造了许多假“动”,这种经过预先演练的 “动”,看上去虽然完美,能使体育教学顺利进行,但是却忽视了教师的 “导”和学生“学”的过程,使课堂教学失去了应有的价值。
  
  五、分离教学主体的“动”
  
  思而不“动”则空,“动”而不思则浅。体育教学中,学生学习的过程是思维与行动相融合的过程,学生的“思”只有与“动”有机地结合,才能相得益彰。
  案例五
  传统的体育教学,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或道具,教师完全操纵着课堂,而学生成了“接受的容器”,只能被动地学习,当新课程强调“把课堂还给学生, 让学生做主的时候”,教师由于认识上的偏差,过分拔高学生的学习水平,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学习的结果无原则地迁就,于是教师的讲解示范越来越少了。在一次观摩活动中,教学内容是跳高,老师让学生绕操场慢跑两圈进行准备活动,接着就把学生领到器械前,进行简单的讲解、示范后,把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自己进行练习,学生一次一次地反复练习,而教师则来回在各组之间转来转去,除了有时对学生稍加指导外,完全游离于课堂之外。
   “思”是“动”的基础和方向, “动”是“思”的表达和深化。课堂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它离不开教师的教,也离不开学生的学;它需要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更需要教师的引导,学生积极的思考。因此,在体育课堂上我们让学生“动”的同时,应积极引导他们进行思考,以达到理想的教育教学效果。
  
   六、背离教学评价的“动”
  
  表扬和鼓励能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使学生积极地“动” 起来,使课堂教学“活”起来。但是,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有的教师有意无意地“放大”了表扬,课堂内只要学生回答问题,不管对错,为了不打击其积极性,也要给予肯定性的评价,即使有的学生答错了,教师不直接下结论否定,甚至还要称赞两句,使学生信口开河、随意应付,这其实是教师过度赏识,其结果只能是
  让学生飘飘而“动”,“浮”于课堂之中,而收不到评价的真正效果。
  案例六
  在前滚翻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对以前所学的动作――前滚翻进行展示,有的学生动作做得标准漂亮,而有的学生在进行滚翻的过程中歪倒在一侧,还有的是身体的着地顺序错误。面对错误动作,教师仍然采用表扬:“你真棒!做得不错!”还让大家给予掌声鼓励。
   应该说,最初的表扬和赏识给了学生新鲜感,达到了预期的教育教学效果,但是长期的过度赏识容易使学生感到疲倦,甚至厌烦。教学中,教师应以“尊重和保护学生的积极性”为前提,适当地运用批评教育,客观、合理地评价学生,给他们以正确的指导与帮助,真正实现评价的目的。
   总之,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要以“健康第一”为指导,认真落实新课程所倡导的新思想、新理念,合理安排“动”的时间,科学选择“动”的内容,积极拓展“动”的空间,灵活运用“动”的形式,及时掌握“动”的密度,适时调控“动”的频率,让学生的每一“动”都成为教学目标达成的关键,切实提高“动”的效果,提高体育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版.
  [2] 马浩.谨防体育课堂顾“此”失“彼” [J].体育教学,2006(3).
  [3] 沈幼波.警惕体育教学中的虚化现象[J].体育教学,2006(3).
  [4]张家龙.别让形式玷污了体育教学的本质[J].体育教学,2006(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1495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