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影响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因素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艾尔肯·热合曼
摘要:随着大力发展中职教育国策的提出和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中等职业教育得到快速发展,但是在发展过程中出现大量问题。本文就影响中职教育教学质量的因素作一一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供提高教学质量参考。
关键词: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因素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09)09-0106-01
一、影响中职教育质量的主要原因
(一)办学指导思想还不够端正,监督机制不够健全
目前部分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指导思想还不是十分明确,主要体现在:第一,缺乏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正确认识,把中等职业教育视为一种“副业”,只重视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效益;第二,有的区县把举办中等职业教育视为权宜之计,把主要精力放在普通教育上,而把中等职业教育看作是“次等教育”,出现重普教轻职教的现象;第三,认为办中等职业教育要比办其他中等教育容易,而忽视对中等职业教育投入与建设。办学思想的错位直接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监督机制不健全,现在中职教育的教学质量好坏没有严格的考核标准,很多中职教育管理部门与办学机构合并,管理部门对办学机构的指导、考核成了自我督导、自我考核。这种没有监督机制的管理模式使得办学质量无法保证,严重制约中职教育教学质量。
(二)教学改革滞后,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相对陈旧
1.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落后。许多中职院校,特别是一些新建中职院校,教学改革还只是停留在口头上,其教学方法和手段并无明显改变,远跟不上知识经济的社会化变迁。
2.教材落后。现行教材的主要问题:一是编写思路传统――“以教师为主,以学校为主,以理论为主,以纸介质为主”;二是部分内容陈旧――“与生产实际脱钩,较少反映新知识新技术”;三是课程形态落后――“大多是讲解接受式,而综合实践活动较少”;四是与职业资格证书要求不衔接――“缺乏与考证取证的技能鉴定标准整合”。
3.中职生源质量不容乐观。中职学校门槛低,入学容易。职业教育比普教低一等,职教“不正规、没前途”、“不情愿上”是普遍的社会认识;考分低、品行差、落榜生、失败者是多数职校生的社会定位。多数中职学生是在层层选拔中被淘汰后才来到中等职业学校就读的。生源年龄偏小、综合素质低,基本属于“淘汰产品”,学生起点低。
二、保证和提高中职教学质量的对策
(一)转变教育观念,端正办学思想
1.正确处理规模、质量、效益的关系。学校应始终把突出教学中心地位、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作为工作重点,在质量中求效益,在效益中上规模,使之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中职教育是职业教育的一种重要类型,而不是一中层次。中职教育与普通教育只是类型不同,并无高低之分,贵贱之别。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保证和提高中职教学质量的前提
“双师型“教师队伍从群体上说是专兼结合的队伍,应能完成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等环节;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途径有以下几点:一是需要制定相关政策,鼓励调动大学本科以上毕业生到中职学校担任专业课教师;二是通过校企合作办学。加深教与学的交流,将企业中具有丰富经验的专业技术人才,选调到学校任教,同时建立和执行职业学校教师到企业实习的制度,将自己掌握的专业理论应用于实践,再来教学、指导学生,以加强和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三是加大对在职教师培训力度,提高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的学历层次;四是强化技能培训,一方面鼓励教师多深入企业调查研究,定期派专职教师到社会第一线了解生产设备、工艺技术和科技信息。同时与企业结合,进行开发、服务,积累实训教学需要的技能和实践经验;另一方面通过“项目开发”等活动,促进理论教师得到实践锻炼,使教师由单一教学型向教学、科研、生产实践一体化的“一专多能”型人才转变。
3.改革教学方法、突出课实用性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
(1)教法改革――突出教法的适用性。正确认识当前学生现状,采用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教学方法,才能增强中职教育的实效性。针对现有学生结构复杂,参差不齐的实际情况,通过不同的考核方式摸底学生的入学基础和能力状况,结合学生自身的努力目标,“因材施教,分类教学”,让各层次的学生可以量力而行,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确立学习目标,挖掘学生潜力,提高学生主观能动性。
(2)课程改革――突出课程的基础性和实用性。中职教育专业课程必须根据地方及企业的需要设置,这也是中职教育发展的规律所决定的。
4.加强教学基础设施和教材的建设
(1)学校应积极争取上级主管部门、当地政府、社会各界投资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多功能”实训基地建设,根据办学规模,全面规划,逐步实施,建成配套的实训基地、实验室、图书馆及必要的活动场所,特别是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和教学设备的投入和更新,是中职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2)在目前中职教学配套教材不足的情况下,鼓励教师从实用出发,打破教材原有结构,并允许对其内容进行增减;同时鼓励教师自编讲义和参编中职教材,并在实践中积极探索中职教材的改革。并结合各地重点和引进先进的教学教材开发一流的本土化教材。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15067.htm